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lee 发表于 2007-1-31 15:47

我看中国大篆书及书家

中国大篆书自商周创建以来,历代书家均未停止过对其的研究以继承,用大篆书体创作的作品也屡屡皆是。但真正成为大篆名家的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大致是,首先大篆书体字体不全,很多字没有参阅写法。这为用大篆书创作带来很多不便。其次是大篆书写法有很多考究,和今天的汉字写法有很多的不同。如没有很深的研究,很容易写错。当然还有的书家认为大篆书笔道简单,不容易发挥自己的意趣。这也是使许多人不愿意问津大篆书体的原因之一。

真正对中国大篆书体有很深的研究,并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大家首先是清代的吴大澂,他还为大篆书体写过工具书。但他的大篆书体笔道相对简单,粗细一致,缺乏变化,充其量只是知道大篆书的字的写法全面一点。其大篆书字形也不够美。后来的甲骨金文专家罗振玉更是只会写字形,根本不能算作好的大篆书法。王福庵先生的大篆书笔法,结字都是很漂亮的,要高于上述两人。但其仍未逃出笔道单一的传统写法。其余同时代的大篆书家皆不足观。

现代大篆书家有一些著名人士。蒋维崧先生的大篆书以平静高雅,古法严谨,书卷气十足而享誉中国书坛。但其大篆结体过于长板,笔画也稍嫌简单。有些字会显得过分松散。尤其是上下两部分,或多种部分结合成一字的时候,结体松散发生的概率稍高些。蒋先生以做学问为主,大篆字写得有自己独到的面目,独成一体,已难能可贵。刘自椟先生的大篆书以其粗犷,大气,苍劲,结字森严在中国大篆书坛上独树一帜。他写大篆,干笔湿笔并用,笔力遒劲,用笔潇洒,往往是一开始浓墨,虽即逐渐墨少,最终枯墨,使笔道富于变化。但有些字的装饰弯稍多了一点,有些弯转得如小篆,过大过硬,与大篆书似有不合。还有,就是由于对大篆书精熟,写起来速度很快,许多笔法成为一种定势,缺乏变化,便有乏味的感觉。有些笔道,似乎只浮于纸面,乏金石气。最近升为中国书协副主席的丛文俊先生对大篆书也颇有研究,也很有造诣。但其大篆书仍然没有很多的突破。另一位升为中国书协副主席的言公达先生的大篆书增加了写意笔法,笔道的粗细,浓淡,结字方法,章法等,都有很多的变化。敢于创新。但其大篆书稍显油滑,笔道的力度,质感,大篆书的金石气均显不足。其他大篆书家水平不一,但都属于研究过程中人。还有一些票友范畴的大篆书家,尚不足观。

在这里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鹤年先生。他的大篆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一生的探索,终于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成熟的大篆书写法。他在先师吴玉如的启发下,在大篆书的笔道上加入了粗细变化。他和刘自椟先生是同时代的大篆书大家,互相影响,都加入了笔道粗细的变化。但李鹤年先生的大篆书笔道的粗细变化要更多一些,而且是天然无踪,变化莫测,鬼斧神工,韵味十足。其认为,金文大小不一,笔道有粗细之变,这是大篆的本来面目,也是彝器文字的韵味所在。有了观念上的高人之处,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加上名师高徒的一生不懈的努力,还有天生对书法的热爱和悟性,才会有高人一等的书法创作。李先生的大篆追求的是笔笔力透纸背,韵味十足,字字珠珍玉灿,结字优雅,行行参差错落,妙趣横生,篇篇精彩绝伦,美不胜收。这成功的背后是其广袤深厚的文字学,书法学和终生只致力于书法一件事的积累。这从其的大篆书作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李鹤年先生不愧为中国大篆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我们看在这里刊登的几幅大篆书作,首先是字法,写法考究,其能把古代大篆的各种写法如数家珍般的装在脑子里。什么时候用哪种写法,道理何在,那叫做头头是道。由于其对小学,文字学的深厚研究,其著作《五体书沿革》成为后代人学书的楷模。其次是笔法。其用笔笔笔中锋,笔笔绞笔,饱含墨汁,深得大篆书的三昧,倾其千钧之力。那真是一笔不苟,笔笔精妙绝伦。那粗细笔道的安排,妥帖细致。那笔笔蜿蜒使转,美轮美奂。真可谓金石味醇厚,炉火纯青,古意可掬。截至目前,尚无一人能出其右。

李鹤年先生成功的原因是首先得力于家传。其五岁就随曾祖父学书。后又得力于孟定生,王雪民,吴玉如等大师们的教诲,对古文字,小学,音韵学,古代碑帖等的研究都达到了今人难以达到的水准。与王襄,罗振玉等甲骨,古文字大师们的切磋,研讨,都使其对古文字的知识令今人望尘莫及。再加上其八十余年于书法的毕生浸淫,一生中只做书法这一件大事,才将其大篆书磨成一烁烁放光的金玉良材。启功,王学仲,刘炳森,刘正成等大书家均惊呼,李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即钻研书法,在书法中,主要精力又致力于篆隶的研究和实践,才使其书法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在中国,这等功力的书家已没有几位,这种国宝级人物再不抢救,其一生研究的学问也将随着老先生的故去而葬入地下。

这不是危言耸听。事实就是如此。如今,李鹤年,刘自椟,蒋维菘等先生已先后作古。他们对大篆书的真知灼见也随之埋入地下。今人大多一生也不可能达到他们的境界。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历史也不会重演。中国书协难道不应该像抢救国宝一样,把这些老先生的知识瑰宝尽可能的挖掘出来,总结成册,教育后人吗?我们从中应该总结些什么呢?

我自己也在向这些大师和历史的学习中创作了一些作品,自以为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探习,也附上供学习大篆书法者参考。

大篆书体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大篆字体的不全是不是可以改进呢?仓颉可以造字,简化字也可以造,为什么大篆字不可以再造呢?如果中国书协组织古文字专家,将缺少的大篆字补齐,将各种不同写法的大篆字规范化,那么就为更多的大篆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方便,这一定会使大篆书法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样的结果就是,会有更多的大篆书法大家涌现。这会推动中国大篆书法走向新的繁荣。

mikelee 发表于 2007-1-31 19:01

11111111

[ 本帖最后由 mikelee 于 2007-1-31 19:02 编辑 ]

mikelee 发表于 2007-1-31 19:03

22222222

mikelee 发表于 2007-1-31 19:04

33333333

mikelee 发表于 2007-1-31 19:05

44444444

mikelee 发表于 2007-1-31 19:07

55555555

mikelee 发表于 2007-1-31 19:08

66666666

[ 本帖最后由 mikelee 于 2007-1-31 19:09 编辑 ]

mikelee 发表于 2007-1-31 19:10

77777777

[ 本帖最后由 mikelee 于 2007-1-31 19:11 编辑 ]

mikelee 发表于 2007-1-31 19:12

88888888

[ 本帖最后由 mikelee 于 2007-1-31 19:18 编辑 ]

爱君 发表于 2007-2-8 17:34

与文瑞兄多时不见了,看见您的帖子,好好高兴!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看中国大篆书及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