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6-2-24 15:41

世纪箴言———关于中国书法艺术//李义兴

世纪箴言

———关于中国书法艺术

□黎 忻

此文绝非诺查丹玛斯大预言。此文又肯定具有预言性质。请读者诸君深思。

让我们反思这段历史———
以夸张变形为主要面目的“破体”风;
以强调气势博大为主的“中原”风;
以精到、细腻为特征的小楷、小草风;
以显示文人潇洒、灵动风采为追求的尺牍风;
以五届中青展中又出现的、以魏晋残经为主要取法对象的“民间”风……

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率意变形的“破体”风是对“馆阁”之类流风遗绪的反拨;
气大势足的“中原”风是对“书法热”初起时充斥于书坛的甜俗之作的反拨;
小草、尺牍风是对粗率、拙陋之作的反拨。
……
这一切,构成了当代中国书坛的寻寻觅觅、不懈追求。
“破体书”、“现代书法”、“向传统回归”,可以说是新时期书法创作的“三步曲”。前二者是为了寻求和恢复被压抑、被扭曲的人性、人的精神自由;后者则是为了给前二者以合法、古典的外衣。
三步曲表面上互不相容,但蕴含于它们深层的意义却是一致的:对旧书法的叛逆。
这是一种进步。

“流行”,既有如服装、歌曲,甚至发型那样由人为创造出来,也有其更深层的涵义。这种全书坛的喜恶和追逐,流露出当代书家的不安分,流露出整个书法界的探索与躁动。
躁动,当代书家的时代病。但这是创造当代书法特色的必要基础与意识。
躁动,是对既成和现存的不满足。
躁动,饱含着创造新未来的狂热和信心。

以草法写篆隶;反过来又在行草中融入汉简、分隶、北碑,甚至金文笔法……
现代书家,就是这么地像摆弄魔方一样任意在各体间出入、戏耍。各书体间那森严而不可逾越的壁垒、界限,被弃如敝履。
———这在过去,大概是不可想像的。
当代书家在创作上的寻僻径,找冷门,搜奇探怪,花样翻新……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当代书家的浮躁与冲动、探索与追求较之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更为主动。
这是一种世纪的浮躁与冲动。
惟其如此,书法才迈向21世纪;惟其如此,书法才能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但存在的不一定都有价值。
存在还要面临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对于艺术的书法来说,尤为如此。
价值不只是由“新”、“旧”来决定的。
我们所说的“新”不是简单地指外表新奇。
我们所说的“旧”,也并非只是一个陈固的概念。
在“向传统回归”口号下,书坛的确是在回归了。我们看那时期的获奖作品,有的其实就是《书谱》、《祭侄文稿》、标准草书和文人尺牍的翻版。当然,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需要向传统经典作品做深入地取法,而这种吸取,其主要途径便是忠实临摹。然而无论如何,它只能是手段,只能是获取艺术创作自由的最基本的手段。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有意识地给以提倡或褒奖也无可非议。但在今天,又确实有必要提醒:那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远非一个书家的终极目的,更非当代书法创作的趋势和方向。
古董与艺术截然有别,其价值也判然不同。
刚从多少个世纪的封建禁锢下挣脱出来的中国书法,仍是以解放人的精神桎梏,酣畅淋漓地释放人的情感、人的能量、人的所思所悟为高境。而从这个角度———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讲,“向传统回归”才有它有限而又不可替代的意义。
遗憾的是,“破体”与“现代书法”也有它致命的不足。
功力基础的薄弱与意识上的急于求成,只能使人们得出一个结论:
———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无论如何,这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三步曲。
何况,有相当数量的书家在这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睿智清醒的目光。
他们名义上可能不归于任何一方,但他们却能够得心应手地从各方拿来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这是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跨世纪的书家。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
———当代的、艺术的创作观念。

新时期书法的发展就是这样地由碑风到帖风,由丈二大幅到尺余“豆腐块”的反复递变所组成。
而其中,国家级大型展览的作品评选起了相当大的导向作用。
这是跨世纪的导向。
这是书法自诞生那天起所从未有过的事物;
既有“官”方的组织力量,又有权威书家联合“把关”。
这种“把关”,这种筛选和导向,既是客观冷静的,又是茫然浮躁的。
这是当代书法创作发展的最佳选择与导向,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
创作趋向的花样翻新、千回百转、时风频仍,说明了当代书家左冲右突的寻求和探索;
评选中对已有模式的厌倦、对“新”又茫然,而又不得不面对现状作捉襟见肘的取舍,同样说明了包括评委在内的当代书家对艺术理想追求的执著与无奈。
这种花样翻新还会怎样演绎下去?
下次评选我们“炒”什么?
到底是评委确定作品?还是作品塑造评委?
是时风跟着评委吹?还是评委煽着时风刮?
这斩不断、理还乱的“姻缘”,
———又有谁能说得清?
现实又一次向我们呼唤:
———当代的、艺术的书法创作观念。

有人总结———
“当代流行书风新特点:继承的全面性,重演的快速性,审美的多样性。”
这话概括性很强。
但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历史的步伐走至今日为何会出现这种亘古未有的艺苑奇观?
答案仍然是:
———当代的、艺术的书法创作观念。

隐藏在这整个过程、全部现象内部的那条艺术规律,似乎正在露出端倪。
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清理、去遵循。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我们尚什么?
———仍难以给出清晰的回答。
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书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现代人”,他们缺乏书家应该是在搞艺术创作而非仅仅是“写字”的意识。
另一方面,那些观念超“前”,有着强烈变革意识的书家,却缺乏(或薄弱)完美表现“现代人”精神的、必要的艺术手段。
当代书法创作的多方取法、多种探索与传统的审美标准是否和谐统一?
多元与开放、个性与创造,已是当代书法创造的总体和基本特征;
几千年封建桎梏及其残绪正在被彻底打破与廓清。
那么———
如何塑造、完善当代的书法艺术?
如何从传统中挖掘,开采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精神的艺术矿藏?
如何借助想像力在艺术的天地中自由驰骋,建设一个超越的自我,主体的自我?
面对新世纪,我们必须回答!

19世纪末,康有为脱稿于广东西樵山北银塘乡澹如楼的《广艺舟双楫》,造成了整个20世纪书坛的震颤与变革,其余波至今未息。而正是在这震颤中,中国书法又有了一个百年的发展。没有《广艺舟双楫》,就不会有我们对碑和帖的再认识,就不会有碑与帖的双峰并峙,以及我们今天的碑帖结合的新天地。

21世纪的中国书法艺术,将面临一个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理论,将不再限于感悟式和随笔式的、书家与作品的罗列与堆砌;
创作,将不再限于对“法”与古典的临仿与重视。
“书法是什么?”“书法批评应怎样开展?”“尊碑,还是尊帖?”这些争论,在21世纪都将不成为问题。
当代书法已开始具备足够的宽容性。
21世纪的书法,仍然需要传统,但这是为了从中发现书家的主体精神,并塑造、张扬当代书家的新精神。
21世纪的书法,书法家将完全成为艺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法”的奴仆。在他们看来,所谓创作便是对书家主体、个性精神做书法上的高深的艺术表现。
具有历史的洞察力,将不仅是批评家所应具备的素质。书法创作者也必须使他的作品具有历史的价值和文化的品位。
其实,那时的书家本人也即是批评家。他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否则他将无立足之地。
21世纪的书法,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它独特的的意义,即:它必须与那时的文化样式相适应。
21世纪的书家,将具备建立在东方文明精神之上的人格,又具备建立在西方文明精神之上的人性。
———而二者的结合,便构成21世纪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的基点。
21世纪的书法将和汉字更紧密地结合,但那是更深层意义上更自然、更和谐也更艺术的结合。
21世纪的书体间的融会将是很平常的手段,那时也仍然会有篆、隶、楷等书体,但那是另一种意义,另一种面目的篆书、隶书和楷书,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会与现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徐生翁绝对具有借鉴的价值。但那时我们会发现:对徐生翁所谓“童体”的描摹,只是一种极浅层次的借鉴。
21世纪,我们的书家将对任何流派和风格采取宽容和接纳的态度。艺术家决不是狭隘的。他只考虑哪些东西能为其所用。
十一
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充分发展的艺术世纪。
在这个世纪的书法艺苑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绚烂繁茂的百花———各种形式、风格和流派———将一齐盛放!
因为,我们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净化 发表于 2006-2-24 21:20

世纪箴言———关于中国书法艺术//李义兴

先生文章高屋建瓴!!!
拜读学习之余,感想颇多!

梦草堂 发表于 2006-2-26 00:15

世纪箴言———关于中国书法艺术//李义兴

对过去的总结有独到的观察和充沛的***,对“21世纪的书法”未免太乐观了。这问题太复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纪箴言———关于中国书法艺术//李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