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草人 发表于 2021-9-16 08:18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六章*第五节-1

第五节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当佛教在葱岭以西遭到挤压,在印度本土也愈显衰败的时节,经南北朝急剧发展的隋唐佛教,却在亚州东部大陆上,以崭新的风貌繁荣昌盛起来。隋唐佛教的繁荣,是以国家的统一和空前的富强为社会背景,以统治阶级倡导与支持为前提。(一)隋朝佛教:先拿隋朝来说,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诏令全国范围恢复佛教“…听任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文帝在位期间,共度僧尼23万人,写经46藏,13286卷,修补故经3853部,造像106560躯,立寺3792座,将造寺的宗教活动上升为国家事务。在治国理政方面,鉴于此前儒释道纷争不断,隋文帝力图建立以儒学为核心,以佛、道为辅助,协调“三教合一”为合力的统治政策。宣称“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据此要求在儒家所崇拜的“五岳”造僧寺。佛教凭借自己多种精细的哲学体系,在理论上遥遥领先,几乎控制了思想领域。但佛教融合儒家和道家学说也开始了完善化过程,与其相应的文化艺术形式一起影响民俗,熏陶民族性格。至隋炀帝杨广时,杨广对佛教同样采取支持态度,亲制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平陈之后,于扬州装补故经、并写新本,合计612藏,29173部,903580卷,修治故像101000躯,铸刻新像3850躯,度僧尼1620人。(二)唐朝佛教:再说唐朝佛教。隋朝的统一是暂短的,但唐朝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唐大宗在总结思想统治历史经验的同时,重新估定佛、道政策。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五月,唐太宗亲临弘福寺,为太穆皇后追福,手制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斋供施财,“以丹诚归依三宝”。他对该寺住持说:“师等宜悉朕怀,彼道士者,止是师习先宗,故列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这是唐太宗从政治角度,充分肯定佛教的治化作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出国赴印度求经留学的玄奘大师,载誉回到于阗,太宗召令到长安相见,并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法会,倾城轰动。此后,太宗对玄奘译经的支持及诸多方面的厚待,就不只是出于政治的考量,而更多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唐太宗晚年转向佛教信仰,这也是事实。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诏谓:他的宿疾近日见好,当是“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据此要求“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时海内有寺3716所,计度僧尼18500余人,成为初唐以来最大规模的度僧活动。据说,唐太宗卒前,曾向玄奘大师问起过因果报应事,深为信纳。唐太宗以后,高宗、中宗、睿宗等都提倡佛教。如中宗李显时,“营造寺观,其数极多,皆务取宏博,竟崇瑰丽”;“造寺不止,费财富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十万”。而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一即位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她统治期间,佛教备受崇拜,使唐代佛教达到昌盛之极。她打破唐太宗由玄奘一统译场的局面,接待各方译僧,其中就有于阗提云般若、中印地婆诃罗、南印菩提流志,以及汉僧义净等。她鉴于禅僧的影响力日益上升,诏神秀神师入京行道,亲加礼拜;又征慧安禅师入禁中问道,待以师礼,确定支持东山法门的方针,从而使禅宗获得合法地位,促进了在全国的大发展。不过,武则天着重扶植的还是华严宗,后来华严成为中国佛教一大宗派,跟武则天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从总体上看,佛教的发展跟自身“寺院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三)唐代“寺院经济”:寺院经济自北魏开始形成,是北魏采取“浮图户和僧祗户办法”,使寺院同时成为社会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在南朝,梁武帝就用“舍身”一类的手段,为寺院经济积累募金。至唐初,实行均田制时规定“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这是国家正式承认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一部份,而且免役免赋的特权仍不取消。这样以来,寺院经济开始昌盛,大批民众流向寺院,于是政府颁布度牒,限制度僧,但私度始终不止,无籍僧尼大大超过国家控制数量。唐代寺院经济有两类:一类是朝廷敕建的国家大寺,即国家供养寺院;另一类是民建的寺院,即“农禅经济”寺院。由国家供养的大寺,如长安的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田外,别有敕赐田庄”。例如西明寺,仅唐高宗赐给的田园就有百顷,并配以“净人百房,车五十辆”;“王公大人助之以金帛,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这些大寺因为有国家的庇护、财经的资助,便从事兼并、越州跨县、建造各种庄园。例如浙江天童寺,有田1亿亩,跨三都五县,有庄36所。所谓“比置庄田,恣行吞并”成为唐代特有的寺院经济格局。从寺院数量上讲,民间集资和僧人自建的简陋寺院的数量,远远超过国立寺院。这一类寺院大多处在山野偏僻地方,经济状况与官寺比迥然不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禅僧禅寺。这一类寺院经济体制即“农禅经济”或称“禅林经济”。公元8世纪中叶,马祖道一禅师在湖南、江西一带提倡农禅结合,影响极大,他的门徒散居南方山林竟建禅院,自谋生计。道一弟子百丈怀海禅师重整戒律清规,成为其他禅寺争相效法的榜样;以自给自足的为特征的经营方式,也渗透到了其它寺院。到9世纪中叶,江南禅林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它始终以独立自我经营为主,在经济上不依附国家资助和官僚的布施,加上远离城邑闹市,所以表现在教派学风上往往是游离于政治,对当权者保持一定的疏远态度。这种超然的境界,对一些心理失衡的士大夫,有相当的吸引力。(四)唐武宗灭佛: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唐武宗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他在废佛书中说:“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要求各地切实贯彻。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武宗敕令僧尼中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财产充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其僧尼全部还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灭佛运动达到高潮。这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四月在全国范围实施全面灭佛措施。这次灭佛运动,共拆寺4600所,还俗僧尼26万人,拆招提、兰若4万所,收缴田亩千万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六章*第五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