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28 14:46

计承江大字草书唐诗及西中文评述

可贵者胆难能者识
——析计承江先生书法艺术
口西中文

唐代书论家孙过庭云:“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所谓淳醨质文,指的是审美风格与习尚,然而“驰鹜沿革”,即历史的发展变化,却是“物理常然”——世间万物莫不如此。以书法而论,其历史虽有数千年之久,然而古往今来,书法的形式,内容,时尚,地位,以及审美内涵,无不时时发生着变化。比如学书法的方法,古时候,人们自幼搦管,从双钩描红练起,楷草篆隶、颜柳欧赵,按部就班,故明代项穆有“非四十年不能成”之说。到了今天,时代不同了,人们要干的事情太多太多,岂能把一生精力都用到书法上?

然而今人自有今的方法,不须四十年,不必童子功,照样可以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这就是学书路径上的驰鹜沿革,与时俱进。谓予不信,请看计承江先生的例子。

计承江先生生于1953年,是一位金融经济学家,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党委委员、郑州中心支行行长、河南省外汇管理局局长。承江先生长期从事金融工作,在金融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按说他的工作与书法并无关系,可他偏偏对书法艺术有一种强烈的热爱与执著。以前他只是观贴赏字,私心淑仪,数年前在朋友的鼓励下,他终于拿起毛笔,投入实践,孰料一发而不可收。而且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承江先生习书以来,进步可谓神速,短短几年功夫,其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

以前听朋友介绍过计承江,对他学习的悟性推崇备至,我还有点将信将疑,近日参加了计承江的作品展,方心悦诚服。我想把计承江先生的成功个案推荐给书界同道,它也许能引起我们对在现代条件下开辟新的学书路径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让那些苦于缺乏童子功不敢涉足书坛的朋友增加一些自信。

计承江先生的书法以草书为主,这恰恰被认为是最难学的书体,而且草书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事实证明,计承江选择草书为主攻方面,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符合自己性格、禀赋和气质的正确选择。承江先后的草书,气脉绵亘,势如破竹,奔腾澎湃,一泻千里。尤其大幅草书,先声夺人,势不可遏。草书贵在气势,倘无气势,纵然点画精到,已经逊色一筹了。承江的草书先得气势,能一下子把人抓住,使你不自觉受到它的感染,让你站在作品面前,心潮无法平静,这就是艺术感染力。

不仅如此,承江的草书在用笔上也十分讲究。他不是那种特别注重提按的帖派用笔,而多是如锥画沙的中锋线条,点画浑存圆劲,方笔圆笔兼用,而以圆笔为主,纵敛随意,收放自如,墨实笔沉,力贯字中,时以牵丝引带调剂其间,他那富有韵律的笔触引导人们的视线游弋在烟波浩瀚的波峰浪谷之间,时而高昂,时而低廻,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波光粼粼,使你真切地感受着身临其境的高峰体验。

计承江的草书,有三个主要特点:即气势、变化、节奏。承江草书之用笔,放得开且收得住,故有气势。其中放有两意:用笔狠鸷,落墨大胆,是其一也;势满力足,沉着痛快是其二也。收亦有两意:纵而能敛,无垂不缩,是其一也;应连则连,当断则断,是其二也。写草书者,一般来说易于放而难于收,能做到收放自如,已经是相当高的境界了。

承江草书用笔之变化,主要表现在正侧方圆的转换上,这本来是书法技巧的难点,而写大字草书尤为不易。另外,他的结体,也能随机变化,而不死守一途。所以看承江的草书,没有单调乏味的感觉。

草书的节奏至关重要,而殊为不易,然而承江先生却能很好地驾驭这一点。他写草书时从容不迫,气定神闲,能很好地做到心灵运动的技巧化、轨迹化,使感情的波动与手下动作同步。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家贫不办素食。写草书气定审闲、从容运笔至关重要。有节奏才能有韵味,这是计承江草书富有魅力的决窍所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承江先生对草法谙熟于心,他的所有作品,草法无一不精,无一不准,绝对渊源有自,决无杜撰敷衍之弊。要说写草书,这是硬功夫。气势之类,感受可因人而异,而草法则是金科玉律,俗语云:“草书离了格,神仙认不得。”承江在这方面下过很大的功夫。智永《草书千字文》、怀素《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他曾临过许多遍,对每字的结体、变化都了然在胸。草法从认识到熟记,再到在快速挥毫之间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是一段长长的路,这段路让古人走起来,也得个十年八年,而计承江先生学书的过程不过两三年而已。由此可见计承江先生是怎样的天资过人,又是怎样的勤奋刻苦!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讨论现代人学书之路的问题。现代人生活内容丰富,节奏快速,不可能像古人习书那样“四十年不下楼”。像计承江先生,本身是一位领导同志,工作十分繁忙,他只能拿出很少一点时间来习书。所以说,现代人学书,要利用现代人的优势。具体说来有三点:信息、交流、体悟。计承江先生的成功,也正是靠这三点。

现代是信息社会,尤其在书法资料的传播上有着古人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像黄庭坚这样的大草书家,到50岁才在涪陵石杨休家中见到怀素《自叙帖》真迹,欣喜若狂,因而自名“涪翁”。而现在根据古人真迹影印的字帖随处可见,想看古人真迹也并非难事。计承江学书,所选范本极精良,而且他喜欢读帖,从大量的古人法帖中找出异同,寻求规律。这样可以使学书者直奔主题,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弯路。黄庭坚说他早期跟周越学书“俗气不脱”,耽误了二十年的功夫。这种情况在今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交流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人提倡“行万里路”,一方面是增长阅历,一方面即是促进交流。怀素离开家乡零陵“担笈杖锡,游于上国”,和京城文人名士交游往来,对于其艺术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计承江先生也是这样,他尤其注重和书法界的交流,经常请书界名家看他的作品,给予指点。并共同挥毫,互相交流,他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体悟即是用思,书而不思则殆。计承江是一个特别爱动脑子,而且善于动脑子的人。他在临帖的同时,不断思考着用笔、结体的规律,在创作中又在不断探索着新的形式,一旦有所得,他便加以固定、放大、强化。别人有好的东西,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马上就能拿来为我所用。他的开放式的学书心态和学习方式,使他能广采博收古今书家的优长,故此他的进步神速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在艺术上极有胆识、极有抱负的计承江先生不断有惊世骇俗之举,令书法界内外的朋友刮目相看。今年以来,他已经在书法上搞了两项大工程:一个是巨幅草书“千字文”,一个是以八尺、六尺的幅式,书写毛主席诗词70首,作为对中国***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这两项工程均以其宏伟的气魄、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及在艺术上的成就在书界引起巨大反响。

大幅草书在书法史上本来就是比较新的事物,怀素张旭时代,没有这种条件和需要,大师们的作品,多是案头清供的小幅作品。自王铎开始有了大幅草书,然而像八尺巨制仍然鲜见。乃至在当代人中,这样集中地书写巨幅草书者也为数不多。不言而喻,写这样的大幅草书其难度自然过于一般的幅式,而计承江先生在大幅草书的驾驶能力,整体气势与局部效果的协调以及气息的贯注等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天赋。

对大幅式作品的驾驶又首先需要书家有过人的魄力和大局观。大幅作品在用纸、用笔、用墨乃至书写姿势等方面都绝不同于小幅作品,比如蘸墨,一次蘸墨太少,会影响书写的行气,而蘸墨太多,又要求书写的速度、力量与之相匹配,否则将会形成纸面濡渍污染。前者的后果是行气接不上,后者则是行气推不开,均将影响整体效果,而计承江先生的大幅草书绝无此弊。缩小到报纸上,行气之连贯与小幅作品无异,而看原作,那种磅礴澎湃、奔腾不息则又是一番天地。说明计承江先生有着对大幅作品极强的驾驶能力,既能驭大如小,又能展小如大,达到了一种自如的境界。

计承江先生在整体气势与局部效果的协调方面也很有独到之处。他坚持以气势为主注重整体效果的主旨,不斤斤于细部的精微,但也时常营造出局部的精彩亮点,以避免用笔结体的单调。这与他善于把握书写节奏有关。在行笔过程中,他不是“一溜直下”,笔无转换,而是注意方圆、疾涩、浓枯、快慢的转换,在用笔转换的关键部位,精心表现用笔的提按变化,使作品的整体气势与局部的精彩很好地结合起来。

观承江先生的大幅草书,气息的贯注是其突出的特点,作品无论内容多长,幅式多大、均一气呵成,神完气足,风格统一,气脉绵亘,其中章法行气的断连,纵敛,疏密均安排的十分得体,长笔画的引带并不很多,但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十分得体,使整幅作品既贯气又空灵。处处表现出作者成竹在胸,应付裕如的从容气势和驾驭能力。

书法这种艺术,很多因素与作者的性格、禀赋有关,“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如气势、魄力、灵气等等。看得出来,计承江先生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良天赋,这是他的优势。然而有些因素与后天的磨砺有密切的关系,比如线条的力度、质感等等,富以为承江先生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古往今来,无论干什么事,成功者离不开二字:曰胆、曰识。有胆者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于开辟被人认为禁区的领域;有识者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去争取成功。计承江先生是一位有胆有识的书法家,因此他能取得别人无法企及甚至不敢想象的成功。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6-8-28 14:51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28 14:59

作品1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28 15:01

作品2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28 15:02

作品3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28 15:03

作品4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6-8-28 15:04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28 15:05

作品5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6-8-28 15:09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28 15:16

作品6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6-8-28 15:18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28 15:18

作品7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28 15:18

作品8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6-8-28 15:20 编辑 ]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6-8-28 18:07

这样的东西也要拿来推吗?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计承江大字草书唐诗及西中文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