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石问:首先祝李老师好!!有机会请教要感谢书法网,我想请教个问题:
您做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对目前中书协各项展览中有关篆刻的评比是否满意?有人说篆刻是后娘养的您怎样看?另外:您对目前篆刻委员会委员的组成结构满意吗?您对王镛、石开离开篆委会怎样看?
对不起提了很多问题,是不是超了。。。
李: 请原谅,这个问题我不想涉及,也不善于回答此类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书法篆刻艺术的本体中来讨论或辩论为好,书法艺术在当代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的问题,属于书法社会学方面,有些专家非常热心这方面,肯于这方面研究,我却不想也没能力涉足这方面太深,所以也缺乏研究,是没有发言权的。当然,艺术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必然会影响到艺术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这会是一个涉及广泛深刻的严肃话题,这种研究并不局限于一种组织形式、某几个人或几件事,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请教李老师,您现在是篆刻界的巨擘,您怎么看待现在的流行书风和篆刻?
墙上的月亮 问:请问李老师,前段时间在网上有篇<河南书法市场方阵>的文章,影响很大,其中将你列为最有升值潜力的书家,你看过这篇文章吗?你了解围绕这篇文章所引起的争论吗?你是如何看待这类文章和其中的观点的!谢谢!
李: 开始我没有看这篇文章,后来听说有争议了,并且有几句话还涉及到了我,所以才去翻看报纸,找出这篇文章粗粗看了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我不认识,文章整体看来是一位研究书法市场与收藏者的一家之言,姑且不论对文章中具体论述是否喜欢,写的是否合乎实际,对此类对艺术的热心思考,我报以敬意,此类对书法艺术推波助澜的文章,有比无好。我们用一个年青女人作例子,女人就怕什么?当然女人就喜欢听男人们说她“漂亮”,也并不怕别人说她“长得丑”,因为说她长得丑,说明男人们注意到了她,而她如果站出来争辩“谁说我长得丑?老娘真长得丑吗?”,这样就会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使女人最为恼火的、最怕的是男人们都说对她“没什么印象”,这表现对她的不屑一顾,用这个例子来看这篇文章,说河南书法长得漂亮也好,或说长得丑也好,都说明作者、读者都在关注、关心、热心河南书法,都表现出当代河南书法的魅力、影响力,都比说对河南书法“没什么印象”要好得多,这样的许许多多的、形形色色的作者、读者、辩论者共同营造出当代书法艺术的热土,如不然,大家都不说话,那才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当然,这只是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至于写文章,还是要多占有资料,多调查研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要有鲜明的论点,翔实的论据,合于逻辑的论证方法,要记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古诗。 原帖由 李刚田 于 2006-5-10 15:37 发表
李:小草到了唐代孙过庭的《书谱》达到了一个顶峰,达到了完美,形成了小草的基本法式,后来的千余年中,再完美与法式方面的确为能有大的突破,但其发展却未“几乎停滞”,而是在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方面不 ...
李老师,
经您这么一说,更拓宽了我的视野,
谢谢了.
新加坡朋友今天发的不知能不能排上队???
李老师您好!辛苦了!我是国外新加坡的书法朋友,我今天发的作品非常想向您讨教,不知能排上对吗??远在他乡能有如此机会难得呀!!
新加坡的书法朋友、孔令广,非常希望在投稿前得到指点!
李老师,我是新加坡朋友给您发的是投国展作品。敬请李老师赐教!!谢谢!
南歌子《兴趣》词一阕
历代名碑帖,多年刻锲研,遨游墨海赛神仙,
废纸万千张,兴趣依然。
深夜灯光下,求知意更坚,工夫岂怕苦心煎,
治学本无边,悟道争先。
款文:旧作南歌子兴趣词一阕,
丙戌春孔令广并书于新加坡。
[ 本帖最后由 新加坡:孔令广 于 2006-5-10 15:59 编辑 ] 向李老师问好
提一个问题
书法"得笔"与"气韵"的关系
贴上近作一张
请问是否得笔
黄东 问:请问李老师是否也经常上网,你对网络对书法的影响是如何看待的!这是个老问题了还是想了解一下你对网络的认识!谢谢!
李: 我一不懂外语,二不熟拼音,所以打字很困难,那么上网也只是做“游客”,不会发帖子,只会坐山观虎斗,并且老眼昏花,一次最多看上三四十分钟,眼就要发涨了,无奈!
我想网络对书法有这么几个影响,其一网络使书法社会化、平民化,把传统作为文人雅玩的书法推向大社会,把过去的所谓精英文化推向社会各阶层,大腕和普通爱好者坐在一条长凳子上,人们可以平视权威,或者蔑视官僚。好比大家都脱光了跳在澡堂的大池子里,官员和百姓、大腕和粉丝、富翁和穷光蛋“赤诚相见”中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
其二是在网络上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透明、充满自由的空气,在网上,书法的组织机构、书法的媒体、书法的公众人物要受到社会监督。通过社会性的公开讨论可以使问题更加透明,这也促进了事情的公平。
其三是这些传媒形式的快速及覆盖面广,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也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使一切保守如我者,也开始重视网络书法了。
但网络书法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涉及社会人群的广泛,速度的快提、覆盖的广大,可以增加了书法艺术的社会广度,而其专业的“原度”则是需要人们注意的,网络涉及的问题,网友关注的问题,很多是社会问题,而进行深度专业研究的很少。网上发的帖子,有思想深度的好帖子不多,而发牢骚的帖子不少,网上对事物的评判多凭着个人好恶,只有结论,或说极好,或说极差,而缺少依据及论证。尤其是学习书法的年轻人,上网是其书法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一但整日泡在网上是学不好书法的,静下心来做案头功夫,才会使思想深化。对传统的深入学习理解和对当代的冷静客观思考,更需要一种独立的学习,需要一种“潜水”的功夫。
或许我言重了。 向李老师问好!很是难得的机会啊!问题回答的如此详细,真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师!
幽谷风问:李教授:您好!
很早的时候就很敬仰您的才学和书学造诣,今有机会在网上请教,非常激动。也想请您回答:
1、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有时真的很痴迷于书法,您作为一名长者,您觉得应当怎样处理好玩书法和生活的关系?
2、在我身边有一位书友曾得过你的指点,说他篆刻“无病也无味”,的确要想做到书法、篆刻有“味”真的很难,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李: 1)“怎样处理好玩书法和生活的关系”,这个提问首先就把书法与生活对立了起来,对于一个痴迷书法者来说,其实书法就是他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心向往之、情所系之的最能体现其生命特征和生活质量的组成部分。如果这里的“生活”是指命运给一个人安排的社会角色,是其为社会做出贡献、或者说是赖以养家活命的那份工作,那么,其中很少一部分人是幸运者,他的社会工作和人生爱好恰恰重叠,精神与物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融和无间,这就不会存在“玩书法与生活”的不协调问题。但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份幸运的,他要一天八个小时兢兢业业地完成发工资的那份工作,扮演好命运安排的社会角色,业余时间才能投入情之所系的书法艺术,工作与爱好有时间与物质上的矛盾,但又有精神上的互补,共同组成了一个人丰富多彩的人生。
当然,专业书法工作者也有许多“玩书法与生活”的矛盾,有一位专业歌手很有感慨地说:他为别人唱了一辈子的歌!而那些五音不全的业余爱好者在歌厅里对着话筒号叫,却全是为自己而歌唱,那些脚踩黄泥背朝天的老农民走在田埂上唱着路戏,什么“李豁子离婚”、“马寡妇再嫁”,只为自己开心而唱。而书法家卖字都是为别人写,要看出钱人的脸色下菜碟。我看到一位很著名的书法家有一个写字用内容的小本子,上面全是“花开富贵”、“高瞻远瞩”、“一帆风顺”、“厚德载福”之类的大吉大利又大俗大白的内容,他明知这俗不可耐,又乐此不疲。看他大把数钱的时候别人都很嫉妒,看他一天到晚写这些拍马屁的内容,又觉得他活得很累很可怜。
“玩书法”这个用语也值得推敲,古人视书翰之事为“敬事”,小时候大人连写过字的纸都不让乱扔乱用,要集中起来烧掉,亵渎文字为大不敬,会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惩罚。当然今天的书法与古人的书翰大不一样,古代的书翰是一文字使用为第一性的,今天的书法是以字形之美为第一性的,不能完全用古人的“敬事”心情来进行书法创作,那样未免活得太累了。艺术有“玩”的成分,但只有“玩”是不够的,有时候也需要背后的惨淡经营,只不过在作瓶中表现若不经意的样子罢了。“敬事”是理性的,而“玩”又是感性的,所以书法创作需要古人的“敬事”心情和今天“玩书法”的状态相结合,理性与***、传承性与想象力,在创作中都不可缺席。
2)我忘记了这是给哪位朋友的作品如此不客气地评谓“无病也无味”。无病,是指在作品的技法上及作品的形质上没有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大的毛病;无味,是指神采不扬、意蕴不厚、回味不甘、不耐寻绎玩味,是指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还用女人做例子,有些女人长得很漂亮、找不出毛病,但在接触之中觉得其表情木然、语言索然、不见气质,这就叫“无病也无味”。形质上的“病”很容易分析明白,而精神上的“味”却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而难以言状,这“味”是一个人全面修养的体现,使心有慧根的传递,既要后天的学习积淀,也要先天的气质禀赋。
我们欣赏一位美女或者品评一件书法作品时,当然无病又有味是最好,当此类尤物为世中难得一见,二者难得两全,权衡之下,宁要“有病”又“有味”,不要“无病”也“无味”。苏东坡说:“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正是这种立场,傅山的“四宁四毋”的主张也基于此。艺术并不致力追求、事实上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完美无缺,重要的是要有精神的生命活力,其实,人们是因为其“语言无味”,才会感到其“面目可憎”,而并非真正的“面目可憎”。
園外郎问:剛田我师:
您书法的篆、隶、真、行草书不落款一眼都能认出,个性独特。使各种书体、碑与帖、隶与简的融合是怎样形成的?隶书紛呈的河南,而先生能不受左右,隶书能独具面目,除苦練外还应努力的方面?
二、目前书法、篆刻实践好于理論和泙論,先生在诸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旳,它们之间旳关系?先生的经验体会?幸甚!添乱。
李:1) 对于个人风格,我没有刻意设计,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来包装自己,而是几十年来顺乎自己的笔性和情性一路走了过来,到了某一天,慕然回首时发现,原来我也有风格,而且与众不同,并且非常顽固!对于风格的形成,我不能用几句话总结,还是就学习隶书的过程来认识这个问题。
写隶书说难不难,规律很简单。具体说来是把握好平正与变化的关系,整体看来是把握好醇古意味与新颖形式的关系,仅此而已。我写隶书,基本上以东汉碑刻结字之型为依据,结字特点其一是注意平直排叠,即横竖线条的平直与线条间距的相对均等,舍此便不是汉隶,便失去隶书中的汉人醇古意味,;其二是左右波拂分展,,这种舒放是建立在一种对比关系上的,没有纵向的收敛,便没有横势的分展,没有平直的静态,便没有波拂的动势,没有彼处的团聚收拢为参照,便没有此处舒放的显示。
汉碑告诉我们隶书是什么样子,直到汉代简牍出土后,古人才告诉了我们隶书是怎么写的,于是我写隶书,便在汉碑的大模样中努力想着汉简中“写”的意思,线条要跳出金石文字的局限。求“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的书写意味,平正持重的碑刻结字用变化丰富的简牍笔意去表现。取碑刻之厚重而去其刻板,取简牍之自然而去其肆野。
不同的笔法技巧是建立不同书法风格的基础,明清以来至今写隶书能自立门派者,其线条莫不是独具特点的,但寻找一种与人不同又被人承认的线条形式之美又谈何容易!我说取法于简牍笔意,其实不尽然,简牍上的字不过如黄豆大小,且用硬毫写在竹木之上,现在用柔毫写在宣纸上的大字,岂能株守简牍之法?只可求其自然之意而不可执著其形质。不但如此,隶书的线条既不能如金石文字中熔铸金属或刻凿石头的样子,也可与以二王为首的帖派用笔中的起倒翻折不同。隶书创作的用笔不同于简牍、不同于金石、不同于帖派,但又分明寓存在这众多之中,前人给我们留下许多素材,成果靠我们每个人去塑造。
思路是清楚的、理性的,但写起来又有许多非理性的、***的、随缘生机的变化。须知笔是柔毫做的,指腕是血肉长成的,一切都不是机械的,写的过程中,会出现意外之美,也会出现令人扼腕之失。
风格,就在不断学习,不断认识,不断扬弃又不断充满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着。
2)并不能绝对说目前的创作实践就高于理论研究,二者相比好象理论研究没有创作表现的那么风风火火,那么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就理论自身来说,近二十多年的书法家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从研究书法、研究深度、涉猎广度都大大突破了古代的书印、印研究以及晚清直到文革前的书、印研究,并且当代的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热点、焦点问题,曾广泛地引起业内的关注,这是理论研究自行纵向的比较。横向与创作实践比较,由于对象的不同,研究理论的人群必然会大大少于从事创作的人群,其社会性影响自然会小于创作,但不能说当代的创作成果绝对就高于理论研究成果。
[ 本帖最后由 李刚田 于 2006-5-10 16:0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