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卫政 发表于 2006-8-20 13:13

慢慢整理
别累着 哈哈

刘唐 发表于 2006-8-22 19:43

原帖由 申屠卫政 于 2006-8-20 13:13 发表
慢慢整理
别累着 哈哈

是的,还有很多重要工作等着你去办哪!

借暇草堂 发表于 2006-9-8 21:33

你没有时间我帮你整理吧!哈哈!
有的是从孔夫子上淘的吧?呵呵!
我也是孔夫子的会员!

椰石斋 发表于 2006-9-23 22:56

放心各位师兄,没累着

去了东北,河南,新疆,呵呵...有时间给大家上点照片,尤其是喀纳斯湖很美

椰石斋 发表于 2006-12-17 00:05

民国版《杨了公青梅花诗》16开,白纸线装一册全

玩世不恭
   ——云间名士杨了公
  
   云间杨了公,是个玩世不恭的名士,一般人称为“松江才子”。他之所以自号“了公”,意思是“世间事一了百了”,“事无不了”。
   清末,戚扬任松江知府,地方发生水灾,请绅富自由乐捐办赈。了公家里颇称丰足,但也不算富,而他首先捐认了三千元,松江人说他太傻了,更有骂他为败家子的,那一些家当终久也会一了百了的!他却不理会。戚扬则以他能够慷慨乐输,急公好义,对他特别器重,了公的名,经他这一揄扬,因而大著。
   他的诗、文、字都很精湛,为文尤横逸有奇气,诗则上窥唐人堂奥,字则脱胎颜柳,浸润《灵飞经》,几具神化。有人请他撰写联幅,题款是“云间了公”四字,那“了”字用篆法写成,就像开奶粉罐头的匙子一般,别致异常。远近求字者,对他所作,异常欣赏。
   据传说:他先世是“远近凭双足,高低稳一肩”的轿夫班头,在松江知府衙门当差,但这老人向以勤慎著称。
   某太守在任时,公余散步,恰巧是杨值班,他恭谨地伺候着,那太守和他闲话家常,问他家里生活如何?有无子女?大概答对很得体,那太守便嘱他明天带他儿子到衙门里来。
   次日,杨班头便带了公进见,太守见了公清秀颖慧,掉起文来:叹为“犁牛有子”!便叫了公留在衙门里,和小少爷同师肄读。了公感奋之下,特别勤读,不数年,便学业日进,文思卓绝,太守自信老眼无花,许为俊才。
   但在清朝,有个恶例:凡属娼优隶卒,虽有佳子弟,也不许应试,以免“有玷士籍”。杨了公的父亲,恰恰属于隶卒之列,本来对科名举业,是做梦也休想的。那太守真是逾格栽培,玉成到底,便悄悄地隐为销籍,叫杨班头改营小本贸易,并将他户口校正为普通民户。
   几年之后,了公长大了,学业也更不同凡响了,便去应试,松江人知道底细的,群起反对。那太守做好事做个彻底,乃多方维护,而了公也着实有出息,首试就发售了,考取第一名,便补博士弟子员——秀才,杨班头经营得意,儿子又居然成名,遂出赀营建居宅于府衙西偏的日月河之南,从此便跻身士族,松江人也没得说了,再也不敢挑剔这“犁牛之子”了。
   了公进了学之后,为求百尺竿头与日俱进,益加奋勉。以期中举人,成进士,可是昔人有句“文章憎命”的话,命里不中,秋风场屋,屡考也是不售,于是便由廪生捐贡,依例纳赀做个县学教谕,铨叙宝山,当了“学老师”。
   有个姓汪的被称为“汪痴”,和了公意气相投,同到任所,了公生性散逸,把公私官印交给汪痴,自己往返淞沪间,逍遥自在。那汪痴,痴得把公事给耽误了,杨了公落个革职处分,他却不以为辱。
   那时了公已四十开外,虽家产倾散差不多了,他也不在乎,还是徜徉诗酒。看着清末时代的F•B,他觉得不做官也好。
   了公既遂初服,于是致力教养事业,想创办一所孤儿院,专收孤贫儿童。因为没有经费,便在东岳庙平台上,摆下一凳一桌,竖根竹竿,上横白布,写“杨了公卖字”,两旁再挂一对:
  
  革去宝山县学正堂;
  升为孤贫儿院总理。
   传遍了各方,但卖字所得有限,经费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数目。
   一九一二年,民国法律学校,有一个唤做杨而墨,字无我的南汇名士,对了公很歆慕,便将“无我”和“了公”四字嵌成联句,登门请见,恭求法墨,与了公道明来意,了公未及细听,接着联句便伸纸命笔,欣然疾书,书毕,把笔一丢,大笑曰:“此吾知己也!”正欲叙话,无我已卷起联纸去了。
   后七八年,杨无我因省选的事,即租住了公寓所的隔厢,了公知道这房客是南汇杨无我,竟不出来;杨也晓得房东为云间了公,也不请见。一直到了选事完竣,才彼此欢宴,两个人终席无寒暄或钦慕的答话,只是一杯一杯地互相酬酢,点点头笑笑,仰起脖子便干杯,尽醉便算尽欢。
   北伐成功,金陵定鼎,叶楚伧先生委了公做奉贤县长。他走马上任,综理县政,颇协众口。大概“名士不宜官”这一句成语,是真实不虚的,不多时便因小小罣误,不终任便下台了。
   了公一生,落拓不羁,不为外物移情,故为时人所爱重;待人多出至诚,尤肯济困扶危,有时适值阮囊羞涩,而他还是东拼西凑,为“从井救人”之举。
   某年春初,了公游杭州西湖,春寒犹厉,他穿着皮袍、皮马褂在西湖玩雪景,西冷某寺的方丈和他本是旧识,他便在寺里下榻。
   盘桓了十余日,游资渐罄。那长老以了公书法甚佳,怂恿他鬻字作杖头钱,了公欣然答应。长老略有交来,代他尽力延誉,
   居然时有人来请求,但他赋性懒散,每写了十多件,便歇了下来,到钱用完了,才再命笔。他说:“我不得已而卖字,若是终日做人家的书佣,写得手疲神惫,辜负了大好明媚的春光,那才是傻了呢!”
   有一天在楼外楼饮酒,有个少年寒士,作不速之客,自称在上海见过了公,并称同座的是哪几个,证明他的话是真的。了公仰首思索,若隐若现,似有却又模糊印象。时节清明,东风吹雨,料峭尖寒,那少年袷衣飘薄,汗毛直竖,打起哆嗦来,了公瞥见了,便道:“何一寒至此?”
   少年道:“游资不继,衣服都送进长生库(典当之所,以可以源源生利而称)了。”
   了公拍肩曰:“是吾徒也!”
   呼酒共饮。饮毕付钱,摸着自己衣袋,也没有了,便脱下外褂,付与酒家,说:“押给你!”并再另借了五元给少年。
   少年见了公把钱给他,辞不敢受。了公笑曰:“要什么紧?即素昧生平,亦属常事;何况汝曾在上海识了我?是朋友了,给你借你,还不是一样?”
   少年便才收去了。
   了公微醺回到寺里,长老问外褂何以不见?了公答以暂押在楼外楼酒家,并说明天备钱往赎。过了一天,天已晴霁,气候转暖,了公也忘却楼外楼那件马褂了。回到家里,他太太见他穿了长袍回来,问何以没把马褂穿回?他据实以告。问少年何处人?是何姓名?了公唔唔了半晌,说:“口音似杭州,却也有时作不纯粹的苏白,姓名倒忘记请教了。”他待人醇厚,却始终不承认是被人家混去的。
   其年秋初,了公的朋友有到杭州游湖的,也在楼外楼买醉,店主人听见他说话带着很浓的松江口音,便问:“先生认识云间杨了公否?”
   朋友说:“了公是和我多年朋友,你问他做啥?”
   主人便把押马褂的事,告诉了他,并说:“听说杨先生书法好,想请他写屏幅四条,即以皮马褂还他,不知道杨先生肯不肯?”
   朋友说:“杨先生润例,屏幅四条要十六元,他押了五元,借了五元,一共十元,怕办不到。”
   主人道:“且烦先生告杨先生说说看。”即取出皮褂,托这朋友带给了公。
   朋友回到上海,把皮褂交还了公,将店主人请求写屏条的话,也告诉了他。了公欣然答应,但一天天地过去,始终没有挥毫。到第二年的春天,那位朋友,又想到杭州去,为了不愿失信于店主人,买了纸,磨好了墨,请了公到家里来,拿出酒和菜,请他喝酒。酒半,逼他动笔,了公便借了酒意,四幅屏一挥而就,挥完酒亦罄,朋友便携往杭州交给楼外楼主人,完成一桩心事。其懒散处多类此。
   了公有《新月》诗:
  新月送斜阳,斜阳送高阁;
  独自过板桥,听弄梅花落。
  
  被人嘲为乞儿语。
  其词却隽逸韶情,有《踏莎行》四隔词:
  《隔帘》:
  波漾虾须,香凝蝉翼,垂垂不放游丝入;东风有意掠闲阶,鞋尖露出红鸳窄。薄雾花光,轻云月色,相思相望情何极!燕归双剪拂银钩,春愁一片潇湘碧。
  《隔窗》:
   几扇玲珑,一层窈窕,蛾眉约略方才扫;碧纱花影薄于烟,剪刀声放香绷小。绮绿深遮,瑶红低绕,曲尘飞近阑干悄;刚寻象眼好相窥,檐牙已被鹦哥报。
  《隔墙》:
   涩浪低浮,彩霞斜映,银垣便是银河境;无聊宋玉正低徊,一枝风外欹红杏。月晕含明,露华凝冷,琴心挑尽无人应;痴魂难逐蝶高飞,愁丝空绕秋千影。
  《隔舫》:
  侥幸今番,春风一曲,相逢刚是珠帘卷;绿杨桥下是烟波,丝丝细把游魂绾。故换轻衫,佯遮小扇,扶鬟笑处金钗颤;玉箫吹罢又斜阳,无情流水催人远。

椰石斋 发表于 2006-12-17 00:06

民国版《杨了公青梅花诗》16开,白纸线装一册全

民国版《杨了公青梅花诗》16开,白纸线装一册全

椰石斋 发表于 2006-12-17 00:07

民国版《杨了公青梅花诗》16开,白纸线装一册全

民国版《杨了公青梅花诗》16开,白纸线装一册全

椰石斋 发表于 2006-12-17 00:32

民国27年印《汉碑隶体举要》白纸线装一册全

1793乾隆五十八年,蒋和撰《汉碑隶体举要》、《书法正宗》。

椰石斋 发表于 2006-12-17 00:48

蒋和字仲和,一作重和,一作仲叔,号醉峰

蒋和字仲和,一作重和,一作仲叔,号醉峰,自称小拙;(承祖父蒋衡——拙老人而引称。)举人出身,后任清廷议叙主簿,继任四库书篆棣总校,续任国子监学正等职。

和为乾隆期大书法家蒋衡之孙,书法家、作家蒋赤霄之子。

和任四库书篆棣总校期间,回乡扫墓、探亲,闻宗族子弟尚无求学之所,随招宗族子弟座谈求学之志,后长老兄弟议办义学,事成。

和善山水、人物、花卉、兼工写照、墨竹参以草棣奇字之法,指画龙长。书法承祖法,工棣书,着《书法正宗》,写《竹间明法》(乾隆五十七年成书);《说文集科》、《汉碑棣体举要》(乾隆五十八年成书);书法绘画耕耘六十载。

1795年所作《梅竹图》现存日本。

蒋和另有《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桐论画》、《清画家诗》等著作。

椰石斋 发表于 2006-12-17 00:54

蒋和

蒋和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旧书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