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临摹的<石门颂>请李老师斧正!
刚刚临摹的<石门颂>请李老师斧正!谢谢. 吴邦志问:李老师,您好。有幸得到您最近印行的《李刚田书法篆刻》一书,也在网络上看过薛明辉先生对您的专访,深为先生独树一格的书法篆刻艺术所折服,也为您平实而深邃的话语所感慨。我想请问您两个问题:
一、您的书法风格是在长期临习过程中自然逐步形成的还是您有所偏好而选择了这种风格?
二、您对年轻人学习书法篆刻有什么忠告?
谢谢!
李:一、 您的书法风格是在长期临习过程中自然逐步形成的还是您有所偏好而选择了这种风格?
我的作品在当代重个性表现、重形式出新、重感情宣泄的书法篆刻创作潮流过程中,相比之下,可以说个性表现不太张扬、形式表现不太夺目、感情表现也不太激动。数十年对书法篆刻的学习过程中,对创作风格的培养并没去想的太多,更没有刻意去做一种自我风格的设计、包装与广告。但数十年过去了,回头看来,我的书法诸体,我的篆刻、我的文章以及我在讲课中的语言,其中有一种说不清、以一贯之的东西,这种以一贯之的东西而与他人有别的东西,或者可以叫做自我的风格,并且随着时光的延伸,在众人都在追求个性张扬的大环境里,我的这种所谓风格显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突出,诚如您所说,这种风格是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逐步形成的,但其中也有自觉不自觉的、顽固地表现着个人偏好,也可以说,没有个人偏好,便不会有创作风格,没有个人偏好,就没有创作中的深刻性。
二、您对年轻人学习书法篆刻有什么忠告?
这个问题有点太落俗套,电视剧中有武功高超的教师爷,叫年轻人"附耳过来",在耳边嘟哝几句。年轻人便茅塞顿开,武艺精进。但那是讲故事,学习书法是慢活儿,根本没有什么秘诀可传,书法是不断获得创作突破中的欣喜,又不断否定旧我,徘徊、痛苦的过程,没有什么"附耳过来"之后可使人大彻大悟的真经。另一方面,我也不愿故作德高望重状,去告戒年轻人"不要急功近利"之类的话,好象我等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上德之人,其实功利二字谁都逃不脱,看自己如何认识与把握,其实功利也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非要我向同道说两句的话,那么第一句就是愉快,只有在书法篆刻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得到无穷乐趣,得到身与心、物与我的和谐交融,这种艺术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意义,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一心想当书家而做苦行僧式的修炼,那就活得太累了,而且也难以成功。外请足球教练米卢主张"快乐足球",我们为什么不能提倡"快乐书法"呢?第二句话是要自信,自信才有实力,才不会盲目地随波逐流,自信才能一往无前地向纵深探索,没有自信的人永远不可能成功。当然,这种自信要建立在自强的基础上,自信不是固执,更不是狂妄,自信是不断自我反省的决断,是对局部的、暂时的东西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过程中表现出对艺术、对人生的永恒定力。
[ 本帖最后由 李刚田 于 2006-5-10 15:30 编辑 ]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ml>
<head>
<title>Untitled Document</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head>
<body>
<span id=post1 style=color:#000000;font-size:15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R>
<TD><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top_l.gif></TD>
<TD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top_c.gif></TD>
<TD><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top_r.gif></TD>
</TR>
<TR>
<TD vAlign=top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center_l.gif></TD>
<TD bgcolor=#fffff1 style=WORD-WRAP:break-word;><font color=red><font size=5><font face=黑体><br><br>
提问回答马上上传,让大家久等了!再上几张美女图片,提提神!
<br><br>
</font></font></font><font size=3>
<br>
<br></font>
<TD vAlign=top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center_r.gif></TD>
</TR>
<TR>
<TD vAlign=top><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l1.gif ></TD>
<TD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c.gif><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l3.gif></TD>
<TD align=right><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r.gif></TD>
</TR>
</TABLE>
</span>
</body>
</html> 箫嘉伟问:李刚田老师,您好!
我对徐青藤非常敬佩,他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我认为这句话很对。
启功老师说,书法要走雅俗共赏之路。
你对这两位高人的观点是怎么理解的?书法艺术发展到现在,你认为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谢谢。
河南南阳淅川人箫嘉伟 敬上
李:艺术要走雅俗共赏的路子,或者是曲高和寡的路子,这是个一直在争论不休的两种相对应的观点。徐青藤视艺术的雅俗为水火冰炭而绝不相容,而启功的主张则要“温良恭谦让”一些。白居易杜甫是可学的,雅俗共赏的,杜甫是诗圣,诗有法式,是可以效法的。而三李的诗,李贺、李白、李商隐的诗歌,则如同徐渭的书画艺术,只可赏会,而不可作为法式,李白是诗仙,圣可学,仙是无法学的。相比之下,徐青藤是出世高人,而启功是入世智者。徐青藤是不可学的,杀妻、锥耳、吃屎…..是个真疯子。而正是这种“疯味”,使他的艺术有常人是做不到的异想天开之妙,或许与文学上的“意识流”相类。我们不是疯子,所以也就没有所以也没有徐青藤的艺术灵性,对徐青藤的作品只可赏会而不可做法式,他的创作是天机而不是人谋,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只可有一而不可有二。但他一生是没长的,各个时期的创作不同,人的情感又是多变化、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创作,即便是视雅俗如冰炭水火的徐青藤作品,未必就是老百姓完全看不懂。他的“做疯狂状态”的书画作品,也是可圈可点,未必完全是只有高人才能解读的天书,看来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雅,指高雅,高雅既不是自我作古、惟我独尊,又不是一派寒酸儒者相。高雅的东西并非是突发奇想的,而是有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两重性,两者缺一不可。而俗则有通俗与庸俗之分,通俗的东西未必不是高雅的东西,二者不是对立的,而庸俗和高雅是对立的,水火不能相容的。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芍药,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就是既高雅又通俗的作品,其他如白发老妪可读的白居易,还有王羲之的字,都是既高雅又通俗的。高雅脱俗的徐青藤,也有通俗的一面,他的有些花鸟画以及他写的杂剧《四声猿》、《击鼓骂曹》等,都具有通俗的一面,浅白、浅显并不等于肤浅、浅陋,五四之后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许多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散文都是既深刻又浅白的,浅白、不矫饰是自然大道,高雅是息息相通的。
王羲之的字很美,可谓雅俗共赏。徐渭所说“高书不入俗人眼”,就不对了。王羲之是千古书圣,必然是高书。而王书家喻户晓,贩夫走卒都喜爱,怎么能说“入俗眼者非高书”呢?而专家对王羲之的“赏”,解读更深,包括在隶意未尽楷法未成的东晋时期对今草、行书的创造性的突破,对帖派笔法的奠定,以及笔墨之后所蕴涵的“萧散自有林下风”的文人雅意,也就是其独特的文化与思想内涵等等,都在于字的视野之中。所以雅俗共赏是表现在不同层面上的,雅俗共赏是相对的。从艺术创作的绝对意义本质意义上讲,高雅与世俗,专家与群众是共不了的,曲高必然和寡。但话又说回来,和寡者未必都是高曲,君不见那些被传媒炒的沸沸扬扬的所谓口书、脚书、人体书法,还有性书法等,有些图片看了让人恶心反胃,这些东西必然和寡,充其量是哗众取宠的杂技、杂耍,不能说和寡者必然就是高曲。
所以,曲高和寡也好,雅俗共赏也好,都有其道理。而且不是完全对立的,要看问题从什么角度、从什么层面上去理解的。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ml>
<head>
<title>Untitled Document</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head>
<body>
<span id=post1 style=color:#000000;font-size:15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R>
<TD><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top_l.gif></TD>
<TD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top_c.gif></TD>
<TD><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top_r.gif></TD>
</TR>
<TR>
<TD vAlign=top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center_l.gif></TD>
<TD bgcolor=#fffff1 style=WORD-WRAP:break-word;><font color=red><font size=5><font face=黑体><br><br>
美女不过瘾,再上“蟀哥”!!!
<br><br>
</font></font></font><font size=3>
<br>
<br></font>
<TD vAlign=top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center_r.gif></TD>
</TR>
<TR>
<TD vAlign=top><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l1.gif ></TD>
<TD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c.gif><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l3.gif></TD>
<TD align=right><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r.gif></TD>
</TR>
</TABLE>
</span>
</body>
</html> 原帖由 书法网 于 2006-5-10 15:18 发表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ml>
<head>
<title>Untitled Document</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quo ...
终见庐山真面目,人漂亮,文章好,佩服!哈哈!!!:handshake:victory:;P:lol
新加坡的书法朋友、孔令广,非常希望在投稿前得到指点!
新加坡的书法朋友、孔令广,非常希望在投稿前得到指点!李老师,我是新加坡朋友给您发的是投国展作品。敬请李老师赐教!!谢谢!
南歌子《兴趣》词一阕
历代名碑帖,多年刻锲研,遨游墨海赛神仙,
废纸万千张,兴趣依然。
深夜灯光下,求知意更坚,工夫岂怕苦心煎,
治学本无边,悟道争先。
款文:旧作南歌子兴趣词一阕,
丙戌春孔令广并书于新加坡。
[ 本帖最后由 新加坡:孔令广 于 2006-5-10 15:35 编辑 ]
杜思吾 问:李老师您好
如果写金文,字典查不找,怎样借鉴
写楚简,查不着,怎样借鉴
李:文字作为语言的纪录,是随着人类进化年,随着人的生产实践、社会时间不断深入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为适应人类各种活动不断扩展的需要,文字就不断地孳生繁衍,不断复杂化,又为适应作为作为表意工具的文字书写、辨识等使用的需要,文字之形又要不断从象形走向符号,从繁杂走向简单化,由难以描摹变得便于书写。
文字的发展一直是在由简及繁,再由繁及简的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才有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的变迁,地域性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又造成了诸如楚文、秦文、燕赵文字等不同的特点,这一切变化的出发点在于适应作为表意工具的需要。我们今天所指的书法艺术,仅仅是把文字的字型作为美的载体,我们的聚焦点在于对书法美的开掘与创造,而虚化了文字的表意功能。历代丰富多姿的大量文字遗存我们都可取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可以不顾文字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种书体之间的独立性,只要艺术创造需要,汲取各个地域精华,贯通各个时期风采,为创作一件自身形式完美协调的作品而服务,而不必顾及文字的纯粹性。
例如,我们进行以甲骨文特点为主调的书法创造,甲骨文遗存的文字不多,集一篇诗文联语,有时会遇到只缺一两个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难以成篇,这样的情况,如果从文字学的立场出发,那只好舍弃这个创作构想,如果从书法艺术创作的立场出发,我们认为不妨取金文中的字使之“甲骨化”,求艺术形式统一而不必过多顾及文字的“杂乱”。元人吾丘衍在《学古编》中说:“以鼎铭古文错杂为用,无迹为上。”
看来前人早已不拘泥于文字的纯粹性,而在艺术创作中“错杂为用”了。以此例类推,进行金文为主调的书法创作中,所缺之字不妨以秦篆之体“金文化”用之;写楚简也一样,可用与楚简同期的金文甚至后来的小篆使之“楚简化”,但求艺术形式的统一性,而不必局限于文字学意义上的纯粹性。如作小篆为主调的书法创作,所无之字不妨用汉篆甚至是部首偏旁凑合使之“小篆化”而用之。此类作法,清代书法家早就开始运用了。但这种杂取变化要以精通文字为基础,要变得有依据,有道理,要针对不同的字采用不同的权变方法,不可概而论之。
以文字论,篆书的正字之典是《说文解字》,楷书的正字之典早一点的或可说是《康熙字典》。但以能见到的秦《泰山刻石》中的小篆与《说文》作比较,已有部分文字不合,说明作为正篆之典的《说文》也并非都是正宗小篆,其中也糅合了秦以后的写法,作为文字尚且如此,更何况书法艺术。并且文字的发展变化,除了其使用性的主要因素之外,人们也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字型。《康熙字典》虽然收字较多,但也难以囊括文字的全部,有些碑刻墓志中的冷字、僻字也为其所无。在行楷书创作中,书家并不完全拘泥于“正”字,而是以美为原则,以每个人的审美立场出发,根据具体需要去选取字型,如颜真卿的楷书、王铎的行书中就取用了许多古体字、异体字,求得了繁复之美、古奇之美。
我的这种主张是立足于艺术创作的立场上的,当然,古文字学家或许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论点,如何去做,由每一位书法创作者自己去选择。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ml>
<head>
<title>Untitled Document</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head>
<body>
<span id=post1 style=color:#000000;font-size:15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R>
<TD><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top_l.gif></TD>
<TD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top_c.gif></TD>
<TD><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top_r.gif></TD>
</TR>
<TR>
<TD vAlign=top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center_l.gif></TD>
<TD bgcolor=#fffff1 style=WORD-WRAP:break-word;><font color=red><font size=5><font face=黑体><br><br>
李刚田先生风采特写
<br><br>
</font></font></font><font size=3>
<br>
<br></font>
<TD vAlign=top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center_r.gif></TD>
</TR>
<TR>
<TD vAlign=top><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l1.gif ></TD>
<TD background=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c.gif><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l3.gif></TD>
<TD align=right><IMG src=http://www.shufa.org/bbs-non-cgi/images/foot_r.gif></TD>
</TR>
</TABLE>
</span>
</body>
</html>
致远斋主问:李老师,您好!
数年前在福建三明聆听过您的讲座,至今记忆犹新,在此请问您一个问题:
1.您认为书法爱好者在参加国展投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谢谢!
李:这个问题我以前曾对薛明辉的类似提问,做过详尽的回答,发表在《翰墨林》、《书法导报》以及我们书艺公社(详见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3223-1-1.html),在这里我再转述一下:
我觉得作者要投稿,应该知道展览是一场战役。战役是短期行为,短期要打胜仗,要依赖本人长期积累的结果,无数次的迎接展览,这个过程就是提高。要重视过程,而不要在意结果,做到埋头耕耘,不问收成。
八届国展收稿30000件,最后展出只有1000件,是一个庞大的展览,但还是有29000件作品落选了。结果是哭的多,笑的少,还是骂娘的多,称颂的少。大家一定要用平常心去投稿,如果说现在的一些评委不当评委了(包括我自己),那么落选的概率也很大。现在是年轻人投入更大,老年人的局限更大,进步也慢。
投稿一定要认真,好比歌星参加歌手大赛,面对评委按计分器,,哪怕评委水平还没有你高,你也一定要重视评委。如果你搞个人演唱会,你可以尽情发挥。你在古代参加科举,必须要写八股文,写现代诗一定没戏。投稿就是应试,必须要认真对待展览的规则。如果你把艺术个性发挥到极致的话,在艺术创作上很可贵,但很少人去拍手赞成你。这时候,尽管你很有创意,但结果还是落选。必须要让大多数人接受你的作品,既不能把工艺化夸张到极致,也不能太张扬个性化。要把握好审美的“度”,这个“度”产生在审美共性上。
要通过以往每次展览入选作品来寻找规律,展览虽然有变化,但主线变化不大,有规律可找。还要注意当代展厅机制下的效果,古人欣赏书法作品,沐手焚香,玩味着字里行间的翰墨之美和词句之美,在读书法;现在评委开评,回避本省,4个评委评三个省的3000件作品,一上午要看完。三个小时要看3000件,分到每件作品上又有多少时间呢?只有几秒钟!比如说这3000件留100件,那么过目的作品,没人让你留的就算落选了。但这4个评委没有细细地读你的作品,而是就看了一眼。看的什么,看的就是你作品的形式,你的笔墨效果!你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追求一种文人的雅,必须要注意形式。当然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作品,在第二轮评选中也会下的。但第一步吸引住评委的眼球的工作,你必须要做,不要认为是肤浅的。这里包括笔墨感觉、用纸、染色做旧、打朱丝栏等等。
还有就是落选后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埋怨评选机制。首先要认清展览的主流,每次展览,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基本上还是好作品上来,差作品下去的。“屈死鬼”肯定有,30000件只要1000件,那29000件里面好作品多的是。但入选作品的主流是好的。如果让普通作者当评委,当过几次也会明白,评委大部分还是公正的,是认认真真的去评选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刀切,评委的构成、评委的学识所限,有些评委不懂篆刻、篆书,分到了篆书组,盲目性就很大。评委凭自己感觉划票,这时作者就吃亏了。还有社会影响和非艺术影响,比如亲亲疏疏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收人家好处的关系,你去抱怨这些也没用。你有事实根据,可以去法院告他。这些事情在现代社会是难免的,但他毕竟是摆不上桌面的,是见不得阳光的,也永远成不了主流的。现在天天抓贪官,还是有人在跑官、在买官。我们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把非艺术因素降到最低,但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能因为没有入选就怨天尤人,就不再写字了,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