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杨武刚
2018年1月13日下午,由董玮、李林、衣雪峰、贺进四位书法教育工作者发起,尚艺书院主办的“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在尚艺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梁文斌主持,出席论坛的二十余位高校青年书法教师、高研班导师结合自己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的经验,针对议题——《书法"美术化"和"文化化"各自的利弊》进行了激烈的研讨,纷纷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现将嘉宾们的发言纪要逐一刊布,希望能对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本期嘉宾 —— 杨武刚
杨武刚 河北美术学院专职书法教师。
现场发言纪要
各位老师好,我叫杨武刚,目前留校任教于河北美术学院,其实也还算是一名学生。上午来的时候董老师告诉我演讲题目是围绕着文化,我有点恍惚,脑子一片空白,我在想究竟什么是文化呢?直到丁剑老师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才有了些许的概念。丁剑老师说他也百度查了一下,我紧绷着的心弦才好了许多。我在脑子里重新审视了一下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文化化”、“美术化”呢?我的局限理解是“美术化”就是一个书法的发展,艺术的发展,待发展成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时候会进入一个“美术化”的层面,如我们当下所使用的印刷体它便是很美观的东西,宋体、仿宋体、黑体字等等模式化的东西供我们当作模版选择。它也是所有人都认可且熟知的标准化字体。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各位老师的探讨与发言让我获益匪浅,更多的是开阔了我的思考维度与视野空间。我尚且初出茅庐,更多时候是理解不了刚刚老师们的深度探讨的,衣雪峰老师说“美术化”就是反映“技”,“文化化”就是反映“道”。我是从高一开始学书法的,学书的渊源来自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第一眼看到这本字帖我惊叹不已,这字写得太精彩了,有了这样一个视觉兴奋之后,我便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跑去找到我们学校的书法老师,给他看我买的《欧阳询72法技法解析》,我问老师:”你看这个帖好不好?“老师说:”你有什么想法?“我答:"老师,我要跟着你学书法,这个字帖太好了,我特别喜欢。“这时候他说:“这个字帖好不好呢?也好,但是初学者先不学这个。”然后他递给我一本《曹全碑》,他说:“你看你喜欢这种书体吗?”我摇摇头,他说:“不喜欢没事,先写几天,一般的初学者我建议他们从隶书开始。”我听了老师的话,临摹数日之后,自此再没写过那本“欧阳询”了。什么意思呢?高中看不懂王铎感觉太丑,大学之后才领会其中精髓所在;大一大二看不懂徐渭,临近毕业才爱得深切。
常说的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靠的便是勤学与沉淀。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懂书法,都能随便地理解这种精神文化。孙老师说他刻的印章拿回去给父亲看,他父亲责问这是什么?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审美问题,术业有道,我们涉及在不同的领域,所看待和了解的东西自然是不一样的。
刚才贺进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思索良久,便联想到我们河北美院的教学模式。有的学院鼓励创作,有的学院注重临摹。哪种好呢?各抒己见。当然这也看所处的环境和个人,不同之人追求不一样,有的初学者书写感觉不好,他便脚踏实地临摹,我认为这是好的。我的个人习惯是临摹和创作交替进行,是人都有惰性,这是本能,无可厚非。相信每个人都向往舒服的状态,就像寒冬里我们向往温暖一样。一直临摹便会促进我们养成惰性,临摹的时候我不喜欢思考,起初几天临摹字帖新鲜感旺盛是有进步的,我还会大致地琢磨一二,几日之后,便如行尸走肉一般,丝毫不动脑筋,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泛化时间,几日之后,也可能进入一个自己认为的很正确的书写状态,或许我走了弯路但我一直在走,当然凡事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每个人的人生观都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多样化。也有很多是自相矛盾的,要看我们所站角度和所处的位置。我现阶段需要加强的是行草书的学习。因此我便朝着这个方向递进,无论最终结局如何,我不会停下来,就这样一直走一直走。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以上是我的个人浅显理解,不恰之处还望诸多老师加以批评指正。
往期精彩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点击姓名即可浏览嘉宾发言纪要)
王东声 肖文飞孙长铭丁 剑张永华朱中原邱洪章衣雪峰徐 涛杨沛沛贺 进周治锐李立山巩海涛杨沛沛 乔 棕侯廷峰
砥砺、前行——2018尚艺“之最”
临摹时抓住这两点,很快就能解决用笔问题(有图有真相)
我们是这样学习碑的尚艺书院的“三剂药”董玮:学书法,少宜收老宜放培养诸多当代精英,中国书法院如何做到的?嘘...千万别去尚艺书院学书法,我是认真的2017,尚艺书院都干了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