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凯 发表于 2007-1-17 16:21

【妖媚的力量】潘敏钟篆刻新作展

.. “妖媚”的力量
                                 柳青凯/文

  潘敏钟有四个身份:其一:在书画收藏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所以他鉴定起书画,特别是“金陵画派”的作品有一双犀利的目光,他早已是拍卖公司的鉴定顾问了,北京嘉德、上海朵去轩等拍卖会常有他的身影。(古今书画作品上的印作与画风,直接导致他的篆刻作品有许多画意。)其二,特聘教授。因为他在书画方面的成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他为篆刻课程的教授。其三,沈鹏题书的“阶绿帘青斋”里,放着许多汉代青铜镜。因为篆刻的需要,他购置了许多两汉时期的有铭青铜镜。他在此之前年就已脱稿的《汉代铜镜铭汇编》的编篡,使他阅尽千面古铜镜而成为“镜鉴学”领域的专家。其四,潘认为自己的第四个身份才是篆刻家。潘敏钟将妖绕诡丽的汉镜铭入印,因为用情专一,专心致至,使汉镜铭已成为他的专利,加之其形式的新颖,很容易被人记住。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单单汲取古人没有自我意识的介入,是非常愚笨,为人不屑的。然而出新又太难,没有新与旧的矛盾,“创新”更是无法成立。潘固执地认为要想创新必须建立自己的篆书体系,如齐白石的“三断碑印”、吴昌硕的“石鼓文印”、黄士陵的“汉金文印”、王镛的“汉砖文印”、石开的“汉旌文印”等等,这也是评判是否是大师的标尺。比如来楚生,他的印的章法、刀法和做法都超过了吴昌硕,但他没成为“大师”仅为“大家”,原因就是来没有自己的篆书体系,而吴则有。潘敏钟在聪明在于他敢为人先,找到相对其它古典入印媒介较为新颖的汉镜铭作为切入点,这样的选择一开始就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效应。

    汉代文化有两大类,一朴质,二烂漫。汉时的“道家学说”“谶讳学说”、“黄老学说”造就了汉鸟虫印、汉瓦当文、汉旌文、汉碑额篆、汉镜文、汉柩铭文等“烂漫的”、富有“玄”、“道”“天象”的文字文化倾向。潘的印文把握了这些色彩,他能将所有文字演义成镜铭风格,这是他近二十年浸淫其中的结果。潘敏钟是一个富有才华的人,他没有辜负自己的选择,他的印作线条凝练自然,撩动劲犟,焕漫的块面和焊接点的应用增添了青铜器铭文的金属质感,还原了历史的苍桑与厚重,准确地展现出“秦淮风情”唯美内涵----妖娆而艳丽。潘敏种这次展出的作品刻陶风格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他的刻陶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镜铭语言的演义。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的新作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追求“乱云飞渡仍从容”的逍遥气势,宗教般的神秘、图腾式的构图形成了诡异迷离的玄古氛围,如梦如幻,把无尽的古意舒展开来,为当代篆刻语言的挖掘了极为新奇的创造财富。

    潘的篆刻实践走的是一条以学术研究带动创作的路线,不停的思考决定了他的成功。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1-17 16:29 编辑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1-17 16:22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1-17 16:51 编辑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1-17 16:22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1-17 16:53 编辑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1-17 16:22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1-17 16:59 编辑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1-17 16:23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1-17 17:03 编辑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1-17 16:23

终于发完了。请大家踊跃发言,青凯在这里代表潘敏钟先生感谢大家!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1-17 17:07 编辑 ]

胡俊峰 发表于 2007-1-17 16:55

学习了

三笃居 发表于 2007-1-17 17:29

em1 精彩!学习!

吴wuandong 发表于 2007-1-17 18:07

有自家面目。

em1

八怪 发表于 2007-1-17 20:42

问策划:丁亥年未到,何以“丁亥有嘉”?em7
问作者:如此妖气,孙悟空一来你往哪儿躲?em12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妖媚的力量】潘敏钟篆刻新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