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公 发表于 2012-10-19 22:38

“海上寓公” 周退密(1914---)先生信札之一

本帖最后由 度公 于 2012-10-19 23:18 编辑

周退密,原名昌枢,1914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早年曾任上海法商学院、大同大学教授,后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参与《法汉辞典》的编写工作。1988年起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著有《周退密诗文集》(黄山书社出版,近100万字)、《墨池新咏》、《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与宋路霞合著)、《退密楼诗词》、《安亭草阁词》等。

  
著名的收藏家、学者、书法家、诗人、文史专家,上海文史馆员、上海诗词协会顾问。号石窗,室名红豆宦,四明名宿,工诗词、擅翰墨,精碑帖,富收藏,大凡传统文人的雅嗜,他皆有造诣,郑逸梅先生曾称之为“海上寓公”。

度公 发表于 2012-10-19 22:47

本帖最后由 度公 于 2012-10-19 23:15 编辑

回复 1# 度公

纵28.3厘米,横18.5厘米


度公 发表于 2012-10-19 22:51

回复 2# 度公

度公 发表于 2012-10-19 22:52

回复 3# 度公

度公 发表于 2012-10-19 22:53

回复 4# 度公

楚鲁墨人 发表于 2012-10-19 23:00

{:1_277:}

度公 发表于 2012-10-19 23:07

本帖最后由 度公 于 2012-10-19 23:11 编辑

回复 5# 度公

此札写给百又四岁诗翁吴祖刚(1908---)先生。内容颇耐寻思。以下一文将信中所提田遨(1918---)先生、顾国华先生均所涉及,可见周老交游。
诗词笺   作者:秦绿枝2011-02-22 17:57:24 来源: 新民晚报(上海)  今年春节前,又收到了吴祖刚先生的贺词“西江月”。我这里加了个“又”字,是根据编辑《文坛杂忆》的平湖顾国华兄推算,吴老今年应是一百零三岁。又说他身体各方面都还好,就是视力差,写字要“凭着感觉走”,写毛笔字还能控制得住笔划。吴老现在寄给我的这幅小笺,是用钢笔写的,虽然有点“老态龙钟”(恕我不敬),但大体上还是很完整的,估计用钢笔又比用毛笔容易驾驭些。读了这首词,证明吴老不但思维清晰,而且关心时世国运。请看前面四句:“啸去林风飒飒,传来月杵丁丁。海疆万里碧波平,百代中华威震。”“月杵”二字,既寄意元宵节也歌颂我们的探月卫星。冬去春来,大地复甦,吴老又可以见证一切,事物的发展想见他的内心有多高兴。后面四句因为说到我个人,不录。反正这幅词笺我要好好保存,也许可以传家。另一函是叶元章教授寄来的两首七绝。叶教授素昧平生,但他现在致力于旧体诗词的创作是从别人那里得知的。两首七绝题为“雪窗偶成”。现录第一首:“晚向文风盛处行,柔毫一搦入笺轻。精华欲掩终难掩,扫尽浮云月更明。”此中自有深意,又妄加猜测了。诗之外,还附短简一纸。叶教授“年已望九”,之所以忽然想起来要和我通信,是他“当年亦酷爱京剧,并曾加入票房,得倪秋萍(已故名琴师,王少卿的学生)指导,直至解放。读兄谈剧,倍感亲切……”如此说来,叶教授当年是不是学的梅派青衣,还是学拉的梅派胡琴?哪一天如能见面畅谈,肯定能回忆起你我都认识的老朋友。老年人如今最大的乐趣,也就是有个把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东拉西扯一番。这就要说到田遨先生。田先生今年九十四岁,也从来没有见过面,但知道他是我们新闻界的老前辈,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执编《解放日报》国际版,后来调到上海美影厂去当编剧。复刊后的《新民晚报》曾办过一份《漫画世界》,田先生几乎每期都有小品文发表。当然最令人心折的是他在《解放日报》写的连载小说《杨度外传》。杨度这人很难写。早年他曾在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闹剧中扮演过一个角色。后来依附“海上闻人”杜月笙,实际上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只有周恩来知道)。他的一生如何评述,就怕强作解人,随意引申。田先生写来相当客观,从容,言皆有据,举重若轻,确实是大手笔,这我还是能够体会的。去年岁末,顾国华兄从平湖来上海。这一天他先看望了田先生之后又来我处,竟捎来了田先生新出版的作品集两种共三本,田先生还题了上下款,真令我喜出望外。顾兄走后,我来不及地先看那本《田遨书法集》。我只是说“看”,是不是有点“外行”?究竟怎么说才合适,一时又想不出。反正我觉得田先生不是一般的书法家。他的字,如套用“文人画”的说法,就是“文人书”,扑面有书卷气。于是想起今昔有些书画家,虽然赫赫有名,作品市价不菲,就是文化底蕴欠缺了些。陈从周先生在此时曾写信给我谈写字作画要“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不是画钞票也。”另一种是《红雨轩十二种》,上下两册,是田先生将自己各种体例的作品选编后的合辑。“红雨轩”想是田先生居室的雅号。春节期间我把下册读了好多页。下册有一半的篇幅是诗词。你又在说诗了,好像很懂此道似的。懂不是很懂,但田先生的诗平易自然,让我看得懂,有兴味,也有共鸣。如这首题为“偶感”的七绝:“碰头碰脚事能堪,冷语侵来大度涵。我与时人无齿奇龁,最憎民蠧与奸贪。”田先生,我们“憎”是没有用的,就等法律出来表态吧!

度公 发表于 2012-10-19 23:08

本帖最后由 度公 于 2012-10-19 23:13 编辑

{:1_277:}
楚鲁墨人 发表于 2012-10-19 23:00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关注!

度公 发表于 2012-10-20 15:09

回复 8# 度公

我看周退密书法
2008-03-24 19:01:54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吴孟庆

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众多耆宿硕彦中,周退密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长者。我初识周老是在宗教局工作时,记得静安寺每举行佛教活动,常有一位老先生参加,经介绍,遂知他就是对佛学颇有研究的周退密居士。我调文史馆工作不久,春潮诗社恢复活动,又了解到他还是一位诗词高手。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他创作的绝句,就有一千多首,加上其他诗词,几乎每年出一卷。我手头就有好几本他的诗词集。去年诗社举行吟诗活动时,他和几位诗友用传统方法吟诵古典诗词,听者无不击节叹赏。
所以,当我面对周老的这本书法集时,很自然地将其与先生丰富的经历和学识联系起来。周老幼时在宁波家乡进私塾,在严师指点下背诵四书、古文、唐诗。稍长,考入上海中医专科学校读书,并拜名医为师为人治病。而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毕业于震旦法学院,成为专业律师。解放初加入教育工会,成为人民教师。1956年应聘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任教。1964年从黑龙江大学西语系奉调至上海外国语学院工作。“文革”后调“法汉词典组”参加编写《法汉词典》工作达九年。以后又做了几年教学和研究工作,至68岁时退休。1986年被上海市长聘为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已20年。伴随着他92年不平凡的生活道路,是对知识、学问的孜孜以求和融会贯通。他的书法,功夫在书外。
但周老对书法艺术本身也是下过苦功的。因家学渊源,他家中原有不少碑帖,后来又从上海有正书局、文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购回大量珂罗版石印碑帖。闻名沪上的这几家出版机构所出碑帖,十有八九被他搜集。博览群书,取法乎上,加上天资聪颖,使他具有对书法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解放后,他继续购进碑帖和拓本,从鉴赏、临摹到自成一体。真、草、篆、隶,人书俱老。
前几年他所在街道开办老年书画班,请他当书法指导,不久又请他担任区老年大学书法教师,他都乐意为之,视作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尤其是退休以来他有了更多时间写作诗词书法,凌云健笔,老而更成。
周老书法的另一个特点是朴实无华,不搞花拳绣腿,没有浮躁气息。他的书法主要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书法集中有一部分作品书写的是他本人的诗词作品,诗、书相得益彰,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体现了完整的书法形态,也体现了老一辈学人的厚实功底。现在有人把书法当作纯艺术,甚至把一些不讲笔墨的涂鸦文字也当作艺术创新予以宣扬,未免失之偏颇。书法如果离开了实用性,很可能使它失去传承文化的本性,从而也失去了书法应有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周退密等老一辈文化人的书法,在保存中国书法的基本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方面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度公 发表于 2012-10-25 20:15

{:1_248:}{:1_248:}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海上寓公” 周退密(1914---)先生信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