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08

【容我评说】 "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作品全批评之特邀篇(配图版)



.

作品集第一页李岚清同志作品.四方印虽取法不同,但气息文雅,放在明清流派印中亦不失弱。李老身位国家元老年近八旬却能囿于小道,孜孜不倦,朴实为印坛榜样。

特邀作者中有杨鲁安、瓦翁、沙曼翁、王一羽、叶一苇、许亦家诸公,印风扎实,淳正,依然留有浓厚的民国特征,也们的参展为展览增添了几分厚度,体现了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对对印坛前辈的尊重。

熊伯齐先生名声海内,印却看不出好,几近木刻,实在不敢苟同。

江成之、潘德熙、童衍方、皆是海上高手,对王福厂,吴昌硕等继承有加,然观念略旧,不能与印坛同步。

刘江先生当是老先生中刻的最好的,“无量寿福”取法高古,骨肉充实,变化丰富,不可多得。

徐畅先生的印学理论享有盛名印却刻的老实,甲骨入印不得要领,感觉一般。

浙江祝遂之此次所刊四方源于浙派有古有新,然信息量不大,与其印名不付。朱关田则流于粗俗,似老干部作品。

陈振濂作印也不是强项,所刻作品虽谈不上风格,味道还算淳正。

陕西赵熊,甘肃翟万益地处边缘虽功力较深,但印面语言单薄无法与同时代知名印人抗衡。

新疆赵彦良细朱文尚可,但比赵余正、林剑丹、茅大容、徐云叔、陆康几位浙派高手似乎还有距离。

此次当代印坛,和位工稳印名家集体亮相当是展览的一个亮点,集中展示了圆朱文印当代背景下的审美高度。其中陆康先生表现的最好,所刻朱文丰润饱满,气象万千;鸟虫印清雅婉丽,极尽精微,非常难得。

下面我们要谈到的全是当代印坛的领军人物。

王镛终于有了新作,陶印作品“不知老将至”,“寿而康”依旧浑穆大气,较之以往又显得细腻润泽,除去材料的因素,依然可以看出他的进步。

石开作品最受瞩目,这次大展专门展出了他的刻刀,难发想像的小与细。他的近作较其首届流行印风的那一批作品,在刻制过程中的精微上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想他的难度不会小于工细的圆朱文。以石开的创作精神加上如此严谨的技术,作品不美才怪。“路遥远我曾独行”“西霸河南一蜗居”意境幽远烂漫,耐人寻味。

崔志强不减当年,所刻在大写的基础上增添了光与毛的对比,线条更为干脆,老成。

朱培尔清虚依旧,;略显支离,边款却潇散宜人,直述魏晋风神。

韩天衡在精进中泼辣有余,而略失古雅。刘一闻作品看似变化不大,实则在格调上有一个大的提升,亦静亦简,方圆相济。

徐正廉在风格上有所推进,但效果不佳,“山高水长”,“幽玄”除去单调之后剩下的只是丑拙的支撑。好在“不耕官田”巧妙活泼,朴拙大方,失徐氏的诡异与幽默犹,叫人庆幸。

王丹专搞陶瓷印,表现起来有所局限,线条浑厚有余而清刚不足。因为王丹的成功,全国印人似乎对陶瓷印都来了兴趣,笔者认为陶瓷印王丹来做尚可,但一阵风都来取巧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葛冰华不搞公章,改“道教画符”了,他在道教印的弦幻上加上一点鸟虫书的元素体现了他的高明,但他若全用“道教画符”就麻烦了。“日庚都萃车马”多好一方古印,经他这么一改,除了吓人之外再没有其它意义了。

江苏祝竹虽名声略逊,所刻却传统儒雅,骨格劲健,形质柔美,亦当仰视。

马士达近作“老悔读书迟”内力紧聚,疏密有致,大开大合,老辣不减当年。

黄惇作品清雅潇散,风格稳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固有的高度亦非易事。徐利明作品气质可贵,但创新不足,风格不强,与同辈印人相比已处于弱势。

福建林健以自家篆法取胜,刀法布局又相符相承颇有特色,唯自家习气太重。

中原李刚田以楚系文字入印渐入佳境,线条的力度、厚度所带来的质感使印面朴茂厚重又气势通达,先生以朴素的印风不断进步,可喜可贺。

在所有的评委作品中,陈国斌的印面最乱,最花,最大,最野,视角冲击力也最强。“山水方滋”一印有山有水,气象博大,最能代表陈氏风格,此印由主线和副线组成。主线用刀狠、辣,控制气象,副线轻轻划过,富有规律,营造意境。如此看来陈氏印章并非胡刻。

有人说陈曾苦学过陈巨来先生的细朱文,叫人不可思意,看来写意与工稳并不矛盾,写之极是工,工之极是写,真是不无道理。

总的来说,特邀作品给人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有厚度,有传统,更有思想与新意,名气与作品基本相符,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基本相符。代表了当代篆刻的真正高度,他们的成功经验已成为当代印坛的宝贵财富。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6-3 10:49 编辑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31

作品集第一页李岗清同志作品.四方印虽取法不同,但气息文雅,放在明清流派印中亦不失弱。李老身位国家元老年近八旬却能囿于小道,孜孜不倦,实为印坛榜样。

李岚清

作品释文:

绝伪存真
乐仙
石言志
北京奥运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5-30 23:33 编辑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37

特邀作者中有杨鲁安、瓦翁、沙曼翁、王一羽、叶一苇、许亦家诸公,印风扎实,淳正,依然留有浓厚的民国特征,也们的参展为展览增添了几分厚度,体现了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对对印坛前辈的尊重。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5-30 23:40 编辑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39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41

熊伯齐先生名声海内,印却看不出好,几近木刻,实在不敢苟同。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43

江成之、潘德熙、童衍方、皆是海上高手,对王福厂,吴昌硕等继承有加,然观念略旧,不能与印坛同步。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44

刘江先生当是老先生中刻的最好的,“无量寿福”取法高古,骨肉充实,变化丰富,不可多得。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46

徐畅先生的印学理论享有盛名印却刻的老实,甲骨入印不得要领,感觉一般。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50

浙江祝遂之此次所刊四方源于浙派有古有新,然信息量不大,与其印名不付。朱关田则流于粗俗,似老干部作品。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5-30 23:51

陈振濂作印也不是强项,所刻作品虽谈不上风格,味道还算淳正。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容我评说】 "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作品全批评之特邀篇(配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