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5-6-30 19:31

啟功/我和中國書店

我和中國書店·啟功

    我曾經說:舊書鋪,現在叫中國書店,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所。書店裏的老師傅都是有功之臣。這是因為,作學問的人、搞傳統文化的人,離不開古舊書,離開了就沒法作學問。再者說,書店不僅是搞學術需要,它同時也關係著你的生活。你養活一家老小,得靠著它。因為咱們教書的,先得唸書。要唸書,就得買書。所以我說,書店是安身立命之所,就是這個意思。
    我買書的年頭兒當然很長了。我年輕時常去的書店有兩處,一處是隆福寺的修綆堂,店主是孫助廉;另一處是西琉璃廠口裏的翠文齋,店主是駱竹君。孫助廉是河北束鹿一帶人,身量兒不高,比較胖。他那書店有兩間門臉兒,門口那塊匾是沈伊默題的,當年還是牟潤蓀帶我去認識他的。駱竹君身材高,也是個胖子,那是由我一個親戚帶我去的,他那店沒門臉兒,就是在自己家裏擺上幾個架子賣書。要說書店裏的這些師傅是不容易的。那會兒進書店先當學徒,每天要幹這樣幾件事:頭一樣是早晨起來拿撣子撣書上的土,撣乾淨了放回去,這樣撣土的同時也就慢慢記了書名、冊數;然後學著修書,書老得翻動,書口容易壞,要用糨子、薄紙粘貼,這叫溜口。線裝書,那線最容易散,所以還要學釘線,這都是最簡單的;要說費力的,像補字。書的年頭兒一長,保不齊哪兒就撕了、扯了,有那善書法的師傅能找來同樣的書把缺字補上。還有手藝更好的,會補說部書裏的那些繡像。這人我見過,姓王,名字忘記了,通縣人。補出的繡像非常漂亮。書店裏的人因為賣書,天天和書打交道,日子一長,許多人成了版本專家。你別看咱們是教書的,遇到版本問題,不得不多向人家請教。人家賣一輩子書,經眼無數,版本知識不得了。在他們面前,咱們還不能端架子,要虛下心,多問多受益。比如,有的師傅待顧客非常熱情,你在那兒挑了半天書,末了想買一部,剛要付錢,他過來了,說,您買的這部書不全,應是八卷本,那邊有個十二卷本是全的,您再看看。
    書店的人,也常給各個學校的學者送書。這些學者都是精通版本的行家,他們在挑書選書的時候,要對書的版本優劣作些評論,對書的內容進行考察,這樣送書的夥計便能得到不少知識。知道哪個版本好,哪個版本是大路貨,哪個全哪個不全,哪個是先印哪個是後印的,哪個遭過禁毀。舊書店的人跟一般生意人還不一樣。比方說,一般做生意,誰出的錢多就賣給誰。不過古舊書除去商品價值,還有文化價值,所以不少書店老闆講究貨賣識家,賣給靠教書吃飯的知識分子,寧肯少賺點錢,為的是讓書能發揮作用,在專家學者手裏派上用場,而不是放在闊人的家裏當擺設。這一點很難得。所以,表面看,他們雖然以買賣古舊書為生,但客觀上在傳播傳統文化,開展學術研究方面有很多貢獻。從這點上,我說他們都是功臣。 (陸昕整理)
   《北京日報》2002年11月11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啟功/我和中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