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09

【新刊速递】《中华书画家》(2013.04 总42期)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5-11 18:12 编辑

【新刊速递】《中华书画家》(2013.04 总42期)——————————国务院参事室主管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中华书画家杂志出版





关于《中华书画家》:
《中华书画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室主管、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大型艺术类专业期刊。2009年7月创刊,国内外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850/J,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562),杂志为月刊,彩色精印,8开,144页。

《中华书画家》杂志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根据传承和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精神,以“弘扬经典,推崇大家”为宗旨,引领当代,培养新人。秉承敬老崇文的传统,依托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各省市自治区文史馆以及馆外专家,重点推介中国古今书画名家的传世精品和道德文章,注重学术性、可读性、观赏性与收藏性。杂志典雅厚重,装帧考究,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读者的欢迎。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19

《中华书画家》杂志征订启事



《中华书画家》杂志是由国务院参事室主管、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国家艺术类大型专业期刊。《中华书画家》杂志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以“弘扬经典推崇大家”为己任,在大力弘扬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提倡通过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书画艺术创新、继承中国书画的优秀传统,在当今现代化的语境中树立中国书画的淡定清雅之风。


《中华书画家》杂志创刊伊始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的高度关怀,文史研究界、书画界同仁也对杂志密切关注。温家宝总理在给杂志创刊的贺信中赞赏“弘扬经典推崇大家”的办刊宗旨,并对杂志提出“广泛团结海内外书画艺术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光添彩”的勉励。本刊供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及各省市区领导同志的阅读收藏。现衷心欢迎海内外书画艺术家、书画爱好者、书画协会、文史艺术研究者、美术院校及出版界同仁积极订阅 《中华书画家》杂志,对本刊提出宝贵的建议同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中华书画家》杂志是以独特视角推出大家,推出经典。关注当代书画家的艺术生活,解析书画精品力作的专业期刊。杂志以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地方文史研究馆中的一大批德、才、望兼备的书画家和历史文献研究学者为依托,让人们在赏析古往今来书画大家的传世名作之时,感受在不同时期,继承书画传统的思潮和观点,以及传统书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实事求是、心平气和的学术精神和文艺批评,去理解艺术家及作品的丰富内涵,再现传统经典的神髓,守护民族传统文化身份的真谛。

由韩美林、杨延文、宋雨桂、薛永年、杨力舟、龙瑞、潘公凯、程大利等32位中央文史馆馆员和郑欣淼、张海、刘大为等艺术家、文物鉴赏家担任编委的《中华书画家》杂志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杂志中展示了文史馆收藏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同书画艺术家、著名文人学者以及文史馆员之间的书信手札;由孙天牧、饶宗颐、欧阳中石、沈鹏、傅熹年、王蒙、靳尚谊等27位书画名家担当艺术顾问的《中华书画家》杂志具有相当的艺术参考价值,杂志中展示了文史馆及馆外珍藏的书画大家的经典代表作。本刊精印大8开并为全国唯一获有国家出版署批准的专业性刊物。此杂志必将成为书画艺术家、文史研究者和书画爱好者的首选刊物,也是国内文史研究机构、艺术研究机构、美术院校、书画研究机构、书画协会、以及书画院参阅、研究及收藏的书籍。

大8开本 全彩色精印 全年12期960元 每册80元

征订方式:
本网为《中华书画家》杂志特约征订点,负责《中华书画家》2013年度征订工作,为优惠本网的网友,凡在本网征订《中华书画家》杂志的网友均免费赠送快递费用,并特别赠送本网出版的各种书画专辑,年底还将参与抽奖活动,获奖网友有机会获得名家书画小品等奖品,欢迎大家积极订阅!

征订联系:
贺先生
13931605209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22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24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27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邓石如生平与书印艺术述略



邓石如生于1743年(乾隆八年),原名琰。为了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的品性追求,遂取字石如,自号顽伯。54岁时,因避嘉庆帝颙琰讳,废名以字行。后来“尝一笈一笠,肩襥被,日孤行百里,云游四方,遂自号笈游道人”,又号龙山樵长、凤水渔长,并常在书法篆刻作品上自署古浣、古浣子、完白、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铁砚山房、叔华等。
据《邓氏宗谱源流序》记载,邓石如祖辈为汉代高密侯邓禹支裔,元末明初迁至江西省鄱阳县,至石如“已十三世矣”。邓家家世贫寒,却甚有书香墨气,邓石如祖父名士沅,独钟明史,亦酷爱书画,以“秀才”终其身。父亲邓一枝,工书画,更善刻石,兼娴史籀之学,“性不谐俗”。邓石如的母亲是怀宁秀才陈玉若的幼女,诗文清绝无尘,生二子三女,邓石如为长子。
邓石如从幼年起便处于“家贫甚,酸甜苦辣,无不备尝”的窘境。9岁时念了一年私塾,就因为家庭负担重不得不辍学。为了养家糊口,邓石如“采樵贩饼饵,日以其赢以自给”,生活的艰难未能扼杀反而滋养了他的才情。17 岁时,以篆书为乡里一位“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技惊四座,博得时人好评,从此踏上书刻艺术之路,以卖字、刻章自给。
乾隆二十七年(1762),邓石如在家乡设馆,任童子师,后不耐学生“憨跳”而舍去,随父去寿州(今寿县)教蒙馆。23岁时,邓石如又随父到宁国、九江等地,开始鬻书远游生涯。邓石如一生足迹遍及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绝大多数是负才负艺之人,贤士大夫不以其“韦布”为贱而弃,邓石如亦不敢妄有所期冀,广泛的交游对他书印技艺大有裨益。
邓石如31岁时结识了秦潮(端崖),当时,秦潮在邓石如故乡担任地方学官,与邓石如交往频繁,后来秦潮当上翰林,仍然经常与邓石如题诗论字。同年,邓石如到寿州循理书院教书,又结识了一位重要的良师益友—梁巘。梁巘,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是乾隆时期的举人,只做过一任为期不长的巴东知县,在当时的书坛以善摹李北海而驰名,与当时的南方钱塘人梁同书(山舟)合称“二梁”。时梁巘担任循理书院的院长,而邓石如经常为书院诸生刻印和以小篆写扇面,遂得到梁巘的赏识。
38岁,邓石如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梁巘的推荐下,他得以来到金陵梅镠家深造。以梅镠为长的梅氏三兄弟,祖籍安徽宣城,是著名数学家梅榖成的儿子,家藏甚富。包世臣《完白山人传》载:“梅氏自北宋以来为江左甲族,闻人十数,藏至富。文穆(梅镠之父)又受圣祖殊遇,得秘府异珍尤多,盖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备在焉,山人既至,举人以巴东(梁巘)故,为山人尽出所藏,复为具衣食楮墨之费。客于梅氏八年。”
邓石如藉此珍贵机会,潜心向学,“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遍览梅家“秘府异珍”、“金石善本”,视野大大开拓,也为以后成长为篆隶大家打下坚实基础。邓石如和梅氏兄弟结下深厚友谊,同时交游更加广泛,在南京、扬州、镇江结识了大批名士,有以诗文著称于世的叶天赐,南郡画家毕兰泉,“扬州八家”中的罗聘,当涂画家黄钺,“风流才子”袁枚,盐城国子监肄业生徐嘉榖,溪南经学家程瑶田等。程瑶田年长邓石如18岁,二人却跨越年龄,成为莫逆之交。
在程瑶田的引荐下,邓石如结交了著名经学家、书法家金榜。金榜对邓石如的书法推崇备至,家中楹联原本都由自己书写,见到邓石如后即请他全部重新书写更换下来。其时,另一位名书家、进士张惠言正受馆于金家,邓石如也因此认识了张惠言。张惠言曾作长文《篆势赋并序》称赞邓石如的篆书,还曾经跟随邓石如学习篆书一年。因为张惠言是桐城派大家王灼、钱鲁斯的学生,邓也因此结识了不少文坛高手,如吴育、恽敬、李兆洛等,与王文治、姚鼐等人的关系也很密切。
1784年,邓石如又重新回到了金陵并住在梅家。1786年,经金榜举荐,邓石如结识了当时的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埴。曹文埴请邓石如作《四体千文横卷》,邓石如下笔如有神助,一日而就,曹文埴深为叹绝,当即奉上白金五百为酬。
纵览邓石如结交的众多朋友,无不在学术界、政界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和声誉,相形之下,邓石如出身贫贱,收入拮据,衣着寒酸,却被这些人争相奉为上宾。对于一般人来说受到显贵青睐应该感到受宠若惊,邓石如却始终保持“从不因人热,甘于自守卑”的本色,每“与人论道艺,所持侃凿,丝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宾客公卿间,岸然无所诎也”,不慕权贵,不事谄媚,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品格,愈发得到这些名士高人的尊重和敬仰。
曹文埴对邓石如十分推崇,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乾隆帝80寿辰,曹文埴入都祝寿,要邓石如同去,石如不肯和曹的舆从大队同行,而戴草帽,穿芒鞋,骑毛驴,后曹文埴三日而行。邓石如与曹文埴相值于山东开山,巡抚以下命吏去郊外迎接曹文埴,邓石如骑驴过辕门,守门人呵斥之,而曹文埴远远望见石如,“趋延入”请上座,对众人称赞:“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国朝第一。”书法家刘墉、鉴赏家陆锡熊见到邓石如的作品,大为惊异,评论说:“千数百年无此作矣。”临行时,山东官吏为邓石如备车马随从,石如推辞不受,策驴而去。
随着邓石如书刻水平的提高及交游日广,其名声渐渐传开,前来求书、求篆者接踵而至,甚至“把臂争与君相知”,但盛名也为他招来了攻击。1791年,邓石如北游燕赵,到达北京,内阁学士、当时北方书坛的风云人物翁方纲因为邓石如不登门拜访,于是极力诋毁其法书不合六书之旨,一干追随者随声附和。邓石如在排挤之下,“顿踬出都”。
离开京城的邓石如经曹文埴介绍,来到武昌湖广总督毕沅幕中做幕宾。在武昌期间,邓石如一边教毕沅之子学习《说文字原》,一边延续着“书倦必游,游倦必书”的浪游生活。三年之中,邓石如又陆续结识了一批名士,时常饮酒赋诗,以文会友。
正如师荔扉所言“完白乃皖之狷洁之士”,邓石如在毕沅幕府中的三年,渐觉“旨趣不合”,在给徐嘉榖的信中表达了“坐食无事,日见群蚁趋膻,阿谀而佞”、“日与此辈为伍,郁郁殊甚”的情绪。最终,邓石如决定离开毕府,毕沅极力挽留也无济于事。临行前,毕沅邀请署中幕友为邓石如饯行,并制作铁砚相赠,砚背铸有“笈游道人”四字,这也是后来邓石如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铁砚山房”的缘由。在宴席上,毕沅当众称道邓石如“吾幕中一服清凉散,今行矣,甚为减色!”,弄得“四座惭沮”。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巨变期,当时文化界、思想界经历着剧烈的激荡,书法艺术也因此呈现出奇姿异态、争妍斗艳的景象,其最大的标志便是“碑学”的兴起。
在中国书法史上,魏晋时代确立的以“二王”为代表的简穆清逸、雄劲秀美的书风始终为正统与主流,元明之际,赵孟頫、董其昌进一步发展了“二王”书风,被认为是“二王”嫡派,多受推崇。但赵、董的书风姿媚,柔弱有余,刚劲不足,时日既久,在众人争相摹仿中,被演绎得更加精巧妩媚、局狭寒俭。到了清初,康熙帝崇尚董其昌,董书的身价一下子又高了许多,学董之风依然盛行,到乾隆帝,则又尊崇赵孟頫,导致学书人趋之若鹜。赵、董在康乾二帝的诠释倡导下,渐渐走向平庸和刻板,这样一来,原本极具艺术魅力的“二王”书派,在传承过程中“相沿久而流于衰”(叶燮《原诗》)。这种颓势为当时的一批经学家、书法家所察觉,认识到如果沿着宋元明人的老路走下去,书法艺术要想有所突破是不可能的。经学家阮元就率先抨击时弊,指出“宋元明书家堕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序》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哉?”(阮元《南北书派论》)以刘墉、翁方纲为代表的一些在朝书法家也开始以行动反抗“馆阁体”,他们倡导对唐法的回归,反对光洁、方整的馆阁流弊。他们科举出身,受过馆阁体的“洗礼”,因此可称是从馆阁体内部杀将出来的,但是,在朝书法家毕竟受其地位身份所限,难有大的突破。
……
……
……(完整文章请阅读《中华书画家》杂志2013年第四期)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28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29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33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邓石如《朱文公四斋铭篆书屏》真伪之辨

一、引言
上海博物馆藏有清代书家邓石如书法作品多件,其中《朱文公四斋铭篆书屏》为邓氏晚年的重要之作。
《朱文公四斋铭篆书屏》,亦称《徽国朱文公四斋铭屏》,为邓石如58岁所作,书写内容从《晦庵先生朱文公集》①中来。朱文公,即是闽山鼻祖、南宋政治家和教育家朱熹,晦庵为其字,徽州婺源人,是“朱子学”的创立者。此通篆书屏真气弥满、笔意俱到,令人一望之下,便知是标准典型的“邓家样”。书于此屏五幅之首的吴昌硕题书亦备具神采,与邓书交相辉映。是作先后著录于《金石家书画录》②、《邓石如法书集》③、《邓石如书法集》④以及《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卷一》⑤和《中国书法全集·邓石如卷》⑥等主要集子中。对于此作的真实性,一般认为是毋容置疑的。
二、关于另本《篆书朱文公四斋铭屏》
引起笔者对此名件重新生发兴趣,是在读见了著名学者容庚先生于60年代写给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的一封亲笔信之后。信中曾这样写道:“邓石如《篆书朱熹四斋铭》原是大横幅改成五幅,一由吴让之补书一幅,一由吴昌硕补书一幅,可成六屏。昌硕本初见于《金石家书画集》,继影印于《完白四体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让之本影印于《颂斋书画录》,现藏于我。二者不能俱是真,是亦鉴定书画之绝好材料。”
《颂斋书画录》是容庚先生于1936年编集、由当时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出版印行的一册书画谱录,为线装照相版影印本。翻检之下,此中果然刊印了那一件无论从书体内容,以至落款形式都完全一样的邓氏篆书朱文公四斋铭屏幅。正如容先生所言,只是除邓书五幅之外,另一幅为吴让之所作。但见吴氏书道:“仲陶二世兄于海陵(即扬州一域)市上购得完白山人书《徽国朱文公四斋铭》,暇日易横幅为直幅,倩余更书一幅以补其后。按,完翁书法苍秀挺劲,近罕其匹,余书去完翁甚远,知不免续貂之诮。仲陶嗜古情殷,又不能不遂其请。时咸丰三年,岁在壬子春二月花朝日。让之吴熙载补书。”
吴让之为清代后期书画篆刻名家,其行书师从书学理论家、时有“以六朝门户开启后来”⑦之称的包世臣先生。篆隶书及刻印则亦步亦趋于包氏之师邓石如。因而,与吴让之素有世交之好的仲陶先生(按,仲陶,即扬州收藏名家岑镕。其父岑建功以刻旧唐书闻名于时)延请吴氏来补书此堂屏幅,是再合适不过的。
……
……
……
(完整文章请阅读《中华书画家》杂志2013年第四期)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34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35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新刊速递】《中华书画家》(2013.04 总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