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书画家网》邵岩的印想到的
由《中国书画家网》邵岩的印想到的作者:吴建军
艺术家的情感在线条中驰骋,以展览为指向的创作使得作者在线条的“张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书法的文字结构更多的指向理性的东西。艺术实践的创新首先是艺术家的情感才情呢?还是艺术家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呢?当然也可以说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而推动艺术作品的出新,也可以用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论来套一下。
想到西方的文艺复兴,人类思想的解放常伴随论理道德的解放,人性的觉醒。中国明末清初以来的思想变化(或许还不能如西方那样运用“解放”二字)也半随着市民文艺的兴起。
所谓“结字因时相传”(字体结构延循时间代代相传 )。即是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理性在汉字的结构中存在,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天不变,道亦不变”。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等不变,汉字的结构亦不变。又感性亦在汉字结构中积淀,所谓“汉字情结”了。
“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用笔自古以来都不容易)为何不容易呢?因为是不传的。三国时钟繇盗墓的典故便是具体的注解了这个问题。
“用笔千古不易”亦有人解为’用笔的奥妙千年都不会改变“。不会改变的道理是至深的最根本的道理,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化极大。广大知识分子痛苦的生活中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在此过程中苦苦探索(当然也有麻木,彷徨)西方的文化及民族心理,情感的体系全面冲击了古老东方文化。而我们一直在呐喊与彷徨之中,一个全新的,经过有机整合的民族文化用心理情感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样的环境中,维系我们民族精神的,首先还是情感(经过历史积淀的情感)因为这更直接,亦不失深情,深沉)非逻辑性的,非完整体系下的论证,这也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中国书画中线条地位的突出亦正是这种民族思维方式的深情体现。
其实,在西 方也在实践着因时相传”这个问题,如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不是在渐渐的摆脱传统的照像式绘画吗?
这其中还有一点,就是在摆脱传统论理中对人性的束缚。而中国,由于极为长期的压抑,一旦暴发,则极为强烈,且在初期,完全冲破了理性的屏障,这应是事以理解的,过渡的压抑了,发泄一下也是有好处的,但发泄终究是发泄,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与理性相结合的。
吴建军于2003年10月25日
[ 本帖最后由 吴建军 于09:05 PM 编辑 ]
“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用笔自古以业都不容易)
吴兄这样理解,我还是头一回看到. 原帖由 丁剑 于 2006-9-27 01:51 PM 发表
吴兄这样理解,我还是头一回看到.
多谢丁兄提醒,是我打错了,己改正了,
看过您的几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网上不多见,
在这里,还请您不吝赐教才是
敬礼 原帖由 吴建军 于 2006-9-27 11:08 PM 发表
多谢丁兄提醒,是我打错了,己改正了,
看过您的几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网上不多见,
在这里,还请您不吝赐教才是
敬礼
岂敢!
“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用笔自古以来都不容易)
我说的正是你把不易解释为不容易,这我还是头一回看到.赵子昂的原意历来就有争论.但若真像你这种解释,那倒也好了,但不知元时会不会出现不易是不容易的表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