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q 发表于 2006-8-28 15:25

请批,请批评

gjq 发表于 2006-8-28 15:31

也许深入传统,固守传统,才能创新

gjq 发表于 2006-8-31 14:08

固守传统是可悲的,脱离传统是可笑的。有想法有思考的作品是值得学习的,

gjq 发表于 2006-8-31 16:27

海上刀郎:今天的人们对圆朱文印的概念已经向其外延延伸了许多,与其如此,还不如把它笼统称做“细朱文印”,或者前面加上“古典”二字,显得雅致。
那种地道的圆朱文可以说它与中国画的工笔一样,和写意并驾齐驱,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位置。当然,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定将使人的审美取向转移并提升,圆朱文印也面临着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所突破。前贤在圆朱文的创作上已达到了精雅绝伦之境,要发展的确有难度,但是也要去变化,致力于研究前贤的得失,寻求到现代人的篆刻形式、自己的篆刻语言。否则有其“位置”而没有“地位”。

gjq 发表于 2006-8-31 16:31

**东:圆朱文印发展到王福庵、陈巨来,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今人如何发展,便是摆在当代印人面前的一个课题。于是,受各种国外思潮以及大美术的影响,民间不被人们注意到的各种艺术形式,纷纷被当代印人挖掘,开发出来。古玺、鸟虫、剪纸、青铜器的饰纹等皆为印人所用。也正是各种思潮的影响,元朱文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但也正因为各种思潮以及网络的影响,视野被拓宽了,而他们的印,为了追求一种“唯美”或者说是为了超越陈巨来,又出现了许多印作的雷同化、装饰性、美术化等等不良的习气。而这些装饰性、美术化才是真正摆在印人面前需要重新考虑的新话题。

gjq 发表于 2006-9-7 09:26

请批评

gjq 发表于 2006-9-7 09:27

好啊   让我羡慕    我也喜欢刻工整一路的印    一直很矛盾   不知道是不是太传统   没有出路看了你的作品我还想在工整印风上好好学习

gjq 发表于 2006-9-7 09:28

请批评

gjq 发表于 2006-9-7 09:31

听琴主:圆朱文印的继承与发展,不能背离圆朱文。取法古典仍是一条可行之道。圆朱文印的先贤大师们为我们后辈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临摹资料和创作契机,就像齐白石印风得益于“丁文蔚”,林健先生印取法黄穆甫、齐白石一样,只要印人们细心观察揣摩,是会发现奇迹的。印从书出,千古不易。然而,时下的圆朱文印绝大多数仍以小篆为宗,是有局限的。曾见何连海印中有以三代文字做圆朱文印且效果颇佳的,这也给印人们提供了得鱼之渔。先秦大篆做写意风格可以,做圆朱文如何?鄙以为只要不背离圆朱文形质,皆可。
任何事物都是由古衍生出新,圆朱文也必然如此。多渠道汲取营养,自会产生新形象。汉封泥、元花押、巴斯巴文、隋唐官印等都是可取法的。黄惇先生取法青花底纹印也创作了许多的精品。

aoe11 发表于 2006-9-7 09:35

泊海:谈论圆朱文印的发展,我认为须先说说圆朱文印的过去与现在。
在汉代已出现了“巨蔡千万”一印,结构典雅,线条婉转,气韵生动,可谓圆朱文印的极品,虽经两千多年而少有能望其项背者。但千年来,因其适用性需要而未得到充分发展。至宋元,一则因赵孟与吾丘衍的大力推动,二则因其精致、妩媚、清雅、古典的审美追求,独具精妙渊雅的书卷气,合乎作为文人的篆刻家的趣尚,从而得到空前发展,经陈巨来和王福庵诸前辈的发展,走到一个巅峰。
综观圆朱文印的过去,是把其作为艺术特征的“圆”逐渐完美,以圆润的线条表现其“圆转妩媚,丰神流动”,其审美情趣追求的是 “纯美”,是一种“渊雅、古穆、富丽、雍容华贵”的书卷气息。因此,我认为圆朱文印的以后,必然也要以表现这种“纯美”追求,表现这种审美气息为主调,在“圆”的艺术特征上做文章。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取向:一、文字取法多样化。破除前人所说的圆朱文印篆法纯宗《说文》的迷信,攫取小篆(玉箸篆)以外丰富的文字资源如甲骨文、金文、陶文等,并使其“圆朱化”。二、取法唐宋朱文章法及古玺朱文章法以增其章法的空灵、多变,而破其形式的匀称、板滞。三、吸取鸟虫篆印线条的装饰性,适当使一些线条图案化,以丰富圆朱文印线条的变化,体现圆朱文印丰神流动的意态,但不能走得太远,不能变为鸟虫篆印。
当然,圆朱文印因其固有的艺术特征及审美倾向,未来很难有一个质的突破(改变了此特征就不是圆朱文了),因此也就只能在形式的丰富上做一点探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八届国展大奖得主】顾建全篆刻书法作品网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