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8:59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预想、变相与化机
相传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言:“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此大约为古人作书落笔前的所有准备。凝神静思的预想,很类似写诗文之前的构思,所不同者,诗文主要构思意境和切入意境的词汇和手段,书法之构思,则须预想为视觉之图像,使这图像在脑海中活跃起来,即不仅仅出现字的大小和姿态,还要“筋脉相连”,气势贯通。这便是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这一观点,后来成为中国书画的重要创作观。宋代文人画兴起,重写意,重书法用笔,故“意在笔先”亦为文人画之要诀。类似的观点还有“胸有成竹”,历代也多有论及。至清,郑板桥的画竹高论颇具典型。他说:“胸有成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哉乎?”最后一句,似在告诉人们,岂画如此,书法更是如此。板桥道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创作理念,他将眼中之竹至胸中之竹再至手中之竹的获得过程,解释为由“变相”而获“化机”。即认为书画作品的最后完成,既在预想之中,又非预想可及。既须重视“意在笔先”的作用,又须高度重视创作中变相、化机作用,这便是“意在笔外”的法外之趣了。这种趣味,他描述为“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自足也”。如此我们可把书画创作活动的过程归纳如下:一、以预想做到意在笔先。二、以变相完成意在笔中。三、以化机获得意在笔外之天趣。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预想、变相、化机,在书画创作中的多重价值。作为画,古人早有作画稿的历史,不仅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类的写生稿,也有如粉本、画谱类的稿本。然这些稿本并不影响文人画家强调重视创作时的筋脉相连和气势贯通,更于创作时重视变相与化机。清人孔衍栻在其《石邨画诀》中云:
每见画家先用炭画,取可改救,然已先自拘滞,如何笔力有雄壮之气?余无论大小幅,以情造景,顷刻可成。
……
……
……
(完整文章请阅读《中华书画家》杂志2013年第四期)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9:00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9:01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9:02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9:02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9:03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9:04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9:04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9:05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5-11 19:06
【新刊速递】
《中华书画家》
(2013.04 总42期)
>>>>>>专刊部分内容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