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0:20

学习《书谱》

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译文
   这里试试谈谈其中的缘故,简略地陈述几点见解:象《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这些都经世代相传,是楷书和行书中最好的作品。王羲之写《乐毅论》,则多抱着抑郁的心情;写《东方朔画赞》,则多涉及离奇的意想;写《黄庭经》,则感到虚无境界的怡悦;写《太师箴》,则感念纵横周折的世情;说到兰亭兴会,情致淋漓,神思飘逸,(书法亦超迈殊伦);在父母墓前自誓,是心情沉重、神情凄惨的,(所书《告誓文》也象征着当时的心情)。这就如人们常说的感到快乐,则笑声溢于言表;语及悲哀之处,则叹息随之。岂必(如伯牙鼓琴)志在起伏的流水才奏起和缓的乐章,然后传出舒缓的声音;(曹丕)驰想睢水涣水五色的波澜,然后联想到辞彩藻丽的文学。虽然眼睛一看,即悟到作品的深奥的道理所在,(知道体势是随着心境变异的)有时还要迷失心理的方向,发为乖舛的言辞。(书体本无什么特殊的名目,而学书的人)无不强名之为什么体,分门别类来摹仿它。他们并不知道情感发动,即表现于言辞,如《诗经》、《离骚》,体裁虽别,寓意则同。阴天、晴天,人们的悲喜不同,都本乎天地自然之序。(强为分体的)既失却书家真实的情状,理论也与真实相背违。从书法的本源说起来,那里有什么所谓“体裁”呢?

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0:32

学习《书谱》

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译文
   运笔结构的技巧,虽然由自己领悟而得,但整套规模体系的建立,确实可以通过眼前的观察学习而得。落笔相差一丝一毫,而艺术效果却相去千里。假若懂得了其中的奥妙,便可以将各项技法融会贯通。用心不满足书法技巧的精熟,挥运不忘其熟娴。如果运笔结构的技巧极其熟练,规矩了然于胸,自然能够优悠自得,挥洒自如.意在笔先,潇洒历落,神飞笔动。象弘羊心中的理财,(能够策划周全)用心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又如庖丁宰牛,(凭着对牛的骨骼肌理的熟悉,运刀神速,)眼中并没有整个的牛体。曾经有爱好书法的,向我求教,我便概略地指出要点,讲授给他们听,没有一个不心手相应,得其内涵忘记言说的。纵使还未能尽窥各家的奥妙技巧,(但就他自己来说,)断然已达到他最高的成就了。

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0:41

学习《书谱》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译文
   至于说到深入思考,精研法则,少年是比不上老年人的;但学好一般的规则,老年又比不上少年了。以思索领悟而言,年纪老了越见精妙;从事学习,少年时代可以刻苦地努力进行。进行不断的努力,其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经过一个阶段,境界就有一个变化,直至达到最高水平。例如初学分行布白的结体布局,仅仅求其平正;既达到了平正的境界,又要追求险绝,险绝也能做到了,又需要回复到更高境界的平正上来。初始时可以说是没有达到真正的平正,到了中间阶段追求险绝又超过了平正的境界,到最后真正掌握险绝与平正的奥妙,才算是真正融会贯通了.能够变化自如。到这个时候,那年龄和书法都已老到了。

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0:52

学习《书谱》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五十岁懂得天命,到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了。(就书法来说,也有这样的发展过程),到年纪老时,才能理解平正险绝的情态,体会变化的道理。这就像思考成熟了才作行动,行动才不至失当,到时间合适的时候才出来说话,说话便一定能够合理一样。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晚年的作品更是精妙无比,这是因为他思考通达周密,心灵志气冲淡平和,不偏激,不凌厉,而格调和风范自然高远,为他人所不及。从献之以后,没有不是力本不足,而勉强为之,自我标榜承袭前体(王字的风格),然而他们的书法不仅匠气十足,体非王体,而且神采情味也相去得甚远。

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1:03

学习《书谱》

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磋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
译文
   有些人鄙视自己的作品,而有些人却过高估计自己的成就。自己过高估计的,自以为达到目标,不寺进取,这便堵塞了前进的道路。觉得自己作品不行的,始终不满足的人,一定虚心谦抑,不断融会贯通,必将有成功的日子。是啊!只有勤奋学习而未能成功的,却没有不学习而能成功的人。就现实观察一下,便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但变化发展是多种多样的,性格感情也很不一致,有些是把刚的和柔的揉合在一起,有些或偏于迟(劳)或偏于速(逸),所取的路径分道而驰,或者恬淡雍容,而其内却包含着筋骨;或者曲折错出,外面显现着锋芒。观察务求精细,摹拟务求相像。假使摹拟不能相象,观察不能精细;间架结构还是松散,形体点画未合准绳;虽然欲追求像龙跃在渊的生动活泼的姿态,但却表现不出它的妍美;从那坐井观天的狭隘论断中已显出其丑陋的格调。纵使心想贬低羲之、献之,污蔑钟繇、张芝,哪里能够遮得住当今人们的眼睛,堵塞住将来人们的评议!摹习书法的人,在这方面特别要谨慎啊!

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1:11

学习《书谱》

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译文
    也有些人还未领会行笔迟缓沉着的道理,便片面追求笔力劲急;不能够挥运迅速,却故意迟缓凝重。他们哪里知道,行笔的劲急,全凭超迈的技巧以反映飘逸的精神,懂得运笔迟留的人,具有赏心会意的情致。能快而迟,则能达到汇集众美的境界;专偏于迟,终究缺乏了超绝群伦的妙处。能够快而不快,这称为淹留;原为行笔迟钝而迫得缓慢,怎能称得上赏心会意呢!!要不是心境安闲,手腕灵敏,是难以作到迟速适宜的。

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1:14

学习《书谱》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译文
   假使各种运笔要领都具备了,那首要的是树立骨气。骨气树立了,然后再在遒润方面加一番功夫。这就象枝干繁荣,经霜雪而愈加挺劲,花叶鲜茂,跟云彩太阳互相辉映而更加妍美。如果骨力特别强,而遒丽比较少,这就象枯老的树枝凌空架险,嵯峨的大石横阻道路,虽然妍美是缺乏了,但体质却存在着。假若遒丽占着优势,那骨气便将黯然失色,这仿佛芳林中落下的花蕊,徒然漂亮,却毫无依傍;又如兰沼上漂荡的浮萍,虽是一派青翠,但哪里有它的着落呢!由此可知侧重在某一方面比较容易做到,要尽善尽美可就很难了。

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1:21

学习《书谱》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译文
   虽然同是学习某一家书法,但可以演变成多样的体貌,都是随各个人的个性和志趣,显示出特具的姿态来。性情耿直的,便下笔平直而缺乏遒丽之姿;刚强粗暴的,又状貌倔强而缺乏温润;矜慎自敛的,缺点在于拘束;疏肥放荡的,病在出乎规矩之外;温柔的,常失于软弱;急躁的,则过于剽悍;狐疑的,弊在凝滞生涩;迟重的,常致蹒跚迟钝;轻浮烦碎的,又流于俗吏的格调。这些都由于性情独特的人,偏于自己的爱好,所以和正道相背离。

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1:29

学习《书谱》

注(李煜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肉而失于俗;李邕得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法而失于狂,唯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不得其蕴籍态度。”)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译文
   《易经》说:“观察天文,可以懂得自然的变化;了解社会上各种文化形态,可以根据这些来治理天下。”何况书法的神妙,往往取法人的自身。假使运用还未到家,尚未掌握它的奥妙所在;但经过了实践,下笔时如何使它摇曳生动,心里便有所启发了。书家必须懂得点画的情趣,广泛地探索运笔起止的道理,融会虫书篆书的神妙,凝合草书隶书的韵致。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的个性和功能,便会使书法的"神"更加丰富多变,有种种"形"式的不同;又象谐八音来作曲,曲子迭奏起来,使人觉得韵味无穷。

烟雨楼 发表于 2005-1-16 21:36

学习《书谱》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译文
至于将许多笔画摆在一起,而形态各有不同的许多点排在一块,就须有各不相同的体态姿势。一点的起笔,往往成为这个字的准则,一篇的第一个字,也常常是整篇文要看齐的目标。彼此违背而不至互相侵犯,彼此和谐又不至一律相同。留笔不感到迟缓,迅笔又不流于过速;笔道略带一点干燥,(把笔毫一翻转)线条便润泽起来,(相反),在墨过于浓重时,(把笔毫翻过干的一面)也特有枯渴的效果;不依靠规矩可以方圆合度,弃除钩绳而曲直也可以运用自如;忽然露锋,忽然藏锋,似乎行笔而又似乎住笔;穷尽它的体态于笔瑞,融合自己的感情于纸上;心手相应,不为法则所束缚,能够这样,就可以离开羲之、献之也不会误失,违背钟繇、张芝也还能达到工妙了。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