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理解"激活唐楷"的
我是这样理解"激活唐楷"的我是这样理解"激活唐楷"的
晚饭后,看了一会书,思绪很快就滑到“激活唐楷”的问题上。
如何激活?
我的目光在书柜上巡视起来:最顺手处是新近收到的书法类报刊;最醒目处是书法辞典之类的“大部头”;在不起眼的角落,我找到了久违的唐楷帖子。它们在角落一放,就是20年。20年,已经接近我学书法的时间长度了。
抽出那几本唐楷帖子,拍去灰尘,拣出颜真卿的《勤礼碑》,翻开首页,虽然字帖周边的纸质已经有些许泛黄,但字帖内星星点点的墨痕依然清晰,仿佛是昨天临帖时才不慎溅落的。
楷者,楷模也。面对忠直、刚烈的颜真卿法帖,如同面对先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感油然而生。规规矩矩地站立,工工整整地书写,我一笔一画认真临摹起来。也许是手生不习惯的缘故,才临了不到一个钟头,心里就生些烦躁,像是手臂后面躲着一个小人拽着,催促道:快点,快点……
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记得20年前,高考落榜后的我自作主张,躲在乡下当诗人,开始也认真临习过几个月的唐楷,但不久后就认为,我练字的初衷是希望能用毛笔自由地书写我的诗歌,像古人那样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所以楷书可以暂放一边,不作为临习的重点。而把学习书法的主要精力放在抄《草字汇》上,以期在抄写过程中逐渐掌握行草书的结字和用笔。而且认为,书写只要真正掌握好了力和势,就能写出生动的字。所谓的力,就是以气力贯注于整个书写过程,从而可以外化出笔画的力度。所谓的势,就像在骑自行车,动的时候都是平衡的,势之均衡,可以外化成结字、布局的动态平衡。当时自以为选择的方法是“不循规矩,不事临摹”。为此,几年后,我还写过一则《学书笔记》,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譬学书之于登太华,临摹、通晓、创新,此常道也,若登太华之循栏杆、升阶梯,甚是稳当,亦有入古人樊篱而不能出者。虽曰自古华山一条道,然樵夫药父常穿行于无路处。窃以为:灵芝异草乃在悬崖间,不循常道或能遇之;不依常道,则进步万难,常处迷途而不知返也……
如果把楷书也比做华山的话,那么,遥想唐初,华山诸峰的绝顶,都还不曾被人征服过,只是在低矮处留有一些先人的探索足迹。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来了,朝阳峰、莲花峰、落雁峰、玉女峰、云台峰等一座座山峰的绝顶处相继都被他们踩在脚下,并留下了有迹可循的足迹。
对于民国前的后来者而言,要获得一本精良的唐楷碑帖并不容易,所以他们对唐楷的临习仍像对线路不明、路况不佳的华山诸峰进行攀登,并非易事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而对于现代书法人而言,大量影印精良的唐楷碑帖,临习范本,就像一本本路线清晰、注意事项明确的华山导游图册,唾手可得。人们心里也很清楚,在华山范围内,没有被前人探索过的山峰几乎没有。而且如今早已不是用毛笔进行日常书写的时代了,毛笔仿佛只是为那些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们准备的,所以楷书这个没有太多的新领域可供探索的书体,自然不容易引起一门心思想创新的书法人的兴趣。
我也不例外。只是我还隐约感觉到,虽然华山的主要山峰已经被前人占尽,但在一些侧面,也可能会有一些奇异的风景,因为攀登路线的不同而被发现。
对于书法这种十分成熟的中华文化遗存艺术形式而言,将90%的时间、精力放在继承方面,而将10%的时间、精力放在创新、求变方面,也许是比较恰当的。即便因天分不足,或机缘不佳,仍不失能写的一手好字。反其道而行之,则比较危险。东坡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要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行。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认真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没有打好楷书的底子,所以现在的我无论在隶书或行草的书写方面,都还没能很好地解决用笔、结字、章法等一些基本问题。
之所以不临摹碑帖,我心里还有一个如意算盘:因为没有具体临摹哪一家的碑帖,所以就不存在像谁不像谁的问题。只要用笔,能解决力度方面的问题;结字,能解决均衡方面的问题;章法,能解决和谐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使经过多年的努力,仍像孙猴子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一样,出不了新意,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这样的坚持仍是有意义的,起码自己有了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也可能看到一些独特的风景。
放着好好的路不走,而偏偏要向无路处攀登,这无形中增大了难度,做了许多无用功。要说这么多年的坚持,在技法上一点都没有改善,也不客观。只是技法的进步像老牛拉破车,而眼光的飞驰像骑一匹快马,频频回首,越落越远,心情一直没法好起来。
今年年初,从第一次上书法类网站浏览开始,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书法天地,发帖子,打口水仗,交朋友,忙得不亦乐乎,感觉到心中有一股创作的欲望被激活起来,不可扼止。特别是在“书法导报网”上发的几篇文章,还被导报编辑选登出来,更让我增添了几分自信。但我也明显感到,上网的时间比看书的时间多,握鼠标的时间比握毛笔的时间长,人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起来,是不是到了该让自己静下来的时候了?
如果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唐楷,重新打好基础,也算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且唐楷中所蕴涵的庄严、肃穆之大气,对医治自己目前心中流窜的那股浮躁之气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只是这么多年来,自己都坚持了下来,虽然当初所选择的路线对提高书技方面没有好处,但由于使自己经常处在“危险”的境地,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对我思考书法艺术存在的问题方面还是起了相当大作用的。
所以,对我而言,激活唐楷,首先是“写还是不写”的问题。
写还是不写呢?
该如何选择?
注:此文是应《书法导报》编辑约稿而作,已刊登在1月10日的“焦点网谈”栏目中。同期、同题还刊登有招雀园主人、阿猛、一鸟三位先生的大作。 已经在书法导报阅过。 原帖由 吴邦志 于 2007-1-17 11:41 发表
已经在书法导报阅过。
能否有些具体的指教? 拙作虽然是在几天时间内写的命题作文,但还是用了较形象且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对“激活唐楷”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http://www.56.com/p_13357224.sw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