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洱的美丽传说
普洱茶是历史名茶, 她诞生于世界茶乡思茅这块得天独厚的沃土之中, 又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 。普洱茶的得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一种历史机缘, 又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在广大普洱茶区,关于普洱茶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在巍巍无量山间,滔滔澜沧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古城普洱,这里山青水秀,云雾缭绕,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尤其是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更是以品质优良而 闻名遐迩,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每年都有许多茶商赶着马帮来这里买茶。清朝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姓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由于濮氏茶庄各色茶品均选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质优良稳定,加之诚实守信、善于经营,到老濮庄主这代生意已做得很大,特别是以本地鲜毛茶加工生产的团茶、沱茶远销西藏、缅甸等地,成为藏族茶商经常光顾的茶庄,而且连续几次被指定为朝廷贡品。
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清朝时,制作贡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料要采用春前最先发出的芽叶,采时非常讲究,要“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虫食、弃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锅师傅要 沐浴斋戒,炒青完毕,晒成干茶,又要蒸压成形、风干包装,总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杂神圣。制成饼茶后照惯例,是由老濮庄主和当地官员一起护送贡茶入京,但 这年,老濮庄主病倒了,只好让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当时濮少庄主大约二十三四岁,正如清明头遍雨后新发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发,他与二十里外磨黑盐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也是盐商世家,白小姐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正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两家火笼酒喝了,聘礼过了,再过几天就打算 迎亲了,眼下正在筹办婚礼呢。但是时间紧迫,皇命难违,濮少庄主万般无奈,只好挥泪告别老父和白小姐上路,临行前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叫他送完贡茶就赶快 回乡。
也是合该出事,由于濮少庄主心事重重,加上时间紧迫,自己又经验不足,这年的春雨又淅淅沥沥,时断时续,平常父亲晒得很干的毛茶,这一次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一个大祸根。
濮少庄主随同押解官罗千总一道赶着马帮,一路上昼行夜宿,风雨兼程赶往京城,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 其间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的艰苦都不说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兽和疾病的袭击,好在一路上没遇上大的麻烦,只是正逢雨季,天气又炎热,大多数路程都在山间 石板路上行走,骡马不能走得太快,经过一百多天的行程,从春天走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了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罗千总、押解官兵、马锅头和赶马汉子一伙人因是第一次到京城,不顾鞍马劳顿,兴冲冲地逛街喝酒去了,只有濮少 庄主一人思念着家乡的老父及白小姐,没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栈。他想,明天就要上殿贡茶了,贡了茶,咱就昼夜兼程赶回去,只是不知贡茶怎样了。想到这里,他 跑到存放贡茶的客房把贡茶从马驮子上解下来,打开麻袋,小心地拎出竹箬茶包,解开竹绳,剥开一个竹箬包裹一看,糟了,茶饼变色了,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变 成褐色的了。他连忙打开第二驮,也变色了,再打开第三驮、第四驮······。结果,所有的茶饼都变色了。濮少庄主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半天回不过神来。他 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把贡品弄坏了,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说不定还要诛连九族。濮少庄主在地上坐了半天,慢慢站起来,恍恍惚惚像梦游一般回到自 己房中,关上房门,躺倒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想到临行前卧病在床老父的谆谆教导,想到白小姐涕泪涟涟的娇容和依依不舍的惜别,想到府县官员郑重 的叮嘱和全城父老沿街欢送的情景,想到沿途上的种种艰辛。普洱府那翠绿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络绎不绝的马帮,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幕一幕在脑际闪现,这熟悉 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祖上几代苦心经营的茶庄也要毁在自己的手上了······
再说店中一小二听说客栈住进了一个从云南来贡茶的马帮,心里十分好奇,想这贡茶是什么东西,我倒要见识见识。就悄悄一人摸进客房,他看到濮少庄主解开的马驮子,拿过一饼茶,用小刀撬了一砣,掰了一小块放进碗里,冲上开水,一看汤色,红浓明亮,抬起一喝,哇,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心想:到底是皇帝老儿喝的东西,果然不同一般。就搬了个凳子坐在桌边跷着二郎腿慢慢品咂起来。
濮少庄主在床上思过来想过去,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泪水把枕头也打湿了,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最后心想:“罢了,罢了,有如明天殿前身首异处,不如今天就自我了断,免得丢人现眼”。回到自己住处,解下腰带栓在梁上,就往脖子上套去······
那边罗千总一伙酒足饭饱,哼着小调,买了些北京小吃带回来给少庄主品尝,一进客栈门,就大声叫嚷“少庄主,少庄主,快来尝尝京都小吃”,东寻西找,不 见濮少庄主。小二听见罗千总的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说:“前晌还在,后来好像回客房去了”。罗千总提着东西向少庄主住处走去,“噔噔噔”刚上楼梯,就听见 “哐”的一声响,忙推门进屋一看,发现公子已经吊在梁上,手脚还微微地动着。罗千总大惊,叫道“不好了,少庄主上吊了”,急忙抽出腰刀,砍断腰带,放下少 庄主。小二等人听到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只见少庄主两眼翻白,气息奄奄,几人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按又是揉,好在腰带没有系成活结,还没有勒断气,在几个 人的努力下,经过半个时辰才把少庄主揉醒过来。 少庄主醒过来后就只知道流泪,什么也不说。罗千总觉得十分蹊跷,走进装茶的屋子,见一驮一驮的茶全部打开,细细一看,明白了少庄主自杀的原因,心想: 完了完了,自己身负贡品押运的重任,贡茶出了问题我也难逃干系,还是先他一步走吧,也好有人收尸。想着想着,就拔出腰刀往脖子上抹去。店小二一看这阵势, 忙跳过来一把抱住他说:“怪了,怪了,你们云南人千里迢迢来送贡茶,贡茶没有送上去,就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何苦来哉”。罗千总边哭边说:“你不 要拦着我,贡茶弄成这个样子,我们是犯了欺君之罪,早一天是死,晚一天是死,让我死了算了”。小二奇道:“你这贡茶好得很嘛,又香又甜,咋个会说要不得了 呢?”罗千总说:“小二哥,你莫开我的玩笑了”。小二说:“真的是好茶,你咋个不信,自己瞧瞧”,罗千总这才半信半疑地接过小二端来的茶碗,一看汤色红浓 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的确赛过自己平常喝的茶百倍。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心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他拿着小二撬下的茶端详起来,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 天,心里打定主意:管他呢,大不了是死,明天将茶贡上再说。
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他几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励种茶制茶,他还有一个特制的银斗,专门用来称水的轻重,以评定泡茶名泉的优劣。清 朝时,中国的大宗出口产品主要是丝绸、茶叶和陶瓷,茶叶是换取外汇的重要贸易物品,作为治国明君的乾隆深知其重要性,在宫廷中定期设置品茶斗茶大赛,聚集 文武百官当众品鉴,取其优胜者而褒奖之,以此刺激民间种茶的积极性,促进茶业生产的发展。
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一大早,乾隆召集文武百官一起观茶品茶,各地进献的贡茶都在朝堂上一字排开,左边是样茶, 右边是泡好的茶汤,古时品茶斗茶都是要先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最后才来评定优劣,皇帝亲自来评茶可是茶学界的最高赛事了。乾隆一看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 真是琳琅满目,品种花色各式各样,多如繁星,什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四川蒙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等,都是各地名茶,外形条索紧密,芽头 肥壮,汤色绿如翡翠,润如碧玉,都是茶中精品,一时还真不能判定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 显得十分特别。叫人端上来一闻,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绵甜爽滑,好像绸缎被轻风拂过一样,直落腹中。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滋味这般的好”。太监推了推旁边的罗千总说:“皇上问你呢,赶快回答”。罗千总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半天才结结 巴巴说出一两句话,讲的又是云南方言,乾隆听了半天也不明白,又问道:“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乾隆大声说道。这一句罗千总可是听得实实在在,这可是皇上御封的茶名啊,他连不迭叩谢。乾隆又接连品尝了三碗“普洱茶”,拿着红褐油亮的茶饼不住抚摸,连口赞道“好茶,好茶”。传令太监冲泡赏赐文武百官一同品鉴,于是,朝堂上每人端着一碗红浓明亮的普洱茶,醇香顿时溢满大堂,赞赏之声不绝于耳。 乾隆十分高兴,他重重赏赐了普洱府罗千总一行,并下旨要求普洱府从今以后每年都要进贡这种醇香无比的普洱茶。罗千总由悲转喜,百感交集,仿佛一天之中 从地狱回到了天堂。回到店中,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濮少庄主,少庄主自是喜从天降,他们重谢了小二,要回了那饼撬了一个角的普洱茶,赶回了普洱府。
濮老庄主一家领受了皇上的赏赐,普洱府也是阖府同庆,犹如过节一般热闹了三天。后来,濮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 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
几百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喝上醇香无比的普洱茶,普洱茶的神奇魅力征服了皇室和平民,并远涉南洋诸国,也赢得了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青睐,普洱茶的传说被越来越多的人传颂,普洱茶文化将放射出更加璀灿夺目的光芒。 普洱茶的神话传说(转贴)
大理洱海原由白、青两位龙王共同管理,后来两位龙王发生摩擦,导致翻脸成仇,终于动手决斗。结果,青龙王技输一筹,被白龙王赶出洱海。
失去容身之所的青龙王在无奈之下,只好飘游天下,欲寻一个立足之地。有一天,青龙王踏着祥云来到普洱上空,发现这里显现出无数灵气。于是,就想在箐门口筑起堤坝,水淹宁洱坝子(今普洱县城),修建龙宫。说巧也巧,吕洞宾也云游到这里,看到青龙王欲水淹宁洱坝子,不由得对居住在坝子里的人产生怜悯之心。乃劝阻青龙王,而青龙王哪肯放弃这块风水宝地。眼见阻止无望,吕洞宾只好与青龙王立下赌约:如果青龙王能在一夜间,从大理苍山挑两座山来筑坝,那么,他就撒手不管。 却说青龙王爽快地应承下赌约,返身隐回大理,刚在苍山之上拔起两座山峰,白龙王便出现了。一场恶斗直杀得乌云滚滚、雷鸣电闪,一时之间难以分出胜负,转眼已过子时,青龙王无心再战下去,乃虚晃一招,转身挑起山峰便落荒而逃。
天近拂晓,青龙王已来到宁洱坝子,眼看再走十多里就可以大功告成。站在玉屏山观察的吕洞宾不觉大急,慌忙抽出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将桃木剑化作一只白蚁,抛在青龙王挑山的扁担上。白蚁很快就将扁担咬断,两座山峰落在地上。就这么一耽搁,附近村庄中传出阵阵鸡啼。青龙王看看破晓的东方,禁不住流下两滴清泪,这两滴泪一直留在了他挑来的山峰旁,变成两个水塘。(经过很多年的变迁,现在只可看到一个了。) 因为暗中作弊,吕洞宾心生愧意,就建议青龙王到水汪寨安身,并立下三条制约:一、不许伤害人类。二、不许发狂涨水。三、不许现身骚扰地方安宁。青龙王看看“水汪寨”也是宝灵之地,点头答应后,便转身投入水里,再也没有现过身。从此以后,当地人就把这里叫做——龙潭,而把“水汪寨”当做宁洱坝子的总称了。
为了感谢吕洞宾保住宁洱坝子,人们就在吕洞宾作法的地方修建起一座寺庙,取名为“回龙寺”,并在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凌云塔”以示纪念。每年冬至节前后,夕阳从西碧山的两峰之间射出,形成光柱,照射在新建的“回龙寺”那红砖黄瓦上,美如仙宫胜景,成为当地一个奇妙景观——回龙夕照。后来,由于战乱,“回龙寺”和“凌云塔”都被毁。不敢忘恩的普洱人,又移地重建“回龙寺”。然而,“回龙夕照”的奇景也成了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沉沙,只能在史书中寻找到一些零散的文字记录或从老人嘴里听到片言只语的讲述了。 普洱县志》还详细描述:普洱地处无量山余脉与西南部中山宽谷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谷宽成坝。坝子年平均气温为18.l"C,终年无雪,年平均降雨量1398毫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普洱茶"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县城东北的白草地梁子,有万亩古茶群落,其中把边乡团结村中寨、新寨、丫口境内有8 183亩,凤阳乡宽宏村困麓山有1939亩,茶树高大古老,十分罕见。在勐先乡板山附近有茶山管头野生茶树林,树龄最老的约1700年。在野生茶树林附近处有板山万亩茶园 6万亩,为现代茶园,原始茶树林和现代茶园并存,构成了普洱茶的自然博物馆。过去的普洱茶,主要通过马帮沿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远销海外。这运输普洱茶的茶马古道为石板路,至今在普洱城北10公里处,还保存有当年的“茶庵鸟道”,即茶庵塘茶马古道,另在城南同心乡那柯里村南边昆洛公路539公里碑左侧,今也还余存石阶铺就的昔日“那柯里茶马古道”遗迹。 普洱县城西郊有一座山崖——西碧山。山腰上,有一个可容百余人的岩洞。冬末春初,常有云雾从洞里袅袅飘出,并久久在洞前缭绕不已。此乃普洱的“普阳八景”之一“仙洞春云”。这个神奇的岩洞,被当地人称之为——仙人洞。
吕洞宾收服青龙王,并把他安顿在龙潭里后,仍然不放心,生怕哪天青龙王耐不住寂寞,现身作乱。于是,就在西碧山山腰,开辟了一个洞府,以便时常来小住一段时间。既可以平视朝日从锦袍山升起,也可以俯视龙潭查看青龙王的动静。 有一次,张果老非要跟吕洞宾来玩玩,吕洞宾经不住他的纠缠,只好点头同意。不料,张果老到此一看,竟舍不得离开了。于是,两仙朝观彩霞、午品绿茶、暮尝美酒,甚是逍遥。一天,张果老忽发奇想:“用酒泡茶,味道好不好?” 想到就做,张果老将茶壶里的水换成美酒,等酒烧开了,泡了杯茶一品,嘿——味道不错,只是酒味淡了许多。张果老奇想再发:“用茶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