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轩主人 发表于 2004-10-8 13:50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流行书风展已经举办两届,我认为举办者和参与者在流行、传统的定位不是很准确,何为流行书风,值得商榷。请各位同道讨论一下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谢谢。

颠狂谷居士 发表于 2004-10-9 11:04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确实,俺也没注意,咋一不留神,从那窜出个“流行书风”。
是否是在商业社会环境下,有些同志坐不太住,要活动活动筋骨,搞一搞炒作。这个流行的定位是啥,从哪来到哪去,审美趋向是啥,有否理论阐述。
这个“书风”挺热闹,有不少“名角”推波助澜,但是不搞清上述问题,说到底还是桩“悬案”。

小秀 发表于 2004-10-9 19:07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只要一幅作品稍为有点新意就会被赶进“流行书风”,不信试试:)
传统?流行书风?故意区分而己。

易晓亮 发表于 2004-10-9 22:19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近年流行穿唐装,大家说唐装是传统还是流行?

煮水堂 发表于 2004-10-11 11:28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下面引用由山鸟在 2004/10/09 10:19pm 发表的内容:
近年流行穿唐装,大家说唐装是传统还是流行?
山鸟兄是说流行的是属传统的?
不赞同.

如此开心了 发表于 2004-10-11 21:03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怎么创作都好,不经意间也许会见到另一种风景。
大旗就先原地飘扬飘扬。

易晓亮 发表于 2004-10-11 22:02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下面引用由煮水堂在 2004/10/11 11:28am 发表的内容:
山鸟兄是说流行的是属传统的?
不赞同.
现在流行的唐装已非历史意义上的唐装,但唐装还是唐装,并未变成西装。流行和传统并不矛盾。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0-17 23:53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看到两篇有关的文章,贴上来供参考

流行书风·书法商品化
      ————题目为南山道人所加
我离开书法界多年,而且没有精力,特别是没有愿望再回到里面去,所以我的观点是
一个局外人的观点,但我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比较超脱的。
流行书风并不是今天才有,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的形式不同而已。我年轻
的时候也是个“追流行”的人。因为我当时认为,艺术的生命应该是创新,流行的,
至少是在这个时间内,大家追求或喜欢的。我也曾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热衷
流行的任何东西,服饰,家具,语言(现在流行的如:顶),当然,书法,绘画。但
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念也逐渐变化了(这恐怕就是为什么老家伙都反对新生事物)!
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不认为自己属于“老糊涂”的那
一类,况且,我也只有四十几岁。
先列举一些现象:和老婆一起翻开多年的前的相册,美好的回忆之外,发现当年我
们自以为得意和时髦的服饰现在看起来真是很Stupid,而当年我们都是所谓很有修
养和Taste (品味)的。再看看汽车的外型,五十年代的时髦车,很多都是头向上翘,
在今天,我们流行屁股向上翘,看到头向上翘,觉得很土。
所以我归纳一下,流行的东西,纯粹以商业为目地的,往往是”短命“的,
汽车制造商每四年一定要换外型设计,他们要吸引人们现在买他们的新车,没人在
乎二十年后你怎么评价这个车。
我不反对很多年轻人崇尚流行书风,因为它除了容易创作之外,还容易获奖,获奖
就容易出名,出名就可以卖贵一些,收入多了,日子就好过了。有捷径可走,何乐
而不为?我自己也一样。工作之余,也买些字换些午餐费,尽管卖字的收入不及其
他收入的零头,但我还是很乐意地写一些俗艳的作品去卖,我不喜欢这样写,但买
主喜欢,我当然愿意赚钱。前几年有位四川美院的油画教授来美定居,她画的都是
很严肃的,中国题材有关的作品,看了会产生沉重感的那类作品,但根本卖不出去,
后来我告诉她把严肃创作和商品创作分开,多画些花卉,景物,美国佬喜欢挂在家
里的那一类,她先是有些不屑,后来卖到钱就习以为常了。
但是书法不仅仅是个商品,他还应该有艺术的严肃的一面。我不反对创新,但创新
不是流行书风。说大白话,创新是跟别人不一样,流行书风是Everybody 一个样。
他们之间的唯一联系是,聪明者创新,流行者群起而效之。 当年我在中国时,郭子
绪,王镛是创新者,然后就是张三李四的一大群。郭王二人都是专业画家出身,艺
术理论深厚,传统功力炉火纯青,其创新作品,都有这些根本的东西在支持,自然
会有生命力,其他很多人,不可能有这样的学识和功底,只能照猫画虎。
流行书风盛行或者说泛滥还带来了其他一些问题。刚才提到流行书风容易获奖,
但没获着奖的大多抱怨评委不公,拉帮结派,只评他们的弟子,或熟人。其实你想
想,参赛的作品大多雷同,千人一个流行面,如果你请我做评委,我总不能投硬币
吧,只好认识谁就给谁奖了。
我的观点是应该把书法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分开。在评论或评比是,应该用严肃的学
术态度,应尽量站在历史的高度,长远地看。真正的艺术其价值应是永恒的。另一
方面,也要促进书法的商品化。绘画有个装饰艺术的分支,书法没有那么明显,以
后说不定会有。我非常赞成书法家把他们的作品商品化,在今天女人的肉体都成为
商品的时代,能赚钱有什么不好的呢!看看刘炳森,我们一方面批评他的作品俗不
可耐,另一方面我们得对他肃然起敬,因为他卖字卖了那么多钱 。
                                                       ------------ 孙宇明         中国书法家论坛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0-17 23:57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孙伯翔纵论当代书法 (节录)

   
    孙伯翔:我只是在做评委当中,借此学习,也是做一点事情吧。
    中青年展、全国展可以说是把书法事业推向群众化做了不少工作。在我看来,每次展览都不一样,总体来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看到,有一批青年人在当代书坛起着一个脊梁作用,还不是说老先生。这批年青人,他们既有文化修养,又有书法艺术的锐劲,比我或者我们这一代的,好像要强。我还希望,在这个太平盛世,给青年人一个更好的空间,希望他们能够把中国书法搞得越来越好。
    从书法展览来说,现在书坛搞书法的,一个是传统,一个是创新。像孙晓云、刘月卯、米闹这几个都是传统的,他们写得很结实,说实在的,他们在有些方面可以和古人媲美。另外是创新的一派,比如白砥、张羽翔、徐海、曾翔这一派,特别是邵岩。他们不容易,好像比传统派的更难。创新派首先在于立意,用一种装饰表现的方式,来搞他们的探索,将来成功不成功呢?这可是未曾可知,所以说,也遭到一些争议。
    这里,涉及到性情和情趣的问题。现在有一些青年人,他流露出来的好像是他的才气,但是未免有些地方过余的夸张表现。这不是性情,而是一些小情趣。我想,最好再深思一下。光注意情趣、装饰味道,就没有它的含金量。学书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要多玩小情趣的东西。包括他们的修养,我总觉得好像欠缺些什么,欠缺内涵,欠缺细微的精巧的东西。徐文长也好,傅山也好,在他们狂放的草书中间,都有非常精妙的东西。——细微处见精神!真正神在哪儿?在细微处。我希望小青年们在这方面多做点工夫。我们耍的是大刀,耍的是宝剑,我们不是玩的小刀小枪。
    我还要提到沃兴华,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是他写的东西,我想还是有他的道理。他在底蕴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他临的《铁山摩崖》临得好极了。他的作品古今结合,既有现代的意识,又有传统的精神。
    唐朝轶:您认为中青展对当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孙伯翔:中青展的作用,当然是积极的。它的成功在发现人才,比全国展更甚。敢于探索,甘于寂寞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他们拿出的作品,那就是既有古也有今,既有源也有流。这在中青展上有所体现。

    唐朝轶:去年,王镛、张宝全等人启动、策划了“首届流行书(印)风提名展”,获得了很轰动的社会影响,现在,“第二届流行书风展”改变邀请方式为面向全国征稿,您也应邀出任评委,请问,您的参与是站在什么样的学术角度?
    孙伯翔:“流行书风”的名字叫什么并不重要。好像周俊杰和王镛对此干起来了,我想这个无所谓。
   
    “流行书风”都是一些脑子非常聪明的作者参加,他们在表现一种求新求变的意识。在传统上来探索,青年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好像更集中一些。韩羽说:旧的是朋友。我的观点旧的还是老师。我挺喜欢新面孔,新面孔是书家成熟的一种因素。包括徐生翁的东西,他也是一点一点演变而成的。古人隶书的精髓通过他的笔变成那个面目,那种高古,那种苦涩劲,我想应该作为流行书风的一个楷模。
   
    带探索性质的作品要看他们的长处,他们的远处,不要吹毛求疵。但我还是强调青年作者要在含金量上下功夫,要在精微上下功夫,不要搞小情趣,小情趣的东西用不了一二年全都会。
    唐朝轶:据悉,“流行书风展”准备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国内外书法家征稿,他们邀请韩玉涛、范迪安、王岳川等国内外一大批知名学者、艺术家担任学术艺术顾问,想把它搞成一个国际性知名展览。请问,在当代书坛,“中青展”不再举办,而代之为“青年展”,“全国展”及“行草书大展”都严重缩水,中国书协举办的“三大展览”在热爱书法的同仁中已失去了威信与吸引的时候,“流行书风展”的举办会对中国书法以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孙伯翔:我想,起码它是有好处的。在群体当中,必然有出色的作者出现,不可能都不好,也不可能都好。这就看谁的意志强,谁在朝临暮写,谁以平常心态,甘于寂寞。这样的作者现在不是太多,但是毕竟还有。我有一种看法:“无心插柳柳成荫”,任它自然,成功了也一笑,失败了也一笑,不要急功近利,头上的衔名越多越好,实际并不是这样。

    唐朝轶:刚才,听了孙老的讲话,包括以前读过一些您的随感录,我感觉孙老对传统特别尊重,强调下工夫,用李可染的话就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同时,您对创新也一点不排斥,而且,比我们现在的年青人还要开放,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接受所有的新鲜的事物,就像您对徐生翁和沃兴华的推崇,用发现的眼光看到他们的闪亮之处。我认为,在当代的书家中,孙老在传统和创新的结合上,是最为出色者之一,我想请教孙老,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具体实践道路上,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个面貌的?

    孙伯翔:我想,基础打得愈深,就跳得愈高。我现在一直强调杨守敬说过的一句话:“天赋一也!”。也就是一个人搞什么事,天赋第一,李白《将进酒》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种泛指,不是指他一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主观的天赋和客观的机遇相结合,他就成功了。书法也是这样。在中华民族的这块沃土上,好像人们天生就喜欢书法。都在喜欢书法的时候,就有高,就有矮了。我以前讲过,有的人有跳级的能力,几年就大学毕业了,在书法上也是如此。所以,不但要举一反三,而且要反四,反五,反六,反七,反八……有这样的悟性,再肯于下功夫,自然可以成功。
    唐朝轶:刘正成先生在为您写的书法作品集序言里曾对您的书法给予一定历史地位的评价,比如对您的楷书的评价,认为超过了赵之谦,是近百年第一人。我想,他是站在当代书法发展的角度来说的,肯定时代的发展。这个观点,我认为是对的。对此评价,后来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请问孙老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孙伯翔:王镛和石开他们的评语基本和正成一致。——“集北碑之大成而能入于行,当今一人。”(王镛)“赵之谦以柔济刚,孙伯翔以刚治刚,北碑技法到此似可告一段落。”(石开)好家伙,把我捧得够高的啦!
    唐朝轶:通过刘先生的看法,我们对你的书法也有相当的认识,你觉得今后应该怎样来发展当代的楷书?请对我们年轻人提些指点?
    孙伯翔:楷书、行书、草书,好像都是各有所取。我个人认为,仍然要把楷书作为一种基础。说短了的话,由正而行而草;说长了的话,你扎根越深,你逮住古人的机关就越多。对于魏碑,我还是一句话——形态易取,质感难求。这是我的想法,你怎么把它写活了,用什么办法把魏碑写厚,这是一条应该走的路,也应该首先认识到的。这个东西很难!我有一幅对联写的《始平公》,是:方雄浑穆始平公。方与圆是辩证的,是对立统一的。你细看,不管是魏碑也好,或者其它的楷书,都是这样。书法这条道路,要说容易却不容易,走了这么几十年的过程,也没什么太大的出息,就是这个样。   
                                                                                                                              
                                                                                                                           - ----------中国书法在线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0-18 00:01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

   
                   传 统 就 是 生,活
                           
                      格式VS于明诠
                     ——答《深圳商报》


    1、格式:在这个价值失范、心灵失序、物质失度的时代,谈论传统,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拨乱反正。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是一种不断生成的东西;而在反正的层面,我们又体察到传统充满着相当左右逢源的质素。作为“流行书风”的代表书家之一,你参与了中国当代书法界的多次论战。在那么急切而又真切地辨识与求证中,你肯定有话要说。

    于明诠:“拨乱反正”这个词用得有意思。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这个词大概都会有一种悲欣交集的感受,历史每向前推进一步,似乎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拨”、“反”的力量在动作着。读中学时,见到胡适博士的话——“历史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感到义愤填膺,怎么能如此践踏历史、践踏人们的历史感呢?现在想想,胡博士所说的恰恰是一种客观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一种无奈。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今天似乎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了。传统当然不是历史,但传统是在历史烟尘中发酵生成的,是在历史的一头雾水中泡大的。今天谈传统,我们总是会联想到另一个概念——经典。经典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经典就是传统与文化的标本。之所以说它是标本,是因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与文化背景下凝固而成的,它所发出的古暗的幽光,除了象征时空的遥远之外,还让人们体味着一种欲抛难抛且又欲近难近的无助与无奈。就像一件汉罐、一件宋瓷,或一幅明清字画,除了点缀我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崇古癖好之外,还有什么呢?扔不得也用不得,只好这么供着。有人说是欣赏其艺术,其实这很令人怀疑,欣赏其旧还是欣赏其美?美与旧是必然的关系吗?当然不是。因此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过就是一种时过境迁之后的浮想联翩罢了。在我看来,传统是什么呢?就是对经典的重复误读。不过这种“误读”,总是以“拨乱反正”的面目出现。面对经典标本,有些人总是企图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以完成他们替天行道、化育民众的使命,另有一些人却相反,沉湎于从共性中寻绎个性,以实现自己创造的快乐。无疑,前者是道学家、学问家,而后者是艺术家、创作家。两者对传统的介入方式如此相异,但却都是建立在个人体验或时代局限内的“误读”。
书法是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她在今天的状况如何,对整个文化乃至今天社会的影响不大但也不小,对其中某些现象的思考或许也能折射出这种“误读”的丰富的差异性。关于“流行书风”的论辩就是一例。滑稽的是,反对者以凝固的标本——“经典”去置换演进预流中的“传统”,其实质是以刻舟求剑的方式来对“误读”必然性予以拒绝。这是令真正的书法家们所不能容忍的。批评可以是另一种“误读”,但不能“不许误读”。传统是什么?是“生”与“活”,是由“生”而“活”,是因“活”而又“生”。画家石鲁这样解释传统,前人创造的好,流传到今天,就是传统,而我们创造的好,流传到以后,也是传统。画家的语言朴实,却也准确。反对“流行书风”的论调冒似只有他们才尊重传统,事实上,他们是想剥夺传统“生”与“活”的权利。

2、格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传统往往是正统或者本分的代名词,是一种本源性的存在。他们常常以为“一”没有传统,而“二”是有传统的。这种线性的进化论观点,一方面成就了他们的抱残守缺,另一方面又让他们忽略了传统的整合功能。我以为,传统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是我们不断面临的起点。这个起点,不是从零到零的重复,更不是从一到一的循环,而是对各种异端的及时总结。庞德说,只有异端,才构成历史。你是否认为异端是传统的一种活性素,或者说传统的活体存在就是异端?

    于明诠:没有丰富多彩的“误读”,哪来的“整合”,或者说“整合”什么?而没有这种不断“整合”,仅有“复制”,传统还将存在吗?孔子的儒学经典若无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及陆王等人的不断“误读”与“整合”,当然不会有儒学的传统。传统不是一种“本源性存在”、而是在它的不断变异甚至不断被颠覆之后的演绎与整合,也就是你前边所说的“拨乱反正”,在这个意义上说,拨“正”反“乱”也是一样的。艺术创作常常标榜“原创”,细想起来,不折不扣的“原创”有吗?没有。只是相对所谓“正统”来说罢了。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旦被推为正统的东西,差不多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都不起什么积极作用。庞德所说只有异端才构成历史,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感叹,但这应该成为一句常识。昆德拉说得似乎更到位——让我接受的都不是好的,只有能够动摇我的,才是好的。
就书法而言,你说王羲之是“一”还是“二”呢?就其原创意义来看,它是两汉正统书风的异端,他曾经被人讥笑为“野鹜”,而相对晋唐以来的流风所言,则又成了人们膜拜的正统。其实,它既不是异端也不是正统,异端与正统是后人“误读”的结果。在中国书法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自王羲之之后一千六百年行草书风的漫流嬗递其实恰恰是“异端纷起”的延续,颠张醉素、颜柳欧赵、徐渭八大、傅山王铎,他们无不以其独具的个性不断地颠覆着我们关于二王书风固有范式的印象,开拓出传统的新生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传统再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以,你提出的“异端是传统的一种活性因素”,“或者说传统的活体存在就是异端”,这观点我完全赞同。当代美术批评家李小山先生在谈到“意义的生成”时说,意义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有在无意义这个存在前提下,经过抵抗和斗争才产生了意义。而创作永远是一种挑战,没有颠覆性和革命性,它便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然而一旦它作为意义的载体而存在,就表明它的存在价值已经获得承认。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整合就是异端的创造。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何为传统,何为流行,什么样的书风才是流行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