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法 孙晓云 著 (3)
书法有法 孙晓云 著 (3)5
盲人摸象
就先来说说楷书;我们现在一提楷书,立即会想到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而';古人对楷书的概念与现代人不一样的。楷书成熟的魏晋时代,不叫楷书,当时叫正书,或叫真书:正书规范了点、横、竖、撇、捺、折、钩,后人以此为楷则,所以才称楷书,即可作楷模的书法。文字既然发展到能做楷模,是可以不变了。当然,没有一个时代像唐人这样,把正书的技法发挥得如此丰富多彩、淋漓尽致:
以唐楷为楷、为宗,代代相传,世世勉修,学书儿童莫不日课苦练,文人书家莫不驾轻就熟:楷书,其实在距唐约五百年前就已完备: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葛祚碑》(图3),是三国时期的名碑,12个大字,堂堂正正的楷书:
南京市博物馆藏东晋王羲之家族的《王闽之墓志》(图4),楷书,稍稍有一点隶意:
1998年夏天,南京又发掘了东晋名臣高崧的墓,其中有两方砖质楷书墓志(图5),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东晋之前就有楷书,证明了王羲之书体存在的真实性,当年与郭沫若为《兰亭集序》墨迹真伪论辨的高二适先生,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请注意,书法史上,在楷书出现之际,屡屡提到一种书体--八分书。
始创八分书最早者,数东汉上谷人王次仲:奇怪的是,这种八分书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历代碑帖中从来找不到对应的图版,在历代书论中也含而糊之、云里雾里。
王次仲是何许人,与我不相干,我只关心八分书是何许书体:当年,我就是死死揪住这个八分书,把许多书都翻卷了角,一心要弄个究竟:我由此连串了许许多多问题,兜了好大的一个圈儿,终于还是有个究竟了:
有关八分书,书史上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其二,像八字的造型那样分清笔势向背;其三,写的字有八分大小:
前者,就篆隶两种字体的取舍而论,说明八分书产生的缘由及字体形状,虽然含混了些;次者,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酉虮场⒂蟹质频挠帽史椒ǎ?笳撸?匀皇撬底值拇笮〕叽纾?br> 三者好比盲人摸象,各说各的:我花时间让它们三头会面,畅所欲言,原来说的是同一样东西:我首先不放过那个次者:它是最隐秘的,也是最关键的。
6
怀疑永字八法
谈到用笔方法,我们接触最早、最熟的,是永字八法(图6)。凡稍习书法者皆知之。
永字八法起源于隶字,为后汉崔子玉所创。传说王羲之工书多载,十五年专攻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
我小时候,常见字帖的书前页后,印有大红色的永字,总写有每一笔的说明。我能把永字写得很像,却未注意那些说明。幼时,过得是懵懵懂懂的。大了以后,重新看,才看出些名堂:
在永字八法中,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钩为超,左上为策,左下撇为掠,右上撇为啄,右下捺为磔。不难看出,点、横、竖、钩、撇、捺,是存在的形态,而侧、勒、努、超、策、掠、啄、捺,则是一种动作的过程。这种动作,即用笔的动作。
我查了字典,发现形容这些动作的词,都属急速果敢之类。把这些用笔的动作规范成法则,就是有书论以来的两千年,被所有书家挂在嘴上苦说的笔法。
笔法历来高深莫测,笼罩着神秘。史书多有记载,试举二例:东汉人钟繇,十六年未尝窥户,在韦诞处见蔡邕笔法,苦求不与,便槌胸呕血。等韦诞死后,钟繇盗发其冢,遂得之。
王羲之12岁时,发现父亲把前代笔法论藏匿于枕中,窃而读之。待他晚年时,书笔势论一篇开悟儿子王献之,要儿子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初读罢,心想:古人真能煞有介事,至于嘛。后来读得多了,想得也坚定了:能让古人如此世世代代论下去,一定是有道理的东西。能使古人如痴如醉,如此藏之宝之,学之研之的,无疑是一门技巧高难,妙不可言的艺术。
笔法的存在,毋庸置疑。我们之所以觉得煞有介事,之所以觉得云里雾里,之所以觉得无关紧要,只要一种可能--我们不使用这种笔法。
书法有法 孙晓云 著 (3)
学习!!!书法有法 孙晓云 著 (3)
好东西,学了不少的知识。书法有法 孙晓云 著 (3)
好文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