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
书以咏志 “黾学”励人------解读王学仲和他的作品市场走势
徐悲鸿先生称王学仲是诗,书,画“三怪”的艺术奇才。解读他和他的书法,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书道。
一.继承家学,研师北碑,振兴雄浑大气书风。
清朝及民初是中国书法史上碑学兴起的又一个高峰时期。王学仲的曾祖父是清朝秀才,他将习碑之风传给了王学仲的父亲。王学仲的父亲王履安是王学仲的家乡一位有名气的能诗善书之人。尤精北魏墓志。王学仲1925年10月就出生于山东滕县这样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怀着一颗爱心,给王学仲取名"黾","黾勉从事"的“黾”字,成了王学仲一生勤奋治学的座右铭,他父亲为他写下的中楷书范本“上大人,孔乙已……可知礼也”,是王学仲五岁起识字,写字的开始。到了六岁,学仲先生便入学专攻小楷字,这期间主要写晋人的《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唐人的《灵飞经》、明人的《离骚》,还有晋唐人的经卷等。受家庭影响,从小楷入手,进而魏碑,进而摩崖写经,再进而百家,是王学仲先生学书的发展历程。王学仲先生从小就学“黄小松到处访碑,功夫在室外;邓石如临遍古刻汉碑,功夫在室内”的方法,探访了家乡的《祀三公山碑》,北齐大字《金刚经》等碑之后,还远涉济宁,曲阜碑林,特别是铁山、葛山的摩崖石刻、泰山的《经石峪》,等。这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通过访碑,开拓了他的创作境界。后来学仲先生又开始几次大的访碑活动,沿着经派书脉,先后访问过徂徕、益都、汶上、响堂、房山、焦山、龙门、嵩山各处,也可以说,凡是有经派刻石之处,几乎无不留下他的足迹。在实地考查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习书,临碑帖的体会,写出了一篇《碑、帖、经书分三派论》的文章,发表在《中国书法》杂志上,在中国传统的碑、帖两派书法论基础上,又独立出经派之说。这是对中国书法的新论。是对中国书法理论的一种推动。
王学仲先生的字以楷,行,草为主,兼擅隶,篆,大巧若拙,大智若迂,胸襟过人,非一般人能读懂,能写出。先生博大精深,其楷法多变,尤善最难,最工的内敛的始平公方拙笔法。他的行,草,融北碑大气,把摩崖石刻的《石门铭》,《爨龙颜》,《瘗鹤铭》,《郑文公》,等碑的精髓,古拙,苍劲,雄浑与帖学的婉转,流畅,飘逸于一体,跌宕起伏,气吞山河,令帖学书家望尘莫及。具有天纵神才的徐悲鸿,也有一双识才的慧眼,当他看到王学仲的书法,便热情地加以赞许:“呼延(王学仲名)生方在少年,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秉赋不凡,盖由天授,方之古人,在唐则近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正、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
王学仲还在其弟子中广推北碑书法,其弟子张海,孙伯翔等都成为中国书坛的大家,且带动了一代青年人习碑。他还培养出书法硕士多名。王先生一向以扶植青年,鼓励创新享誉书坛。王学仲先生首创中国现代书画学会,并任名誉会长。现在的流行书风以为王学仲先生的草书是他们追求流行书风的楷模,源头。孰不知王先生五岁即开始临摹古帖,早已吃透古代碑帖,将北碑之法融于今草,形成自己的博大精深的王草。流行书风的年轻人虽也豪情满怀,但工力,阅历,知识等积淀尚不够丰厚,所书草书,败笔处比比皆是。“近代有不少人写字,或自高如兰亭,或自诩为三代。但是,看其作品,却是千人一面,万字雷同,得不到脱凡的金丹,却留得一张言过其实的海口。”这是王学仲先生的忠告。
王先生还说:“或问夜泊(王学仲名)书画有说乎?书存山岳气,画渟众生心,文如摇桨宜荡,画似看山最厌平。此即夜泊书画之旨也。”
二。不拘一体,写我怀抱,积累学书理论。
王学仲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谈到:“不要过早地将自己固定在一体”。这与许多人的“精于一,专于一”的学书理论不一样。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说:“我不爱过早为自己的书态定型,我总想因内容而立意,一幅有一幅的写法,我想不样样一格以自困,不留一格以误人,不愿因形成而伤意态。质言之,即在写气,写意,不写形。人在作书之际,因其规律和书写的内容而萌发自然之感情,这样的感情,能笔端流露多少,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意象之书。大概人的心情可以假于音符,也可以发于毫素。” 这是我十分推崇王先生的原因之一,也是我的学书想法。值得有志于大书法的学子们深思。
学仲先生提出的"空虚说":"天无空虚,禽鸟何以飞,日月何以运。地无空虚,人物何以寄,江河何以托。画无空虚,意何以远。诗无空虚,情何以兴……"。"气全说":"惟纯真之象,始可为至象;忘我之境,始可入化境;美善之怀,始可有真怀;运周流之气,始得有气全也……。"及: "学书人应有三练之功,一练志:专一求进,有志则高,无志则馁;二练气:浩然之气,涵养之气,特大之气,养之始盈,舍之则亏,所谓'大海盛德在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三练办:神凝于一,寒暑无间,先厚基础,再肆特精,功力所到,自然贯通。"等都是学书,做学问的至理名言。
"艺术有壮美和优美二种,无法说壮美是美的,优美是不美的;也无法说优美是美的,壮美是不美的。我写大字则嘉宽厚、雄强而凝重,小字特喜清秀、妩媚而多姿。""艺术是心灵之鏖战",王学仲如是说。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学仲于上个世纪70年代就总结了他的三则治学主张,就是二言:欧风汉古,东学西行;四感: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诗人的苍凉感,艺术的高贵感;四我: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
王学仲在每幅作品中以形写神、由"神"入于"意",而达到自己的艺术目的。王学仲,一直将“画存山岳气,书冶众人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己出斋”。
超凡脱俗、游于物外,视艺术为生命、用生命打造艺术,这是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成为巨匠、大师的必备品质。王学仲正是这样的艺术家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王学仲教授的思考是多元化的,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书法能成为中国浓缩的美学的表象。”学仲先生在引导和教育他的学生时,也有独到见解:"你们是研究生,我不想把你们培养成只会制作书画作品的'机器'。你们要善于思考,深入研究,勇于探索,不断追求,方可大成。"他为繁荣我国书画艺术事业在努力工作着。他还为传播我国书画艺术,多次出国访问,举办展览、讲学。日本人就专门请王学仲先生作画,日本东京上野车站《四季繁荣图》大型壁画就是王学仲先生的手笔。这不仅是王学仲先生的骄傲,也是中国艺人的楷模。王学仲先生还兼任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学系客座教授。
王先生1989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1994年获世界和平文化奖。
三。博学多才,海纳百川,以天下为己任。
王学仲不同于一般的书家。他的诗,画,文俱佳,加之书法,被世人誉为四绝。他不仅画国画,还画油画。他通过画油画,来理解西方艺术的“形而下”,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而上”的哲学理念。他提出了“欧风汉骨,东学西行”的开放思想。思想的解放,为他的艺术拓宽了道路。他先后出版过《中国山水画谱》、《书法举要》、《中国画学谱》、《王学仲书法选》,《王学仲自书诗词文(小楷字帖)》,《黾园论丛--王学仲美术论集--王学仲书法论集--王学仲文艺论集》,《黾园丛书--王学仲散文选 1992-1995》,《墨海四记》,《黾勉集》,《王学仲书画旧体诗文选》,《王学仲诗词选》,〈王学仲书画诗文集〉,〈王学仲画集〉等几十种哲学,文学,美学,书学方面的著作。
尤其在耄耋之年,王学仲又踏遍欧洲,写出了《三只眼睛看世界》的游记哲理诗和长篇小说《吼哈》。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我把王学仲的《三只眼睛看世界》称为哲理诗,是因为诗人在欧洲旅行的纪实过程中,处处透露出的哲理名言:
在凯旋门时,他说“好战的人终于离开了战争/如今是取胜的足球队在门下穿行/让它变成和平的竞赛之门吧/这才是每一个旅行者到此的心声。”
在梵蒂冈,他说:“人类只相信编造故事的人/人类就是不相信自己。”
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说:“流淌着血腥的汗水才铸出罗马的金银/智慧刮垢磨光出依然是魔法。”
在《比萨斜塔》,他说:“阿诺河畅流的河口/倾斜着流入了大海……/塔也索性斜立在那里/好心人要拆掉重建/那就拆掉了历史/世界上直立的塔多着呢/就是少人去看/何必要把它扶直/于是便有了个俯身攀谈的倩影/接待着万国游客/于是斜塔就拒绝了正直。”
在一个个教堂前,他说:“每一个小村庄一座尖教堂/古老的欧洲人在那里储存信仰”,“他们能把文明变成谎话/又和睦又恶斗就是他们永恒的游戏规则”,
他在《为地球写下的警句》中写道:“地球创造了千奇百怪/它失误不该创造一个人的生命”,因为,人“容不下一切生物与他们共存/地上的,地下的/海洋的,山林的/他要一概掠取/也要一概屠杀/……再也看不到春天的来临/地球被挖得空空洞洞/近看真像一个吊人的绳索/远看很像人类划出的一个零”。诗人的警告是尖锐的,如果人们还不知道善待环境,人类的地球将被毁灭,将变成一个零蛋。不对人类有着挚爱的人,有着强烈的责任心的人,是不会发出这样的呼吁的。
王学仲在年近八十时,又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吼哈》。他再次向世人证明,只要一个人不放弃追求,就可以创造任何奇迹。当我问起他为什么写这部小说时,他的回答是,把自己的人生体会写出来,让后人从中有所感悟,让世人更珍惜生命,更关爱我们周围的环境。完全是为了后人,为了人类的美好。这就是学仲先生始终不渝的使命。
臧克家曾说:“学仲先生是诗人……”周汝昌则更认为:“世人皆赏学仲先生的丹青翰墨,我独以为他的文才实居首位。他的文才,包括着诗、词、曲、文、赋诸多文体。”
的确,王学仲是个通才。王学仲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诗文济世千秋业,书屯明心两袖风。”这是王学仲的胸怀。
王学仲自己说过:"我吸干了诗、词、赋、书等传统文化的营养,滋养着我的。。。。。。艺术"。
尽管王学仲先生看世界的眼光还有文人的局限,这样解释历史还不太尽善,但他的知识,他的胸怀,绝对是文人中最渊博,最宽阔的之一。这是值得每个书法家,艺术家去学习的。
四。创立“黾学”,传播“黾学”,激励书学后来人。
在现今的中国书画界,王学仲是屈指可数的不为钱而动的大家。“生来忧国不忧贫”。至今,他视艺术为生命,保持着自己视金钱如粪土的清高。他从不卖自己的书画作品。他的这一做法,不仅得到中国各行人们的敬重,也得到海外人士的青睐。日本人主动出资赞助,在天津大学建立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国内也有人资助,在山东曲阜建立了王学仲绘画馆。在山东滕州建立了王学仲艺术馆。在江苏徐州建立了王学仲艺术展览馆。王学仲将自己收藏的,和自己创作的书画等艺术品,全部永远无偿保存在上述四个地方,供人们欣赏,学习,研究,发扬。
王学仲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统称为“黾学”。主要包括:
哲学著作《黾子》提出蔽明论。
美学著作《美学笃论》由“黾园三论”组成。
文学著作《吼哈》长篇提示无辜人生哲理。
书学著作《碑,帖,经三派论》首创经派书论。
四大画集日本版《王学仲画集》及《水墨油画集》,国内出版《夜泊画集》,《王学仲画集》。
著有《现代文人画论》。
在北京首创现代书画学会,并任名誉主席。
诗歌《三只眼睛看世界》,创立随笔诗新诗体。
还有五大书画展:
1982年日本东京银座美术馆大展。
1984年山东济南山东美术馆大展
1984年广东,澳门展览。
1985年河北石家庄河北博物馆大展。
2000年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
人们盛赞王学仲先生为诗,文,书,画四绝。人们认为王学仲创造了一个艺术家的奇迹。人们称王学仲创造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我自有心力未遒,陆台分峙子民羞。” “望到山河统一日,余年尚待有几春?”祖国统一是王学仲先生一生最大的心愿。他希望能在他在世时经过努力,看到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也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也了却王学仲先生的宿愿。
每当学仲先生提到父亲给他起的名字“黾”字时,总是意味深长地说:"这个字成了我一生的先兆,我生来无才,全靠勤补拙的"。如今他将自己创立的“黾学”留给后世,从中让人们真正体会到艺术的规律,用艺术报国。自己的一腔热血一定要为国家而流。这就是“黾学”的根本。艺术总是一个人的自白,最坦白的自白。
“都姓俗时我姓雅,书画妙者少逢迎。天心不负人心苦,孤诣崛起有大成。”王学仲先生的个人的气质、人品、风骨,秉赋就是如此。字如其人,艺如其人,德如其人。王学仲既是“黾学”的创始人,又是最好的实践者。王学仲先生是中国艺术,乃至世界艺术的杰出的典范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才学兼备的书法大家。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他,据可靠人士透露,曾在沈鹏之前是主席的候选人,后因某个事件而夭折。其作品艺术价值是勿庸置疑的。衰年后已不能再现其艺术顶峰时的水平。但因其一直不卖自己的作品,所以流在社会上的作品还是有限的。因此,其作品将来肯定会升值,且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越发可贵,升值空间会越来越大。
王学仲先生现虽已年过八旬,身体多病,但他仍为书法事业奋斗着。前些天,天津书法家协会增选一批年轻的书家担任理事,王先生不顾自己年迈,刚刚出院,抱着病躯,仍坚持出席会议。在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当了理事,一定要为书法办实事。刘炳森走了,启功先生也走了。下一个就是我了。你们要一代更比一代强,把中国的书法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我们衷心祝愿王学仲先生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 11111111
[ 本帖最后由 mikelee 于 2007-1-31 22:53 编辑 ] 22222222
[ 本帖最后由 mikelee 于 2007-1-31 22:54 编辑 ] 33333333
[ 本帖最后由 mikelee 于 2007-1-31 22:57 编辑 ] 55555555
[ 本帖最后由 mikelee 于 2007-1-31 22:59 编辑 ] 44444444 em14 em14 em7 em13 em13 em13 em2 em2 em2 em5 em5 e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