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璐文章《书画拍卖中的花活》
本帖最后由 汶炀书舍 于 2013-3-27 16:22 编辑书画拍卖中的花活 自1992年国内书画拍卖恢复之后,因其公开、透明以及广播电视的媒体传播,对书画市场的推动起着特殊的作用,拍卖在众多的市场交易方式中最为亮丽。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拍卖行只有8家,如今,已经注册在案的拍卖公司已达2000余家,拍卖行作为一种新兴行业,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进展。
原则上,我们把画廊、博览会等经营方式称做一级市场,拍卖称做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成熟是二级市场运作的基础。由于一级市场并未形成正常的发展格局,作为一级市场依托的拍卖市场,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相对一级市场的疲软,目前火爆的二级市场拍卖活动就有畸形发展的嫌疑。事实也的确如此。
除了少数几家大拍卖行以外,多数拍卖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僧多粥少、拍品杂芜、真假困扰的现象。拍卖行越来越多,拍卖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而真正有价值的精品,绝品更是少之又少,于是唯利是图的经营者便弄虚作假,违规操盘。有许多花括不得不引起注意。
花活一:找“托儿”拍卖业里的“托儿”就是拍卖行内部安排的“杀手”,混在真的竞拍人中问,哄抬举牌,营造热闹气氛显得人气很旺,造成不明真相的买家盲目跟进。拍卖方的佣金“水涨船高”不说,往往许多价虚伪品就在其中,竞买者情绪高涨地竞拍回一件作品,没想到却是一个美丽的旋涡。
花活二:炒自己一些名气不大的画家利用大拍卖行抬高自己,找朋友在现场抬价,有的甚至自己咬咬牙买回来,虽然出点钱,但这是最好的广告形式之一,给书画市场和买主心里划定一个高价位,以后卖画就照此开价,即使大打折扣出售,价位仍然十分可观。
花活三:压底价拍卖行利用一般委拍人对此行不熟悉,尤其是委托人往往不参与拍卖活动之便,在底价上做手脚,也就是说现场实拍底价与委托人的底价并不一致。获知的一个典型例子发生在上海。一位上海收藏家将多年密藏的近代大画家真迹交上海某拍卖行,拍卖行估底价13万元,拍卖结束后,这件作品拍出,拍卖行告之委托人拍卖行以底价13万元拍出真迹。但后来媒体的报道,此件作品是以底价80万元被拍走。委托人方知拍卖行做了手脚,再找拍卖行,却找不出象样的答复,最后只有诉讼到法院。
花活四:无底价拍卖行是企业机制,是企业就得以赢利为目的。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要保证利润,哪里还顾得上艺术品的精伪真糙,在纯利益驱使下明知是赝品也照拍不误,冠之于一个说法叫“无底价拍卖,不保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书画市场处于萌芽状态,造假之风已然刮起,特别是最近几年,造假之风越来越猛,拍卖业的兴起,更给造假者提供“用武之地”,加之有些鉴定家一改过去清廉的社会形象,只要有人肯“放血”,就睁只眼闭只眼,为假画公然登上拍卖行大开绿灯。最好笑的是,1997年南京的一次所谓精品书画无底价拍卖活动中,40余幅作品全系仿作,傅小石、喻继高、贺成等十几位画家现场指出了仿冒画家本人的伪作,可是操办的人却强调夺理的说:“无底价拍卖,真伪不负责”。书画拍卖有5个环节,拍卖行、鉴定家、卖家、买家和画家,每个环节都可能是赝品的制造者或兜售者。无底价拍卖深无底。
花活五:成交率据了解,在某些拍卖会中,竞有1/3以上的伪作被推向艺术市场,且有一定的成交率。但我这里说的成交率属另一种情形。像包装歌星一样包装名家的平庸之作,在拍卖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现象。名家的作品并非件件精品,精品的价格与平庸应酬之作的价格不能同日而语,价差十分明显,但大师级的精品哪有这么多,于是就在名家应酬之作上动脑筋,以公关、宣传去造势,由拍卖公司出面请一些理论家写点文章,开拍时大肆鼓动,让庸作与名作混在一起,达到成交率100%。还有的拍卖行,成交率不足40%,能说出90%以上的成交率,成交率一过50%,就能喊出95%以上的可喜局面,成交率达70%的则是“火爆”、“狂涨”成功率近达100%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