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7:28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燕在 2005/03/22 12:14pm 第 3 次编辑]

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7:36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燕在 2005/03/21 07:44am 第 1 次编辑]

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7:40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三门峡市作家协会、诗词家协会副主席和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先生携新著诗集《心迹》、《诗露墨海》中卷仿古城与文墨同道交流。

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8:11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个人诗观
  我喜爱古诗,因为它犹如一坛百年陈酿,不时散发着醉人的芬香。
  我喜爱古诗,因为它犹如漫天繁星,闪烁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彩。
  我喜爱古诗,因为它犹如春兰秋菊,装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
  我喜爱古诗,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历史,丰富文化素养,增强审美观念。
  我喜爱古诗,因为它能够使思想得到升华,品位逐步提高,胸襟更加旷达。
  我喜爱古诗,因为它还可以反映生活情趣,揭示人生哲理,抒发个人情怀。

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8:14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8:16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燕在 2005/03/22 01:59pm 第 2 次编辑]


看望病榻上的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崇人先生!!!
:em06::em06::em06:

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8:29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燕在 2005/03/22 01:41pm 第 1 次编辑]

方留聚在古城与文墨友人王崇人、童阳春、秦望里、童辉、宋江安等共聚交流。 :em02:

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8:37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缅怀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方留聚

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8:38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刘炳森,字树庵,号海,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37年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1962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至今。历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
  刘炳森先后出访了南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举办展览和讲学。出版有多部书法作品集,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紫垣秋草》等。其山水画注重以书法用笔入画,画风朴茂淳厚;然而多年来,其画名却为书名所掩。他的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刘炳森书法以隶、楷著称,并擅长行书、草书,著有《刘炳森隶书杜诗》《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刘炳森隶书千字文》等。
   2003年11月16日,我专程到京登门拜访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受到刘先生的热情接待,至今还记忆犹新。
  刘先生住北京市首都体育场北侧幸福村中路锦绣公寓,我到京后经联系原约定下午四点见,后因他有活动改为晚上八点钟。说实在话我见过的诗书画名家的确不少,虽然大多数人还是满热情的,但受到冷淡甚至吃闭门羹的次数也不止一两次。这次拜见的可是当今屈指可数的大书法家,会怎么样,当时我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我带着我们三门峡的特产SOD苹果和大枣就扣响刘先生的家门。刘先生亲自打开房门,把我迎接到他的书房,热情地说道:“欢迎,欢迎!大老远来还带这么多东西干吗?请坐,请坐!”话音未落就赶紧去沏茶。这一举一动像一股暖流,流遍我的全身,身上热乎乎的,心里也热乎乎的,未进门时的紧张劲儿一会就荡然无存了。
  我坐定后呷了一口茶,便站起来把我编著的《诗露墨海》上卷拿出来让刘先生看。他满怀喜悦地接过书,站在书桌前认真地听了我简要的介绍就开始翻阅。他看的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没有半点不屑一顾的样子。一个大书法家能认真地看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的书,着实让人感动。他称赞我从政之余能倾心诗书文化很了不起,能把这么多书家墨宝集于一书很不容易,但也诚恳地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之处。随后,刘先生让我坐下聊了好长时间,谈到书法、诗词,问问工作、家庭……这一切都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咔嚓、咔嚓的声音被记录下来。离开的时候,我说:“有机会再来看你。”刘先生给我送到电梯口,恭起双手说:“欢迎再来!”我还真梦着有机会再去拜访刘先生,可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我和他的永别。
2004年12月,我编著的诗露墨海中卷出版,书中尽可能地按照刘先生说的,克服了那些不足之处,并把我与刘先生亲切谈话的照片印在了扉页之后,使该书增辉不少。
  我和刘先生的那几张合影照,也许是到他家登门拜访的人中,他和客人的最后一次合影。因为,后来得知,2004年1月份,就是我拜访后一个多月时间,他的血压有些高,去医院体检,发现肺部有阴影,检测出是肺癌。曾经在几家医院治疗,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救治方式,包括多次化疗,但效果都不理想,去年腊月二十九,家人把刘先生从医院接回家,他还对家人说,有时间把自己的头发理一理。但是没想到,当天晚上他就昏迷了,再次被送回医院,2005年2月15日凌晨4时许去世。本来,家人是想让他回家过年的,但是这个愿望却没能实现。
  庆幸在这位书法大师生前无病无恙的情况下,我能拜见他并和他进行一次亲切长谈,长谈中刘先生还爽快地答应给我题个书名,后来多次联系一直说有病住院了,待出院后一定给写。遇到节日我就给刘先生发些祝福的信息,每一次他都回信息表示感谢,我逢人就讲刘先生平易近人,没一点架子。但遗憾的是今年春节发出的信息没了回音, 我不知道这时他已经昏迷几天了,并在一周后离开了人世。
  刘先生写的字尤其是他的隶书,非常有力度,大气、规矩而不死板,深受大众喜爱,北京城由他书写牌匾的单位、饭店,举不胜举,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大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友谊商店、文轩宾馆、东单菜市场等,小到老版“户口簿”三个字……都出自他手。刘炳森先生曾告诉一位朋友说:“有人说我除厕所没写过外,什么都写遍了。实际上,北京环保局还真请我写过‘男厕’、‘女厕’呢。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外国朋友如果看到连我们厕所的题字都那么美,小可见大,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刘炳森先生是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艺术家,毫不夸张地说,有黄种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刘炳森的字。上世纪70年代所书隶书字样六千七百余字输入电脑,已为国内外广泛使用。
  据说在故宫工作时,刘炳森先生就经年累月地在故宫地砖上临摹,非常勤奋。但更可贵的是,除了学习前人的法度,他能够不落窠臼进行创新。炳森运笔独到,逆入平铺的特点突出,横竖转折皆有自我风格,业内将他的字形象地比喻为“蚕虫燕尾”。对于他的画,一般人并不了解。事实上,他画的山水、梅兰竹菊,非常清秀,并将书法运笔有机运用到绘画中来。例如画菊花叶,采用的就是书法的扁平用笔,一笔抹下去,再往上一提,拉出茎脉,寥寥几笔就非常生动。
  这些年刘炳森先生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大约大约有400万元人民币左右。因为,我拜访过刘先生,所以特别注意有关他的报道。我在各种媒体看到很多有关他捐资兴教,扶贫济困的报道。他一对一包供着22位贫困少儿全部的求学费用,一直要到他们完成全部学业,走向社会为止。1996年,他向家乡中小学等捐赠了20万元,1998年12月,又拿出50万元在家乡设立以自己已故恩师何二水先生名字命名的“何二水教育奖励基金”,奖励每年度的优秀师生。有一年,他回天津老家,看到村头的木桥年久失修,捐助20万元,修建了一座长19米、宽7米的石桥。2004年4月,他向中国人民大学捐款100万元人民币用于书法教育,仍使用已故恩师何二水先生名字命名为“何二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不久前,当他得知中国书协要办书法高研班,毅然捐出100万元人民币。大约三五年前,听说,有一次刘先生写一幅非常大的字,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是用几张丈二披的纸拼到一起写的,家里写不开,就到故宫去写,写了一整天。友人给他抻纸、打下手,就问为什么要写这么大的一幅字,刘先生说,有人出钱要买这幅字,而家乡的学校要买体育器材,所以就写了卖给他。这幅字开价是27万,因为家乡的学校买体育器材需要27万元经费。捐资兴教、扶贫济困真可谓用心良苦。
  身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副主席等头衔的刘炳森先生,被公认为是下届中国书协主席的接班人,虽然老天爷不关照他,让他过早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给我们留下的墨宝,可让亿万人享受;他的高尚情操,可泽被所有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他对当代中国书法的贡献,不可磨灭,将永垂中国书法史册。

王燕 发表于 2005-3-21 08:41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

诗如其人 人如其诗 ——方留聚《诗露墨海》观后
   --------------河南省三门峡市《广播电视报》编辑 公 言
  “根本属草芥,不惑为七品。今与同僚事,谦让莫拘谨。白云展高洁,芳草吹和薰。余生有余心,自强须自奋。”这首直抒胸臆的《自勉》诗,配以著名书法家朱民贵潇洒飘逸的书法,使诗人方留聚谦和忠厚、德才双馨的质朴形象跃然纸上,真是“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是笔者在甘棠苑观赏“方留聚编著《诗露墨海》诗书合璧展”后油然而生的直观印象。
  方留聚现为湖滨区委副书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诗词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博览群书,勤奋创作,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并出版了名为《足迹》的诗集。他历时八年,坚韧不拔,遍访名家,终于借助国内百余名书法名家之手,将他创作的123首诗歌以《诗露墨海》为书名结集出版,形成“一人诗叶,百家翰墨”的文化大观。我们可以想像出,其中包含了诗人方留聚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多少锲而不舍地追求与探索!
  “方留聚同志善于用诗的眼光去体验和审视生活,于是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充满了诗。”这是原市政协副主席杨书忠为方留聚诗集《足迹》所题《序》中的精彩一句;“人,最可贵的是真;人,最可信的是实。”这是市文联副主席赵团欣为方留聚编著的《诗露墨海》题写《跋一》中的开篇语。这些话说得既中肯又切实。
  拜读方留聚的诗作,情不自禁地会被诗中所充溢的纯朴自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仿佛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他的诗韵律和谐、意蕴深长、文字精妙、形式多样。有的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和伦理道德,有的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有的赞颂祖国山川的秀美,有的抒发个人情怀,有的弘扬正气、呕歌真善美,有的鞭挞时弊、痛斥假恶丑,令人读后生发出一种酣畅淋漓、赏心悦目的快感。
  凡是接触过方留聚的人都清楚:身为领导干部的方留聚,在谈工作中总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然而在业余时间,一谈论起诗歌创作,他就会眉飞色舞,妙语连珠,颇有文人骚客的风度。倾听他超凡脱俗的谈吐,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萌发出跃跃欲试的创作***与冲动,甚至还会抒发出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
  市委副书记郭秀荣在《诗露墨海》开展仪式上讲得好:这次“诗书合璧展”开辟了诗人和书法家“诗书合璧的先河,对弘扬中华民族诗歌、书法艺术传统,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和繁荣我市文学艺术创作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留聚访古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