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1

张果老一边实施烤酒计划,一边邀约吕洞宾加入,但吕洞宾实在不愿参与这儿戏般的活动,乃以腿瘸为由而拒之。

  不料没过多久,张果老竟真的将茶酒酿出来了,而且茶味、酒味交织在一起,香气浓烈逼人。香气随风而散,惹得吕洞宾肚里的馋虫闹得肠翻胃动。于是,吕洞宾便忘了腿瘸,赶过去争着要先品尝。张果老辛辛苦苦才烤出茶酒来,当然不肯让吕洞宾占先拣便宜。两仙争得不可开交,各说各的理谁也不肯谦让。争执不下,吕洞宾便耍了个小心眼,提出下棋定输赢,赢者先品酒。处于激动状态中的张果老一时大意,忘了自己的棋艺不如吕洞宾,竟满口狂言地应允了。经过三天三夜苦战,张果老棋输一着,局势不妙,眼看胜负以定,张果老才醒悟中了圈套。认输吧,太没面子不说,自己辛辛苦苦酿制的茶酒让别人先尝,实在心痛;不认输吧,棋势已是不可挽回的局面。进退两难的张果老竟童心大发,耍起赖皮来了——死盯着棋盘,不管吕洞宾怎么催促,既不认输也不走棋,两仙再次斗起嘴来。自觉理亏的张果老越斗越没劲,可又放不下面子认输,气急败坏之下,转身便往山南跑去。吕洞宾得理不饶人,奋起直追。张果老看到吕洞宾追来,慌里慌张的乱跑一气,一个不小心,酒葫芦碰在石块上,结果,茶酒全撒泼在地上。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2

张果老撒酒的地方,竟化为一个小水池,人们都说这水是张果老的茶酒。虽然这个水池里的水没有酒味,但足够七、八个人喝,更神奇的是:水池里的水被喝完后,只要稍等片刻,便又恢复那么多,决不会浸出石坑半滴。人们把这个水池叫做——水有一勺之多。而吕洞宾的洞府自然也就被人们称做——仙人洞。有诗为证:“仙子何年去,闲云锁洞深。”

  “茶酒”之说虽无文字记录可查,但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动人传说,却从另一方面表现了普洱茶那悠久的历史、无穷的韵味。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2

思茅

在思茅、西双版纳等地的各民族中,至今广泛流传着"孔明兴茶"的说法,民间传说甚至连"思茅"这个地名都是三国时代蜀相诸葛亮(名亮,字孔明)起的,说的是孔明一路征战南蛮,进入今天的云南思茅境内,看到独特神奇的民风民俗,不禁联想到家乡隆中美丽的山水和茅庐,于是给这个地方取名"思茅"。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2

普洱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居住着七、八户人家的寨子,周围全是绿郁葱葱的大叶子青树。寨子里有一对贫穷的老夫妻,年纪很大了,又没有儿女,所以,常常受到邻居的欺负。有一天,一头麂子跑进寨子,寨子里的人纷纷拿着棍棒、锄头围住麂子,不一会,就把麂子打死了。人们高高兴兴地分了麂子肉,却连麂子毛也不分给这对老夫妻一根。夕阳渐渐落下山,寨子里的人家纷纷飘出麂子肉的清香。而这对老夫妻却只有两个虫吃狗咬的山药(红薯),他们含着伤心的泪水吃了山药,便早早上床睡了。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2

寨子里的人们嚼着麂子肉、划拳喝酒,根本没人理会那对可怜的老夫妻。一直闹到很晚很晚,寨子才慢慢静下来。不大一会,家家户户都传出响亮的鼾声。朦胧中,老夫妻两被一僧一道唤醒,告诉他们将有大难降临这个寨子,要他们赶紧逃命。就在这对老夫妻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半空中就传来一声炸雷般的呼叫:“慢!还有一僧一道未出。”这一僧一道连声催促老夫妻俩:“快逃命,快逃命……”顾不得仔细考虑,夫妻俩匆匆跑出家门,慌不择道地向寨子旁的山崖跑去。他们刚刚离开寨子,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天呐!寨子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大窟窿,窟窿里还不断冒出水流,看到水流汹涌地向他们冲来,老夫妻俩头都不敢回地向前跑。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2

不知不觉,他们竟跑到了山崖半腰,而大水依然追在身后。老妈妈实在跑不动了,就对老汉说道:“老乖!(老公之意)你自己逃命吧,我跑不动了。”老汉怎么忍心丢下结发妻子呀?说什么也不肯独自逃生。眼看逃生无望,老妈妈转身钻进一个浅浅的岩洞,对着老汉喊到:“老乖!这里就是我的坟地啦,记着来给我烧香……”话还没说完,奇迹出现了,水流止住了,而老妈妈的大半身被水淹没,真是险到极点。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3

从此,人们就将老妈妈逃生的石洞叫做——老妈妈洞,而沉落在水底的寨子就叫“水汪寨”。后来,移居到这里的哈尼族人将“水汪寨”误听成“水湾寨”,就用哈尼话把这里叫成——普洱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3

传说,清朝道光年间,一位叫黄士瀛的被朝廷封为迤南道台。当时,迤南道台府设在今天的普洱县城所在地,仅有一条茶马古道与内地相通。茶马古道乃是马帮运输货物之路,一路上,很多地方都是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这位黄道台身背一个小行囊,便奔赴迤南道台府就职。途中,黄道***自一人走在这条古老石板路上,颇觉寂寞。一日,忽听身后传来阵阵脚步声,转身一看,一位身着白衫的中年儒士跟在身后。难得在寂寞途中巧遇同行者,两人相对一笑便交谈起来。不知不觉天已黄昏,他们寻了个山洞,住宿了一宿。第二天,又结伴同行,走不多远,黄道台想起尚未问对方到何处去,于是开口询问,中年儒士回答说:“我乃是到迤南道任道台。”黄道台心中一惊,暗暗思忖:“咦!怎么又冒出个道台了?”眉头一皱,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他仍然只是闷在心里,盘算着先到迤南道府再作理论。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3

几天后,两人看到路边有几个简陋的茶馆,于是,两人便随意走进一家,叫了壶茶,边喝边休息。尽管茶馆外的那些绿叶葱茏的大榕树上,无数鸟儿在竞放歌喉,但黄道台因心中有事闷闷不乐,而无心观赏。中年儒士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也不多说什么,转身向开茶馆的老汉打听路程。老汉指点道:“此处名叫茶庵塘,这段路就是有名的“茶庵鸟道”,离道台府不过二、三十里。”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0:53

出了茶馆,走出数十步,中年儒士便向黄道台告别,并安慰黄道台:“老弟,别担心,我们不是到同一个道台府上任,你、我两府有一山之隔。我在你的西边。”随手将一把雨伞递给黄道台后,叮嘱道:“如果下雨,就用它避雨吧。”说完便匆匆离去。中年儒士的身影方在目光下消失,狂风骤起,暴雨泼水般随之而至,黄道台撑开伞,乃是破伞一把,然而滴水不漏,甚是怪异。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普洱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