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启功 别说我是书法家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据说,老人托病不写字时,就在门上贴几个字:“大熊猫病了。”
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东门影壁上“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八字校训,是北师大的校训,也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座右铭。这字是由启功先生书写的,但少有人知还是启老先生拟定的,他是用70年的“学”和“行”浇灌而成。
启老住在北师大院内一套普通的房子里,10余平米的书房兼画室被书柜、沙发、画案挤得只剩下一米宽的狭长过道。为人和他的外表一样,启功是极平易谦和的,安然慈祥地微笑着,诙谐幽默。启老说,现在他的长辈没了,同辈也有很多不在了,90年好像一眨眼就过来了。他现在最不愿意过生日,所以北师大把给他办90岁生日的活动改成了祝贺他从教70年的研讨会。“有人见了我说我还能活十年二十年,我就会问他是不是姓阎?他问为什么姓阎,我就会告诉他只有阎王爷掌握着生死簿,你如果不是姓阎,怎么能知道我能活几天?”
启功不爱看电影,并声称绝不看悲剧,理由是“人生何必自个儿找不痛快”。所以,平常他只看电视,并多看速战速决的电视和相声。和其他长寿老人一样,启功性情开朗乐观、幽默风趣。据说,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老先生已经90多岁了,被戏称为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国宝”。据说,老人托病不写字时,就在门上贴几个字:“大熊猫病了。”想来真让人莞尔,这童心未泯的老头儿真是可爱极了。对于经历过的种种人生坎坷,启老笑言“谁难受谁知道”,但他宠辱不惊,把坎坎坷坷都变成了身上幽默的细胞。比如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老便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他被任命为国家文史馆馆长,别人告诉他这是“部级”,他则打趣地说:“不急,我不急!”一回,路遇学子,人家问他最近怎样,他慢悠悠地答:“不好,鸟呼了。”众人不解,启功老先生便笑着解释:“一场大病,差一点乌呼了,鸟字不是乌字差一点吗?”众人皆乐。
启老经常外出讲学,每当此时,主持人一般都要说“下面请启老做指示”,启老接上去的话却是:“指示不敢当,因为我的祖先活动在东北,是满族,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所以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说’……”启功是满清皇族的后裔,但到启功这一辈时,家道已日渐衰败了,年轻时受了不少磨难。提起这些时,老人总是略而不谈,他只说他是满人,祖上是爱新觉罗“部落”,他说很多人写给他信时,总爱这样写:“爱新觉罗·启功”,启功就在信上贴个条儿:“查无此人”,然后退回去。他说自己的姓名就是启功,没有爱新觉罗这个姓,去公安局查名儿,你找不到爱新觉罗·启功,只有启功这两个字。
一生淡泊名利的启功,襟怀博大,就连他的谦逊也别具幽默。早在1978年,启功66岁风头正劲时,就曾经撰写过一篇《自撰墓志铭》。铭文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谁读了这首打油诗,都会忍俊不禁,这也足见其为人风格之一斑了。
现在启功先生已逾90高龄了,距写这首《墓志铭》又过了20多个年头。20多年来,他对待声名、职位、生死一直是这样谦逊、达观、诙谐。这些年,他身体不是很好,常闹些不大不小的毛病。前些年因心脏病几次住院,他就笑对人说:“嗨,我的心坏了坏了的!”一个人对于生死能如此豁达,对于名位权势就不会放在心上了。
亲戚叮咛了一句:“画好后千万不要题字,要请别人代笔完成。”启功的心骤然冷却了
启功幼时看到祖父拿着笔蘸上墨彩,在扇面上涂抹几笔,就勾勒出活灵活现的花鸟竹石,便萌生了要学习画画的强烈愿望,于是也拿起了笔。尔后在祖父的引导下,他师承贾羲民、吴镜汀学习画画,且渐渐有了起色,得到了亲友们的赞许。一次有位亲戚让他画一幅画儿,并说要装裱悬挂起来。当启功雀跃着铺好了纸,亲戚叮咛了一句:“画好后千万不要题字,要请别人代笔完成。”这意思很明白,就是看不上他的字。这一下,启功的心骤然冷却了。这对他来说,不啻是莫大的耻辱。当时他年龄虽小,受到的伤害却极大。当他再提笔时,便觉得这支毛笔竟然沉重得不能运动。于是,启动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字,练好字,给看不起他的字的人看一看。后来启功成了书法大家。这个成功,也许应归功于那位无心伤害他的亲友。
成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后,慕名求字者自然不少,启功则不论尊卑,凡有所请,便欣然从命,不忍拂意。先生作书,不择砚墨,宣纸下垫几张旧报纸,口占诗句,握管直书,玑珠满纸,章法天成。盛名之下的启功很累,但启老先生却始终保持着宽容大度、豁达幽默的处世态度。
为人随和的启功先生,又是一个极认真的人,绝不随声附和。凡是题写公开出版的书刊名或是牌匾时,他必定写简体字。有人做过调查,北京市所有书法家题字的立交桥中,只有启先生题写的“建国门桥”是规范的简体字。启先生说:“别的桥都是名人题写的,我不够名人资格,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按规范字写。”有人问他是不是爱写简体字,他正色道:“这不是爱写不爱写、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汉字规范化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我就得执行。”
随着电脑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笔,墨,纸,砚”,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电脑“写”字,还希望电脑“写”多种风格的好字。在方正集团推出方正启体等18款新字体时,启功应邀来到方正集团字模部现场,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电脑造字过程的演示,并就电脑造字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作为著名书法家的启功先生对于将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电脑技术的结合大加赞赏,连说三个“好”字。如今,以之为源的方正启体点画活泼,体势清朗,眉目清秀,体态大方,体现了启体典雅遒丽、超迈潇洒的书法风格,具有明快大方的特点。
他早就笑称:“我就差公厕没写字了。”可是,启老并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
书法家启功,谁人不知。但这话却偏偏有人不承认,而且说这话的不是旁人,正是启功老先生自己。那是“东方之子”的名人访谈节目,记者是把启功先生作为大书法家来采访的。可是启功首先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的确,启功诗书画成就斐然,并曾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但书画却非主业。其主业文史,一生教授古典文学、汉语,研究古代文学、史学、经学、语言文字学、禅学,著有《汉语现象论丛》《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等。他熟知清史,曾经7年点校《清史稿》;20世纪50年代注释《红楼梦》。
他的字,确实是遍及全国,随处可见,因为他比较好说话,几乎是各行各业,有求必应,让写匾就写匾,让题签就题签。他早就笑称:“我就差公厕没写字了。”可是,启老并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他说:“小时练过字,但也只一般;后来年轻教书的时候,陈垣校长对写字很重视,他说你要给学生批改作文,学生的字比你漂亮,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冲着陈校长的这句话,我更是好好练字,所以如要说我的字好,顶多是个冒充的书法家。”
启功年幼时,祖父疼爱他,让他拜雍和宫的老喇嘛为师。1岁丧父,10岁时又失去曾祖父、祖父。因偿还债务,家道已经败落得一贫如洗,以致启功无力求学。在曾祖父门生的帮助下,他才勉强入校学习。1933年,21岁的启功虽说没有读完中学,而笔下的书画文章却有了佼佼之色。祖父的门生傅增湘拿着启功的作品,找到了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为了启功的生计,陈垣帮他找到了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业。家境贫寒的启功,能有这份工作实属不易。可是,虽然他兢兢业业地教书,还是被辞退了。理由很简单,他中学没有毕业,没有文凭。
启功悲凉地走出校门。既然是书生,就只好用书生之法讨生活,于是他终日习书作画,以卖字画为生。1935年,经陈垣介绍,启功又站在了辅仁大学美术系的讲坛上。只是又因为他没有文凭,而被再度辞退。
两次被“炒”的启功并未心灰意冷。他清醒地意识到,惟有自强不息,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数倍高于别人,才能立稳脚跟。古道热肠的陈垣第三次介绍他到辅仁大学教大一国文,他又第三次站在了讲台上,并成为一位没学历的大学教授。今天,启功说:“当时师生之谊,有逾父子。”
从那时起,他便养成了在学术上务实、求真的习惯,几十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先后教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散文选等课程,也由助教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启功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很早就名满学界和书画界,在全国也堪称妇孺皆知。当然,一般人知道他,多是因为他字写得好,被誉为“中华第一笔”。不过,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字不如画,画不如文物鉴定”,说因为写字不像画画费事,所以他也乐意写字,因而也就写得多,影响大。这样说,当然是自谦语,但也不无道理。也因此,他不太喜欢人称他“书法家”,更愿意人称他“教授”、“学者”。
书法家,文物家,史学家,所有的光环在他看来都是“副业”。他说:“我的主业是教师。”但他又从不以“教人者”自居,而总是那样谦虚自抑,不让人称是他的“学生”。当年的恩师怎样对待他,他如今就怎样对待他的学生。
有人指着赝品问:“启老,这是您写的吗?”启老听了,微微一笑:“比我写得好。”
启功几十年过惯了穷日子,现在条件改善了,他的书画作品若论价何止“一字千金”,但生活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仍然是粗茶淡饭,土鞋布衣。他的住所除了有几张极普通的沙发可供人安坐,其他都是老旧家具,还不及一般人家的装修和陈设,不知道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住房的主人竟会是“国宝”级的人物。“我主张生活俭朴,室内家具全是多年不变的老面孔。朋友和学生们来访,只有一杯清茶。可是他们知道我的喜好,来时从不空手,这个送来个洋娃娃,那个带来只玩具熊。我的书柜日益变得名不副实,成了十足的玩具王国。看着那些可爱的小宝贝,我有时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的启功,是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他对历代作品特征、作者风格了然于心,见识卓异,加上他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文史修养,又熟谙典故,劣品和赝品总逃不过他的目光。难以理解的是,他于个人的作品从不看重。有个铺子是“造假作品”的专卖店,标价不高,有人看了问店主:“是真的吗?”店主也挺痛快:“真的能这个价钱吗?”后来启老听说了这件事,就来到这个铺子,一件一件看得挺仔细。启先生谁不认识呀!有人就过来问:“启老,这是您写的吗?”启老听了,微微一笑说:“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大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启老又改口了:“这是我写的。”事后他向我们解释,他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是看得起我,再者,他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来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他撰文称赞明代文征明、唐寅等人,说当时有人伪造他们的书画,他们不但不加辩驳,甚至在赝品上题字,使穷朋友多卖几个钱。让那些穷苦小名家得几吊钱维持一段生活,而有钱人买了真题假画,损失也不会多么大。这观念虽不合知识产权保护潮流,却体现出启功一向的仁者情怀。
尽管社会活动很多,启功的家中常常从早到晚,宾客不断;但无论多忙,他从不拒绝学生的请教。他至今仍坚持带研究生,并每周把学生找到家里,一讲就是半天,发现学生的古典文学基础差,他就特意为学生开设国学基本知识课,讲课范围涉及甚广;还经常指导学生作古文,写古诗,填词曲,甚至对学生的作业一字一句地加以批改。 启功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他要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学习的心得和经验,尽可能多地留给后人。为了整理论文和书稿,他经常晚上静下来加班加点。有时,为了不打断思路而通宵不眠。
启功在《“上大学”》一文中特别强调,“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的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为感谢陈垣先生对自己的培养并作永久纪念,启功于1988年8月义卖书法绘画作品,以筹集基金为北师大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此后两年时间里,启功几乎达到了“手不停挥”的创作境界,常常是夜半书写,还捐出1万元作为装裱费。1990年12月,《启功书画义展》在香港隆重举行,从300多幅作品中选出的100幅字、10幅绘画,被香港热心教育的人士认购一空,加上启功应社会各界需要所写的100件作品的酬金,共筹得人民币163万元。当学校建议奖学金以他的名字命名时,启功坚辞,他说:“以先师励耘书屋的‘励耘’二字命名,目的在于学习陈垣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陈垣先生辛勤耕耘、严谨治学的精神,奖掖和培养后学,推动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2001年9月19日,启功先生一阶一阶走上二层楼,参加全国第一个大学“宏志班”励耘实验班开学典礼。见到了30名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学子,老先生将8万元“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奖金悉数捐出。在此之前,启功还曾捐过3万元建河北希望小学,捐出两万元资助一个山里孩子在学校吃午饭。执教70年的启功,究竟为贫困生付出了多少?他摆摆手说:“记不清了。”
他总是说过去需要钱的时候没有钱,日子真难过,现在有钱但对于他已没有多大用处了。思念亲人的启先生动情地说:“我最亲爱的人,我的母亲、姑姑、老师、老伴儿,他们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让他们过好日子;现在他们都死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他说:“我们是有难同当,但没能有福同享。因此我的条件越好,心里就越不好受。我只有刻苦一点,心里才平衡一些。”
[转帖]启功 别说我是书法家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读启功先生
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东门的影壁上,书写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字。这
是北师大校训,亦是书写者启功先生对“师范”的解释,同时也是启先生一生的追
求。
启功先生一生如何为人师范?12月14日上午,我们来到北师大小红楼启功先生
家里。88岁的启功,现带三名博士、两名硕士,每日伏案撰述,社会活动多多。最
近右眼动了白内障手术。门铃响过,启功亲自开门,向我们晚辈作揖问好,待我们
坐定之后才落座。
■万点松煤写万松
一枝一叶报春风
开门见山,我们问启功如何辨别他书画的真伪?他说:“写得好的是假的,写
得不好的是真的。”
启功书法名气大了之后,造假的就出来了。有人主张对他的假冒字画打假,启
功不同意,他说总得让那些人有碗饭吃。他撰文称赞明代文征明、唐寅等人的美德,
说当时有人伪造他们的书画,他们不但不加辩驳,甚至在赝品上题字,使穷朋友多
卖几个钱。让那些穷苦小名家得几吊钱维持一段生活,而有钱人买了真题假画,损
失也不会多么大。这观念虽不合知识产权保护潮流,却体现出启功一向的人道主义
情怀。
70年代中期,启先生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他说:“我们是有难同当,但没能
有福同享。因此我的条件越好,心里就越不好受。我只有刻苦一点,心里才平衡一
些。”耄耋启功日日伏案传帮带,其刻苦后人景仰。
最近,北师大为老校长陈垣举行诞辰百年纪念。启功说:“老校长教导我的样
子,我现在蘸着眼泪也能画出来。”果然启功流泪写下了《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
文,回忆初入辅仁大学教大一国文时陈垣先生对他的“耳提面命”:一个人站在讲
台上要有一个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万不可有偏爱、偏恶,
万不可讥诮学生,以鼓励夸奖为主。淘气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
处,加以夸奖。不要发脾气。站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教一课书
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研究几个月的结果,有时并不
够一堂课讲的。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要改关键处。要
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哪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
较。评点作文时,好的在堂上表扬;不好的,堂下个别谈。要懂得疏通课堂空气。
常到学生座位间走走,远处看看板书如何,近处瞧瞧学生笔记。学生是否掌握了你
讲的内容……在以后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启功秉承了老校长的教学方法。
启功在《“上大学”》一文中特别强调,“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
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的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为感谢陈垣先生对自己的
培养并作永久纪念,启功于1988年8月义卖书法绘画作品,以筹集基金为北师大设立
“励耘奖学助学基金”。此后两年时间里,启功几乎达到了“手不停挥”的创作境
界,常常是夜半书写,还捐出1万元作为装裱费。1990年12月,《启功书画义展》在
香港隆重举行,从300多幅作品中选出的100幅字、10幅绘画,被香港热心教育的人
士认购一空,加上启功应社会各界需要所写的100件作品的酬金,共筹得人民币
163万元。当学校建议奖学金以他的名字命名时,启功坚辞,他说:“以先师励耘书
屋的励耘二字命名,目的在于学习陈垣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陈垣先生辛
勤耕耘、严谨治学的精神,奖掖和培养后学,推动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1971年恩师陈垣仙逝时,启功撰写了一副挽联:“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
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馀文字答陶甄!”
■诗思清深诗语隽
文衡史鉴尽菁华
启功少年时有“作一个画家”的愿望,先后拜贾羲民、吴镜汀为师。他20岁在
书画上初露头角后,渐有机会接触溥心畲及同道。启功回忆溥心畲“先生写字到兴
高采烈时,末笔写完,笔已离开纸面,手中执笔,还在空中抖动,旁观者喝彩,先
生常抬头张口,向人‘哈’地一声,也自惊奇地一笑……”“一次张大千与心畲先
生一起作画,二人各取一纸,随手挥去,一张纸上或画一树一石,或画一花一鸟,
互相把半成品掷向对方,对方立时补上,或者再画一部分又掷回对方……大约不到
半小时就画了几十张。
三四十年代启功就成为故宫文物鉴定小组中最年轻成员。启功具有对文学艺术
爱好的真性情。在辽宁省博物馆鉴赏清代御府旧藏、集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书法的
《唐摹万岁通天帖》时,竟情不自禁地说:“我们今天直接见到这七人十帖,把玩
追摹,想到唐太宗得到《兰亭》时的欣喜,大概也不过如此;而原色精印,更胜过
蜡纸钩摹,则鉴赏之福,又足以傲视武则天了。”几十年勤奋、悟性、情趣,终于
使启功达到超迈前贤的境界。
在书画作品鉴赏的背后,启功对历代书画艺术的思想流派有深厚研究。董其昌
认为,唐宋以来,画家也如禅宗那样分南北二宗。启功考察大量文献材料得出结论:
“唐代的各项史料中,绝对没有唐代山水分南北两宗的说法,更没有拿禅家的南北
宗比附画派的痕迹。”
书法理论上,启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赵孟兆页“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
字亦须用功”的说法,启功提出“结字重于用笔”。他在古代法帖碑版的研究中发
现,优美的字的重心不在格的正中,而在偏左边上角。在这一位置画一“十”字,
其交叉点与边框之比,正好符合黄金分割率。他的《论书绝句一百首》中有诗云: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率,顿觉全牛骨隙宽。”在书
法创作实践上,启先生的成就早已蜚声海内外,行家称他的书法是“采百花之精英,
酿自我之蜂蜜”。
启功还是诗人。《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书中收六百余
首诗词。诗言志诗词是体现他生活、性情、人格、学养、智慧的另一侧面。论诗咏
史题赠忆旧自嘲,启功都是“我手写我口,我口道我心”、“笔随意到平生乐,语
自天成任所遭。”别人向他求字,他也多以自作诗题赠。《综论》一文是他从文学
发展的角度论述历代诗歌之不同:“唐以前诗次第长,三唐气壮脱口嚷,宋人句句
出深思,元明以下全凭仿。”他钟情唐人的“脱口嚷”。
启功诗书画成就斐然,却非主业。其主业文史,一生教授古典文学、汉语,研
究古代文学、史学、经学、语言文字学、禅学,著有《汉语现象论丛》、《诗文声
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等。
启功熟知清史,曾经7年点校《清史稿》。50年代注释《红楼梦》。《红楼梦》
研究中,他以自己熟悉旗人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优势,从朝代、地名、官职、称呼、
服饰、礼仪等方面,揭示曹雪芹运真实于虚幻的艺术手法。他以清代贵族家庭生活
和风习,说明宝黛爱情悲剧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有什么深意。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
而宝钗是王夫人姊姊的女儿,贾母虽爱黛玉,但对“隔辈人”的婚姻要尊孙子父母
尤其是他母亲即王夫人的意见,“因为婆媳关系是最要紧的”。同时,旧时习惯
“中表不亲”,如果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叫做“骨肉还家”,更犯大忌。
所以宝黛爱情的结局处理“完全合乎当时的生活背景,而不是专为悲剧性质硬行安
排的这种情节”。启功论曹雪芹和《红楼梦》———人道主义。
北师大钟敬文先生为启功题诗:“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先生自
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
■一拳之石取其坚
一勺之水取其净
启功独特的艺术造诣、学术研究、人生领悟出于自然。这个“自然”,一是真
性情的流露,一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启功诗云:“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
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学书为什么不喜北碑而喜唐摹,
因为用刀雕刻的效果与用毛笔所写的效果不同,勉强用毛笔去摹仿刀刃的效果,必
致矫揉造作,毫不自然。启功今年发表的《读〈论语〉献疑》,解释“五十以学
《易》”,是孔子老年追述学《易》的年龄,“我五十岁学《易》”,而不是像古
人所说的四十多岁时希望“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因为“未到老年或有重
病时,不易发出生命长不了的感叹”。解释“绘事后素”就是“绘事后于素”,从
绘画得先有素色的缯帛的道理,说明孔子肯定礼的出现后于人们的天然本质。
启功说:“今之汉语,犹古之汉语也。”他认为古汉语的一些问题,并非古代
文人的生造,而是可以用一般道理说明的。他论诗文声律“平平仄仄”的“平仄竿”,
就是从火车蒸汽机的喘气和人的喘息得到启发。火车“突突”、“突突”的声音,
一前一后,一轻一重,诗的平仄问题也是“平平”、“仄仄”,一前一后,一轻一
重。他请教作曲家乔东君先生,乔先生说火车的响声本无所谓两个一组,也无所谓
轻重,都是心理印象。心理印象有生理基础。人的喘息也不可能一高一低,而是两
高两低才能缓过气来。启先生于是找到“平仄像一根竹竿”的规律,汉字的音节平
平仄仄相间重叠,人才能喘过气来。可见格律诗的韵律是根于生理自然的。
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取名“坚净居”。“坚净居”来自他的一方古砚铭: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石与水为自然造化,坚与净皆出于天
性。先生诗云:“笔随意到平生乐,语自天成任所遭。”审美归于自然,诗书出于
天成,学问求于平常事理,操行守于坚净。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启功之道:微且朴。一切平凡自然。
■文/叶之青 杨咏梅
启功简介
启功,字元白,满族人,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古典文学家、画家、
书法家、文物鉴定家、诗人和教育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
史馆馆长。著有《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启功丛稿》等。
[转帖]启功 别说我是书法家
魅力自在人间,何妨小人乱弹。举重若轻奇功,堪为书界学范。
[转帖]启功 别说我是书法家
启老说得多好啊。又闻沙老在出版“沙孟海书法集”时,再上婉拒用“法书”二字评价自己的作品,诚乃谦虚也。二老是泰山北斗,有何赞誉不敢领受,还需战战兢兢,如此谦虚么?偶觉得这才是毕生书法追求境界,而非铜板。
[转帖]启功 别说我是书法家
[这个贴子最后由容易在 2004/10/22 07:01pm 第 1 次编辑]老启是不幸的,赶在这个近墨时代,濡染即久,现在想“从良”怕是晚了点。他的名字将永远跟书协那一串名字连一起载入史册。
一开始他就不应趟那浑水,好好做学者,如罗继祖然。因为当初你不情愿是并没人会拉你“入伙”的,还不是看上了“风景这边独好”,为利诱才“下水”的不是?不要又端出满人性格软弱怕事等理由当“就范”的借口。 人品是伟大的,不重视人品者,学什么都是无用的。做人先立品,然后才是其他,就算不有他技,有这品,也可流行百世了! 音容笑貌和蔼可亲——可敬的前辈!——愚砚
[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7-26 11:28 编辑 ] 书界学范 有点虚伪。 能虚伪一辈子不容易啊,伙计.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