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弄玄虚的执笔法
故弄玄虚的执笔法陆灏
作家阿城说古人写字时,笔杆是左右转动的,我当场拿一根筷子学着转,发现无法边写边转,阿城说,你如果转成了,你就是王羲之了。
赵孟频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听他口气,好像两者之中更偏重用笔。翻阅书法典籍,古人关于用笔的理论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清代何绍基的“回腕高悬”法。还有图示意,只见他虎口向上,掌心向胸,指端执笔,腕时俱悬。整个样子好似挽弓张弦,据说他就是从李广的“猿臂善射”中悟出这种执笔法的。看他图中的样子就觉得别扭,觉得累,他自己也说,用这种姿势写字,必须通身用力,没写几个字就已经汗流浃背了。启功先生把何绍基的这个执笔法称为“猪蹄式”,说穿了不过是故弄玄虚、故作惊人之说而已。
另一个也同样故弄玄虚的是清代的刘墉,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他有一次遇到刘的学生伊秉绶,向伊请教刘墉写字执笔的姿势。伊告诉他说。刘墉强调“指不死则画不活”,坚持古龙睛法,指不动而运腕,包世臣说,看刘墉的字,好像不是这么写出来的。伊秉绶说,他当面看过刘墉写字,就是这种方式。后来包世臣又见到了刘墉以前的一个书僮,从15岁起就为刘墉研墨伸纸,包向他询问刘写字执笔法。那书僮说,刘墉写字,“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大概就是阿城所说的古法,但刘墉可能转得太厉害了,有时笔都掉到地上去了。包就问他,为什么伊秉绶坚持说是龙睛法,书僮回答说,刘当着外人面就用龙睛法,关起门来笔就转个不停。看来这种左右旋转的执笔方式还是秘不示人的祖传秘方了。但启功先生评刘墉的字“骄恣偃蹇,了无足取”,所以学得古法也未必能保证写好字。
有一定的道理。 关于执笔,我觉得启功先生用"拿筷子吃饭"作比喻的说法最实在,松紧高低,各随其便,哪有那么多穷讲究,最看不惯的就是包世臣和刘墉的字,象得了软骨病,他们所传的笔法不可能好到哪里去.em4 em4 em4 写字写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忘记笔的存在,这时就会得心应手了。一味的强调执笔,依我看是你写字写得太少了,想一下子达到王羲之的水平,眼高手低就是说得你! “执笔法”自古都是秘笈悬案!确实神秘的狠!也存在大量的“故弄玄虚”的说法。其目的是秘不外传。后学要有明师指点,否则,误入歧途,以恨终生,悔之晚矣。切切!em14 能写好字就是好笔法!其他的纯粹瞎扯!em2 我好像也有同感,有时按公认的执笔法总觉得别扭,但又不敢由着自己来,生怕误入歧途,可能是还没上路吧,哈哈! 今天在书法导报刊看到这篇文章,当时就想对谁说点什么,可找不到倾诉对象。
现在可找着地方了——
对这文章,我实在不同意,我个人以为笔锋的翻转是必须练习的,比如写行书,如米字,八面出锋的感觉就得靠转动笔管;写草书,黄庭坚写字时笔管一定是左右摇动的;写正书,捉管的方式针对不同书体也不相同。
另外,每个人的风格不同,很大程度上握管姿势和运笔方法产生着作用。
这文章作者,我不了解,但此文归初发表于《老年……》杂志,大家也就将就看看吧。
不一定对,但个人真的这么认为 今天在书法导报刊看到这篇文章,当时就想对谁说点什么,可找不到倾诉对象。
现在可找着地方了——
对这文章,我实在不同意,我个人以为笔锋的翻转是必须练习的,比如写行书,如米字,八面出锋的感觉就得靠转动笔管;写草书,黄庭坚写字时笔管一定是左右摇动的;写正书,捉管的方式针对不同书体也不相同。
另外,每个人的风格不同,很大程度上握管姿势和运笔方法产生着作用。
这文章作者,我不了解,但此文归初发表于《老年……》杂志,大家也就将就看看吧。
不一定对,但个人真的这么认为 这话题兄弟我也一直关注。
古人没留下挥毫的录象,只能从信帖中揣摩。
比如右军笔法,可以从丧乱、孔侍中、初月等帖中反复实验来揣摩。
个人认为兰亭和上述信帖笔法不统一,迹近唐法。
怀素的苦笋很妙,看“乃”字首笔的拖曳!有启发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