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2 05:36

来自书法江湖网的声音——

龚平:

你说邱振中想干什么?


邱振中想用他吓人的学术包装,让你觉得他牛逼哄哄,吓得你说不出话来。


有的人尽量用简单的话说清深奥,有的人喜欢一开口就高大上。邱就是。开口闭口就是“问题”、“问题”、“问题”,草木皆兵。


有的人觉得传统很亲切,很平易,一接触就轻轻松松走进去了。邱觉得传统很难,他写了大半辈子还是觉得艰难沉重,一下笔就哆嗦。天赋不同。


大多数文科学者都早已被当代学术科普了,放弃追问“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因为后现代帮助我们解放了思想,明白了事物没有本质。一个事物就是事物本身,事物与事物之间则是各种各样的关系而已。一切要具体考察。没有任何事物是别的事物的爹娘和二大爷。邱振中几十年了,还在追问“书法的本质是什么?”爱谁谁吧!这种追问,别扯啥“深刻”了,放在二十年前,骗骗一两个有哲学癖的年轻小姑娘还管用,放在今天,叫糊涂,叫没读过书,赶紧到北大去旁听一两堂本科生的课,免费!

龚平:

只要有一个人被现场的造神气氛吓唬地说了一句“邱振中厉害”,回头,各家媒体的通稿,就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邱振中厉害”!呵呵,我了个去。


人都是这样,一看到教授头衔,还是央美的,还夹杂着洋字码,还读不大懂、、、、、、我靠,高端啊,立马认怂,乖乖地磕头。要是再能挤到身边两手冒汗拉拉个小手啊,蹭在身边合上一个合影,我靠,回到家乡的小县城可以吹嘘吓唬周围书友半辈子了。善良如我者,心明眼亮,不忍独享,说出来以上几点。奉劝大家————远离传销,传销有毒!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2 05:36


来自书法江湖网的声音——

本来就是 :

学术的低俗化是专业领域的悲哀。书法学术可以著作等身,但终究是要用作品来说话的。一个人的作品本身就是他理论的全然体现。

本来就是 :

作品与理论应互为表里才会对大多数学书者起积极作用。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2 05:38

来自书法江湖网的声音——

韭花居士:

书法是神马?说白了就是工具——过去为的是仕途,如今为的是钱途。大谈书道玄妙之人,无非是让别人望而却步,让自己永远高高在上。

平西书法:

问的好,有那么玄妙么?想到了乡下生意兴隆的神婆,但人家还玄得有点道道,某些人玄得让人找不到道道。嗨!当他忽悠,谁爱被忽悠,就围过去,我走了!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2 05:39

来自书法江湖网的声音——
扯谈师傅:
要从师傅我的角度看,当然他的这些表述就相当之糟糕。至于他的字,我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不过不必认真,当娱乐看就行。
邱的书法理论大多是形式方面的内容,并不深刻,对人有一定启发意义。他习惯给陈述赋予文学情绪,因此显得象个哲人,风格独特。
这是我早年读过他的一点理论所留下的印象。现在看上面的内容,显然他这一风格一直沿续下来了。
老是这样引经据典,其实说明的是他不自信,要拉些东西来装点一下。
扯谈师傅:
看了下百度本雅明条目,原来是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哈哈,这么说来就不奇怪了。
哲学家们也分类,有一类象诗人一样,是最不严谨的家伙,反正他们说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你读不懂那是你的问题。嘎嘎。。
扯谈师傅:
其实这些西方学者也不过尔尔,只是陈述时不时地被赋予了文学情绪,因而似乎显得深沉。这方面倒是有些象佛典的一般陈述。当然佛学有不少很深刻的东西,它们主要包含在独特的概念体系之内,倒是和其陈述相得益彰。
历史是个什么面貌呢?。。不是翻译的问题,就是这个学者不高明。
历史是没有什么面貌的,因为是对过去的统称。
这是不是有点钻牛角尖了?
不钻的话,又实在看着难受。因此还是得钻。
扯淡师傅:
我这里的理解有问题,可以说不再自圆其说的话,就是错的。
历史,是一个对象,指权威性的载体。意即权威性以历史的身份或标识呈现,即以过去的一种存在呈现。这么陈述是成立的。
这个失误不影响前面的判断。这只是个摘出来的可以独立的语文问题。
“因为过去已经变成传统,所以具有权威性;因为权威性以历史的面貌出现,所以变成了传统。”
——看这个陈述:因为过去已经变成传统,所以具有权威性;
它在逻辑上是很不严谨的,因为忽略掉了“经典”这个环节。只有经典才具有权威性,才能代表传统。可这个陈述并没有从传统推导到经典,是致命的纰漏。
——再看这个陈述:因为权威性以历史的面貌出现,所以变成了传统。
这完全是感性描述,其中没有逻辑。
权威性从来不是以历史的面貌出现,而是以经典的面貌出现。从量上来说,凡过去的都是传统,不是什么变成了传统。。。我都不想再分析这个陈述了,反正其中挺乱的。哈哈。
看来要看原著的上下文,孤立地这么评论它,要冒风险。当然,孤立地引用它,更要冒风险。
仅仅是这么看,我前面的判断有效。也就是说,引用它,无效,或有负面之效。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2 05:40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4-2 05:41 编辑

来自当代书法网的声音——

果.儿:

目前的艺术活动中,几乎都是既得利益集团(如书协领导,美院院长、杂志主编)以“专家”、“学者”身份出现,像“神”一样在高处。走进展厅就像进入关公庙一样。你只能憋着气在许多莫名其妙的大作前磕头。使活动带有很大的欺骗性。他们的很多的言论与艺术发展规律逆行,用权力撬动社会力量,使艺术展示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几乎所有艺术展示的“起点”都是“官本位”。

果.儿:

其实很多话并不需要说,我最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高耸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人可以取代它厚德载物的地位.......邱老师的作品达到了什么的高度和深度,看看就知道,就像人们看到凡高、高更的名字就明白所指代的是什么。很多东西要么是,要么不是,说“可能”意义不大。因为有“可能”,就“可能”有传奇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都会下意识地,自觉不自觉地朝着更加传奇的方向加工。

果.儿:

艺术作品只能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不一样。别人说什么、专家说什么都不重要。
书法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从远古流过来,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是上苍赐予的无价财富,在它面前人人平等。
就说空气吧,正常人随时都在呼吸,没有人在意我吸进去了多少,他吸进去了多少。
不过也有人人会去仔细地去计算自己所使用氧气的体积和重量,一种呼吸困难濒临死亡的,一种是到宇宙里去的人。
书法也是这样,正常人把读书写字看做一种精神的修炼。在书坛想占**位置,大动干戈、大闹革命都是什么人呢?还要说吗?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2 05:42

来自当代书法网的声音——

陈连生:

一个载人史册的艺术家仅有继承是不够的,还要对传统进行创新改造,就是说你仅仅做游戏的优胜者还不行,还要做下一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支持果.儿!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2 05:44

追问邱振中:有关“起点与生成”作品展的若干问题【上中下】
http://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303&fromuid=44767
(出处: 书艺公社)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5 17:33


墨涛:

1,这应该不是邱振中教授的问题,81年邱教授进浙江美院前的书法起点就不清楚。
2,四年学成回乡迅速生成了江西省书协副主席。传统出不了新,生成80年代流行书法。
3,再经33年殚精竭虑生成了可以用毛笔画西方的抽象画,
4,起点与生成展,找到了哲学上的理论根据,传统已经断裂,无异于央美在造神和邱在拔高自己。
5,有位网友提得好,邱教授的哲学水平也很低,笼统地改造传统的提法,有点像当年打倒一切。
6,大家议论议论就可以了,估计不会有正方的回复。





漏了一条,来源:书法江湖网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5 17:34

补充跟帖发言——

高校联盟 :
“状态系列”细看小图,似一幅幅荷花;
水墨画更象马蒂斯山寨版;
时间空间系列似乎只看到一些水墨的浓淡变化;
书法作品系列应该纯粹就是书法作品吧。
那幅大作品,看起来似排兵布阵,充满了规则化的东西;
太多的程式化、概念化,自定义不是重新定义,这是不一样的。

——来自大学生书法网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15-4-5 21:57

补充跟帖发言——

冷砚:

冷砚以为
丑书、现代书法、“探索类文字”可归为同类。
如其作者年少,
难免着魔入迷,
抑或力图新意,
虽有误入歧途之嫌,
然精神可嘉也;
若人到中年,
仍以此为面目,
并极力鼓吹之,
且著书编撰“理论”,
已为欺世盗名之举;
人至老年,
仍然如此,
则近恶矣。
冷砚曰
对诸如此类者,
无视而转目其他为好。

果.儿

      你没有沉默, 你在仰头看天!在站立、平视“诸神”!

       在我看来“艺术”是很伤人的,在媒体上它是“春yao”,那些发布在头条的红火场面,使人们看的时候很激动,可效力不可持久。如果和权力拉了手它就是“毒药”。很多人会玩上瘾。

邱先生曾经在一篇旧文中说:当人们攀登第一级台阶时总想知道这条路会通向哪里?”

       我在每级台阶都标一个数字,最初的一级是零,向上最高一级是+10(代表光辉的顶点),向下最底的一级为-10(代表无边的深渊)。此时此刻,不知作者会认为自己站在哪一级台阶上?记得那年他穿的是白衬衫。

我认为,水是一定会朝低处流的,但人却不一定只会向”高处走“。不要以为人们撞到的就一定会是“希望的钟”,很多时候,撞到的也可能会是“冷酷的墙”。

       有人希望自己是改革“老气横秋的传统书法”的操盘手,自己有“可能”是当今书坛一盏明灯。但这盏灯所“照”的地方,却不是一个“可能”区域。他的作品中没有铭记,没有责任,甚至删除了自己年轻时的渴望和诺言,屏蔽了当今社会和当代艺坛漫天黑暗和一地的罪孽。他手中的笔不是在揭露当代中国社会的伤疤,而是在上面涂抹粉饰光彩。最荒唐的是,他明明知道真相。也知道大家都知道真相,但他还要、还要.......   

       他试图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展示,去竭力推行一种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即A思维方式。而很多人从小到大被灌输可能是B思维方式,在当下开放的时空里,人们受到各种影响后可能会用多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即c\d\ f。他为了人们能够接受他的思维方式,按照他的A思维方式去思考,他把26年的旧作那出来,这是他给自己的思考方式添加的一个前置条件:“最初的......”他的是在其它人之前的。为了证明其方式的正当性、合理性,他用“权威”的语录贯穿了整个展览。这可不是他自己说的,而是**教授、**学者、**院长一致认为。。“有伞就有聚”。在我们这个国家,尤其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传统之下。 很多人会自己放弃的尊严和立场去换取一个“可能的世界”,去寻找一条艺术的捷径 。

       在当下不健康的艺术生态里,我们也许只剩下两个办法来确保做最好自己:收藏艺术的理想,然后用脚投票,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二是不要让的作品和灵魂迷失在这个肮脏的生态里。

       批评他,不仅仅是因为今天,更是为了明天。

——来自当代书法网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来自网络上的声音:邱振中你能听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