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不太好,那不乱成一锅粥了face9 face9 face9 em4 em4 em4 em4 em3 em3 em3 俺说了不算,不说了。 em1 em1 就这么定了!!em14 em14 [评审篇] 优化评审班子构成,导入合理的评分制度一、评委库的建立和构成
评委库应由以下四类人构成:
1、已封刀的国展获奖专业户和一批有思想、有成就的青年书家。
2、书界公认的实力派书家、院校教授。
3、各种书风、流派、现象的代表人物。
4、有高度书法鉴赏能力的评论家、理论家。
由1至4的评委比例分别为4:3:2:1。以年青眼快的书家为主力军,再辅以各路强豪,充分体现包容与多元的理念。
在评审时分以下四组:
主评组:分四组,每组三人,评审的第一操刀手。
拾遗组:分四组,每组二人,对主评组淘汰出来的作品进行第二次审核。
平衡组:共二人,负责协调几组之间评审的尺度和作品数量的把握。
咬文嚼字组:共二人,专门负责把好入展获奖作品的文字关。
(分析)一帮评委往往主导着一个展览的整体书风导向,因此评委的构成至关重要,记得林剑丹先生曾说过在某届中青展评审时,他和张道兴分在一组,而他俩对作品认识迥异,凡林认为好的作品,张恰恰跟其相反,十分尴尬。评审中出现这种现象这评审算是对头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多元共存,不然都一个腔调,评审的结果作品也就都如一个模出来的了。
因此在建立评委库时,就要注重吸收各种不同思想和风格流派的人参与,同时在分组时也要注意老中青搭配,保守的和求新的配,搞理论的和笔下功夫好的配。
二、 具体评审细节的改革
1、初评
所有作品不分省份、不分书体(复评也然),由年轻眼快、体力好的青年书家为主组成评委,对其进行几轮筛选(可参考复评方案),确保有实力作品不落马,选出5000左右作者进入复评,初评评委不再参加复评。
2、复评
A、第一轮
由主评组将作品分为上(入围)中(待定)下(淘汰)三个档次,即上、中、下三品,
主评组三人均同意为上品,
二人和一人同意均为中品,
三人均不同意为下品,
接着由拾遗组将下品作品过一遍,拣出一部分优秀者到中品,
B、第二轮
将第一轮产生的四组中品互相交换评选:
主评组三人或二人同意即升为上品,
一人同意仍为中品,
三人均不同意降为下品,
接着拾遗组再将中品过一遍,挑中品中的最优秀者提为上品。
再次产生的中品,最后全部集中到平衡组统一定夺上或下(二人同意者上)。
这样产生上品(即入围作品)约1500件进入终评,保证每件落选作品至少有5位评委过眼。
3、终评
将所有入围作品张挂出来,由所有评委打分,采用3分制打分法:
你认为全场最优秀的10件作品 3分
你认为能达到获奖水准的50件作品 2分
你认为属于入展中的精品的200件作品 1分
剩下的均为0分
然后将所有作者得分相加取前800名为入展作品,中间400名为入选作品,最后300名淘汰。
4、评奖
将所有得过3分的作品挑出(没出现在前800的就不要了),由所有评委用2分制打分:
你认为这里边最优秀的5件作品 2分
你认为达到获奖水准的30件作品 1分
剩下的均为0分
再将作者得分相加取前60名作为获全国奖作品。
(释疑)以前的投票制度,其实为1分制,我认为评书法和选人大代表是不同的,选人大代表同意-不同意只能采用1分制,评书法却是有明显高低档次在内的,1分制显然是太过简单、粗暴、武断,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评委的意愿;如采用10分制,则太过细化,中上水平、风格不强烈的作品会占便宜,这两种评选方式都容易产生所有评委都对评选结果不满意的现象。而这里的3分制介于两者之间,既简洁明了,又能很好的体现评委意愿,应该更为准确、合理。
由专人负责把好获奖和入展作品的文字关,可以使其他评委无需顾虑文字方面的问题,放心地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的评价上,有利于评审质量的提升.
[ 本帖最后由 抱朴散人 于 2007-3-9 23:09 编辑 ] 明天再上细则篇,欢迎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em2 em2 e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