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土味:《陈华春篆刻-砖刻-书法作品选》
山里人,吃玉米长大的,不懂啥叫书法?但主题中挂了书法两个字,就上一副吧!
有辱书法啊!
追寻土味:《陈华春篆刻-砖刻-书法作品选》
《一位来自山区篆刻爱好者的声音》谈谈学习篆刻的体会,现丑了!
本想再发砖刻拓片、书法方面的文章各一篇,考虑到网友们在此看不太舒服,就此止住吧!
在此聊以这些作品祝贺各位:
新春吉祥!
身体健康!
事事如意!
艺术长进!
一个来自山区篆刻爱好者的声音
陈华春
1 引言
1-1篆刻难!难的是对印内与印外传统的解读,难的是无法改变当下人们对篆刻的误读,难的是市场对其围剿而无力挽回渐失的领地。
1-2学习篆刻十八年,我时常怀疑生命本身是否还在领悟?是不是还在大众语言里讨日子?是否还是想的参展、获奖、出作品集、出售作品?
1-3目前的篆刻创作现状是,大多数人沿着传统语言在讨日子,斤斤计较于篆法、章法、刀法等,在胃肠里还没有充分消化,便现炒现卖,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伪作品,而这种创作使篆刻在当代一次又一次遭受到内伤的折磨。
1-4在不懂篆刻者眼里,刻出文字就是创作了。篆刻不在材质的优与劣、市场的火热与冷淡、媒体的关注与冷漠。在我动刀时,我唯一的目的是为篆刻而篆刻,我不知道搞篆刻在当代还有什么别的目的?为了遏制非分之想,我的作品是别人讨去没法实用的东西,我想怎样刻就怎样刻,想用什么材料刻就用什么材料刻。
1-5篆刻不能改变我什么,只能使我更清楚地认识自我。
2创作
2-1我刻砖印
2-1-1翻开一本篆刻学著作,就翻开了一部关于金属印及石印的历史。创作的两条模式:一是继承传统,完善篆刻的艺术语言,如章法、刀法、笔法等,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是把选择印材作为突破口,寻求切实可行的印材,建立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秩序。人们往往取前而舍后。
2-1-2材料的选择,是当代篆刻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当我们看到秦印陶作品而激动时,却常常为不能在石印上充分表现而苦恼,看到貌古而神虚的封泥而在石印上操作不得要领时,看到吴昌硕、来楚生等人的仿砖文作品与石印作品差不多时,我们不得不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是用石印材去表现“土”的韵味,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失误。
2-1-3我们能否用土印材去表现土味呢?答案是肯定的。用砖作印材,借鉴砖瓦、印陶、封泥上的文字作篆刻上的印文,就能使印文与印材相统一。
2-1-4前人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如徐三庚有一方“海鸥”印,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石印,其实是一枚砖印。许多砖文本身就是一件篆刻作品,如“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夏阳扶荔宫令壁与天地无极”等
2-1-5在选材方面,我常选时间较长的青砖,以质细、软硬适中为佳,打料成坯,可以动刀刻之,其操作的方法如同刻石印。
2-1-6虽是废砖一块,情溢于此,何陋之有?用砖刻印最大优点在于创作时可以放胆而为,刻带有写意性的巨印更能得心应手。
2-1-7用砖刻印,其立足点在于材料的选择,作为创作的一条路子是切实可行的,这是综合考察印史得出的结论。从现代篆刻发展的趋势来看,印材的多元化已被人们逐渐接受。用砖刻印,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值得印人们去探索。
2-2我刻封泥印
2-2-1印章的钤印方式分为封泥阶段和钤印泥阶段。封泥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朱文印”的特殊印式,打破了阴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由于印章钤于泥团时用力不均匀,加之长年风化剥蚀,其线条苍茫貌古。
2-2-2《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在每一枚印下附有一枚封泥拓片,对印学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开印谱之先例,深受篆刻家的喜爱。吴昌硕在“聋缶”的边款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
2-2-3封泥上的印文,不是用刀而为,而我们要用刀去表现封泥的韵味,有极大的局限性。历来仿借封泥印者,皆为石料。吴昌硕仿封泥印,也多在边栏上下了一些功夫。用石料去表现“土”味,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2-4我在刻封泥印时,选择汉砖作印料。
2-2-5处理好线条和边栏这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就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仿封泥作品来。
2-3 我刻粗白文印
2-3-1所谓“粗”,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粗细之间是一个动态的、渐变的过程。
2-3-2刻粗白文印,加粗了线条,赋予线条的艺术语言更拙,更单纯。粗线条使印面呈“满”、“大”、“实”之状,这是一种秦汉精神。
2-3-3在古玺中,粗白文印较多,这是由其钤印方式所决定的。
2-3-4粗白文印,线条醒目,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加粗线条,从视觉上看,线条变短,可借鉴隋唐印的处理方法。粗白文印,导致印面呈“阴”,符合传统文化的尚柔思想。加粗线条,必然导致细的东西的丢失,易形成模糊神秘之感。
2-3-5粗白文印的弊端是易流于臃肿,我在刻粗白文印时,借助章法的变化,在乱而模糊中求得疏密之趣,采用大开大合的方法,使其满而不满,白而不白。刻粗白文印,重在处理好“肥”或“满”的问题,粗易肥,须有骨,故刻印时不可全用曲线条。
2-3-6从印论史来看,粗白文印就是满白文印或大白文印,而印论中的满白文印系汉粗白文印,这种印的特点是平正端庄,印文填满印面,与隶书相融。其印文为缪篆,属小篆体系。我刻这类印,多取大篆,在章法、线条、刀法上有一些想法。
2-4我刻小印
2-4-1印与书画一样,本无所谓大小之别。然当今印坛,刻巨印已成为一种潮流,这有失刻印的精义。
2-4-2桂馥《续三十五举》说:“周亮工《印人传》曰:梁千秋妾,工摹小印,或以大者往,辄怒曰:‘要侬凿山骨耶?’”传为笑谈。
2-4-3历代论小印者,多以刀法之难而叹息。汪维堂《摹印秘论》说:“刻小印刀法要有风情,不可古拙,一古拙就不象前代私印,须风致态度,出入精神,用刀意缓,方能艳冶。”我认为,刻小印,同样需要古拙。
2-4-4拙不易,拙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正因为印面较小,故章法要求更高。小印的章法和刀法比大印要求要高一些。其刀法要求要稳、准。在印边栏内,尽量不使印面过多班驳,这有利于欣赏,以窥刀法之妙。
2-4-5我刻小印,用刀较浅,刀较钝,多以切刀为之,强化线条的中截用刀,起刀与收刀处多虚化。
2-5 我的探索作品
2-5-1所谓篆刻的探索,就是指超越传统篆刻的视域,重新寻找其审美价值体系,从而特立独行、自言自语、产生新的语言。
2-5-2篆刻是以古典性和欣赏性为主,其娱乐性和商品性为次的艺术。尽管流行印风越刮越烈,但与书法和中国画相比较,其创作和探索更艰难。
2-5-3如若说所附的作品有一点探索的话,充其量是放大了一点脚步而已,时常担心失足。离经叛道,总无法摆脱“经”和“道”,如此,才不会丧失篆刻的内核。
2-5-4秦砖汉瓦、青花押印、古印陶等都是土和火的精灵。这些民间艺术,是我探索的不竭宝藏。
3师法民间艺术
3-1秦砖汉瓦、青花押印、古印陶虽是工匠们的作品。但他们把自己的情思寄于手中的泥团中,经过火的煅烧,瞬间的情思就化作永恒。艰难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磨灭他们的审美灵感,使他们在苦难的人生中寻求到了永恒的精神。
3-2民间艺术更接近艺术的本质问题。
3-3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都说篆刻是纯艺术,但青花押印、古印陶的艺术价值并不低,艺术与自然科学有没有关系?科学是一种通过不断接力而完成的群体工作,就如烧制瓷器的技术是从秦汉陶器的技术逐步发展而来的一样。而艺术则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就如青花瓷器上的押印一样。前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后者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抛弃了前者,后者也就不存在了。
3-4美学所研究的“美”是日常生活意义的“美”。否则,美学的研究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了呢?
3-5事实上,许多从事艺术创作者,充其量只是票友而已。
3-6有些艺术家,把自己的艺术才能运用到生活实用品的开发中,不能不说是一种战略性的眼光。艺术高于现实,但永远无法割裂现实。
3_7艺术无所谓官方或民间。
4我的现状
4-1我本布衣,居于山区小城镇,平时以文章、书、印自娱,不敢以篆刻家的名气来欺世。
4-2搞篆刻者,多是穷鬼。身处世俗之中,艺事不变味很难;身居山城,想变味也很难。
4-3刻自己的心,刻自己的梦。为自己刻,为自己的梦而刻。人常说,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有英雄情结,而我更多体会的是悲壮情境。孔老夫子说四十不惑,我非圣人,我惑!若不惑!还刻什么印?
4-4明确了方向,慢慢的走自己的路,看看沿路的风景,感受真实的自我,也无愧自己在此道上混了十八年。
4-5 我可以贫穷,但不可以应酬,这是从事艺术者的自尊与良知。
5我很想听听来自山外的声音。
724400陕西宁强县文化馆 陈华春 0916-4221356办 tgchc@126.com
追寻土味:《陈华春篆刻-砖刻-书法作品选》
内容上传完了。干完了乙酉年最后一件事,轻松啊!
该回故乡团聚了。
此时此刻,
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
春节后相见!
OK!
追寻土味:《陈华春篆刻-砖刻-书法作品选》
好贴!!!!佩服!!!!祝华春方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合家幸福!书艺更上一层楼!
追寻土味:《陈华春篆刻-砖刻-书法作品选》
华春兄好作品,自己的心,刻自己的梦。为自己刻,为自己的梦而刻。真高人也!!!
追寻土味:《陈华春篆刻-砖刻-书法作品选》
秋草独寻人去后,楚客相思益渺然.锦江春色来天地,舟人指点到今疑
华春兄,吾敬佩之!!!!!!!!!!!!!!!!!!!!!!!!!!!!!!!!!
追寻土味:《陈华春篆刻-砖刻-书法作品选》
不愧为大家
学习!
虚心学习
追寻土味:《陈华春篆刻-砖刻-书法作品选》
说来惭愧我一直学习书法
很早就在报纸、杂志上见到
陈华春老师的文章作品
却因一直求学于西安
无缘接触到陈老师
在次
倍感遗憾!
新春佳节之即
祝陈老师新年好
万事如意
网上作品
必当虚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