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16 21:00

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19 10:43

邮件陆续发出,请诸友注意查收。再发题写示例

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19 10:44

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19 10:44

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19 10:45

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19 10:45

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19 10:46

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20 11:32

李老师为辽宁读者朋友题写拓片


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21 09:59

再发李老师国画,请欣赏



杜玉清 发表于 2014-9-23 09:55

摘自曾来德先生对李樯先生的评价
闻香杞芳堂——李樯《杞芳堂读碑记》序(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

   当《杞芳堂读碑记》这部书稿摆放在我案头之后,我不由得生出这一顾虑:一个搞书法的人,写这样一部书,是不是离本专业太远了些?尽管如此,我还是被这部书稿所吸引,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读它,有读历史小品般的感染力,又有着读理论考据文章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体验了极大的阅读快感。   说读这部书稿有读历史小品般的趣味,因为它涉及了从西汉至隋统一之间六七百年间的许多历史人物。其中除了有名的、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更多的是不太有名的人,作者对这些历史人物事迹的描述,不是如正史的传记文那样四平八稳,呆板乏味,而是结合史传、碑志及其他笔记资料,写得饶有趣味。尤其是因为正史是以男人为中心的,女人都隐身在男人的背后,但她们却可以做自己墓志的主人。本书一个一个地解读墓志文,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人物中,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女子身上,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例如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历史名人,她的专断、愚蠢导致了“八王之乱”,造成了西晋的衰败和灭亡,她的父亲贾充是魏晋大臣,也算个历史名人,但她的母亲郭槐不算历史名人,本书介绍的《贾充妻郭槐柩记》,是一件一百七十二字的隶书作品,志文很简单,仅仅记述了郭槐的身世、生卒、葬地等情况,本书作者根据《晋书》本传、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引《魏志》等文献资料,着重记述了她大泼酸醋的几个小故事,令人喷饭。比起贾南风的母亲郭槐来,贾南风的乳母徐义就更微不足道了。《徐义墓志》记述她本是个逃荒女人,受雇当了贾南风的乳母,令贾南风养成了对她的依恋,因此贾受聘为太子妃时,她也跟随入宫。这个精明的老女人,在贾后与杨太后争权的斗争中有功,得到贾的宠拔,六十二岁时晋为才人,七十岁升良人,七十二岁拜美人。徐义享寿七十八岁,死后丧事办得十分风光,其命运的变化真是匪夷所思。从这里我们又知道,才人、良人、美人等都是宫中女官的称号,并非七十岁的老女人还能成为皇帝的性伴侣。此文解决了非历史专业人士的一个千古的误会。   这本书还记叙了一些无名女人背后隐藏着的许多有名的男人。例如《王浚妻华芳墓志》中,华芳只是一个活了三十七岁的贵族女人,死在战乱之中,在历史上是籍籍无名的。但是她的曾祖父是华歆,是曹魏篡汉时起草那些禅位文书的“一枝笔”;她的公公王沉,又是司马氏依样画葫芦篡魏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制造政变杀死魏高贵乡公曹髦,为司马氏立了大功。华芳是她丈夫王俊续娶的第三位夫人,王浚续娶的第二位夫人卫氏,出身于河东书法世家,是卫觊的孙女、卫瓘的侄女,搞书法的人对此都是很感兴趣的。该墓志提到的这些人,显然都比墓主华芳的分量重得多。《报德像碑》记述了一个叫李祖娥的可怜女人,她的命运遭遇可以说是从九天之上摔到九泉之下,更有传奇性。她的丈夫是高欢的第二子高洋,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建立了北齐。因为她是汉人,大臣们认为不宜做鲜卑人的国母,主张废掉她。但她的丈夫高洋始终钟情于她,立她为皇后。作为一个女人来说,这时的她是幸福的。高洋死后,她的儿子高殷即位,她又成了皇太后。不料仅仅一年,儿子的皇位被高欢第六子高演所夺。她失去地位尚且不说,一年后高演死去,皇位又落到高欢第九子高湛手中。谁能想到她的九弟不知为何看中了已经徐娘半老的二嫂,以她的二儿子的生命相威胁,迫使她屈从。高湛对她日久生厌以后又把她打死丢到水中;她在水中奇迹般地苏醒,被送到庵中为尼。之后她居然熬到北齐灭亡、隋朝统一,终于以普通人的身份回到了故乡。她的一生是北齐一代全部历史的见证,如有人作长篇历史小说,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本书中这样的故事俯拾即是,几乎每篇墓志文都有故事,而且许多故事都是互相关联的。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虽然较多,作者却能把这些人物和事件叙述得有条不紊,活灵活现。虽以碑志为单位单篇成章,但毫无零乱杂陈之感。   我们在学习碑志书法的时候,总想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与这件碑志有关的信息,而碑志告诉我们的信息往往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些文献资料使这些碑志的信息丰满起来。本书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   说这部书稿有文学作品般的感染力,是因为此书以精致的文学语言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如《贾充妻郭槐柩记》,叙述郭槐的丈夫贾充有御赐的西域名香,他在衙署中忽然闻到僚属韩寿身上有这种特殊的香气,因此怀疑家人与韩寿有私情,他不动声色地回家察看,发现有外人跳过宅院墙的痕迹;最后终于查出韩寿夜间跳墙进院与他的小女儿韩午偷情的事实。事情到这一步,他竟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女儿配给了韩寿。这番叙述活脱地刻画了一个老谋深算却又不失灵活与开明的老官僚形象。又如《高百年夫妇墓志》,墓主人高百年是北齐孝昭帝高演的儿子,他的九叔高湛夺了他的皇位,还不肯放过他,把他召到宫中秘密杀害。文中叙述高百年受召进宫时的心理活动,以及被追杀时的哀告、恳求,深刻展现了一个在险恶的政治环境斗争中的早慧而又软弱的贵族少年的性格。作者写到这些地方,笔端饱蘸着同情。不仅对高百年这对小夫妻,对一切处于弱势的人物,如被胡太后冤杀的北魏宣武帝皇后高英、“正光十宫女”、普泰元年被屠戮的杨氏九人,以及东魏被冤杀的功臣李宪祖孙三代等等,都是很同情的,所以能牵动读者之心。    作为一种文学门类的杂文的笔法,在本书中也有表现。如曹魏时的《上尊号碑》和《受禅表》是本书中两个相连的篇目,作者以客观的、历史的态度论述曹魏代汉,是历史上以政变方式改朝换代当中最温和的一次和社会代价最小的一次,这是历史评价。对于他们的一些做法——如汉献帝的三让、曹丕的两辞,对他们的“作秀”,则以调侃的笔法出之。而所有这些文字材料都出于一个华歆之手,同时也对这个无耻文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令人不禁想起《世说新语》中,管宁年轻时便看透了华歆,而与他“割席分坐”,可谓有先见之明。又如《张迁碑》和《张猛龙碑》无疑都是古代书法的珍品。本书作者没有重复以往著录中对二者的高度评价,却从另一角度指明二碑都是为活着的地方官歌功颂德的。《张迁碑》还是歌颂的去任官,《张猛龙碑》则干脆就是歌颂的现任官。本书作者从刻碑周期上指出了它的尴尬之处,分析得丝丝入扣,不由人不信服。其他如刘宝的履历造假,郑述祖着意掩盖先代不光彩的谥号等,作者都一一作了揭穿和调侃。    作者不但对他认为负面的人和事进行了揶揄,对所欣赏的人和事,凡觉得有趣的,也以玩笑的笔墨来写,如温峤哄着他的姑母,娶了他的小表妹的故事。由于此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读者受其感染,不能不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欣赏其所欣赏,鄙薄其所鄙薄。    说这部书稿有理论考据著作的说理性,是因为它征引宏富,说理透辟,对书法、石刻历史上许多存疑的问题,发表了中肯的意见。在此仅举一例:《“惠安西表”不是〈西狭颂〉的题目》,解决了多年来对《西狭颂》题目认定的悬疑。本书作者学养丰富,《莱子侯刻石》是一幢仅三十五字的王莽时期的刻石,为了论证刻石的用途,征引了《说文》《周礼》《大戴礼》《礼记》《易·系辞》等五种典籍近十条引文,置列“封”字的古义义项。又为了论证刻石出土地点,征引了《金石续编》《邹县续志》等书,并在古籍圈定的范围内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过滤,确定了大致的方位。作者前项征引否定了古人望文生义的轻率结论,后项征引否定了今人的一个错误说法,两项都是点到为止,没有提名道姓,亦可见作者之厚道。    读完了全部书稿,掩卷深思,觉得以上所述仅是本书的三个主要特点,还未能概括这本书总的精神,总的属性。这部书总的来说,还应说是关于书法的专著。这倒不仅指每篇文章都概括指出各碑之书法艺术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本书,反映了李樯君学习书法的道路和方法。    我们学习书法,仅仅机械地临摹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揣摩作品的创作背景,揣摩古人的思想意识、政治状况和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加深对所临作品的理解。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正是许多学习书法的人所缺失的。    陆游在给他儿子传授写诗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说,学诗的“工夫在诗外”。他告诫儿子,一个诗人不能就诗论诗,还要具备相关的文化、社会知识修养。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是由作家的阅历、见识、悟性、才智、学养、情操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各种艺术门类都不是孤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作诗,写字也要有“字外工夫”,绘画也要有“画外工夫”,哪怕弹钢琴、跳芭蕾,也要有钢琴外、芭蕾外的工夫。李樯君的“字外功夫”是用足了的。古代刻石珍品数不胜数,其书法艺术各尽其妙,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穷毕生精力也临写不了几种,而且换来换去、朝三暮四、浅尝辄止也并非好的学习方法;不可能遍临,但尽可能地多读、多揣摩却是做得到的。像李樯君这样,用二三十年时间,孜孜矻矻地遍读古代石刻,而且读得这么用心,这样与历史、社会文化相结合,对书法艺术的进步自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难怪他的字写得那么古雅,那么异于时流!说明他的这一学习方法是有效果的。   民国以前,书法家大多都是些饱学之士。如今,不少人学问成了,字却没有学好,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遗憾;也有不少人,字写得挺好,但学问没有做好,这无疑也会制约书法家的发展。字好、学问好的书法家在全国并不多见,李樯君应算是一个,难能可贵呀!   我喜欢这部书,因此乐于为它写序。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李樯老师《济宁汉碑考释》、《杞芳堂读碑记》签名售书(15楼新增题写示例,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