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
发表于 2012-8-6 22:30
简牍之旅——大型学术公益活动2012年5月17日 实地考察玉门关、河仓城、马圈湾、汉长城、阳关等遗址,参观阳关博物馆
贺进
发表于 2012-8-6 22:31
简牍之旅——大型学术公益活动2012年5月17日 实地考察玉门关、河仓城、马圈湾、汉长城、阳关等遗址,参观阳关博物馆
贺进
发表于 2012-8-6 22:32
简牍之旅——大型学术公益活动2012年5月17日 实地考察玉门关、河仓城、马圈湾、汉长城、阳关等遗址,参观阳关博物馆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8-6 22:36
一路向西
——敦煌和居延简牍之旅札记
王义
5月18日
地点:敦煌
参观敦煌博物馆、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
5月18日早,至敦煌市博物馆新馆,参加新馆正式开馆仪式,彩旗飘舞,锣鼓喧天,新馆看起来就像一座汉代的烽燧。张德芳老师是剪彩嘉宾。
查资料知:敦煌市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共有藏品13813件,新馆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大师崔恺主持设计,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2006年开工建设,2009年主体竣工。有汉、魏晋、十六国、隋、唐、西夏等时期墓葬的出土器物、彩绘陶俑、模制画像砖和收集的碑铭石刻等,在我国县市级博物馆中也是出类拔萃。
简短的开馆仪式后就是参观,在看到博物馆中蒋孝琬的照片时,双平兄夫人朱女士忽然说:“蒋孝琬是斯坦因在中亚探险时的师爷——翻译、向导兼外交官!”真让人吃惊,他们家简直就是——简牍之家!
馆中还收藏有一些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藏经洞文献于1900年发现后,其中不少流散到了国内外,该馆收藏了流散于敦煌当地的文献,其中汉文81卷,吐蕃文237卷,一些汉文文书和写经,堪称敦煌文献中之精品,其中《唐书地志》已驰名天下,《六祖坛经》是敦煌同类写经中最好的本子。尤其是北魏写经多出自写经生之手,均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也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
下午去莫高窟。莫高窟的开创,相传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佛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有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二僧。”(祁建青《敦煌》1996年第12期《人民文学》)乐僔从视觉幻想中获得一份启迪、一份蓝图、一个主题,猛然间看透了敦煌的全部秘底,他凿下了第一个洞窟,法良禅师凿下了第二个洞窟,更多的人凿下了第三个、第四个、……
在莫高窟首先引起注意的是王道士的墓塔。“1900年那位叫王圆箓的道人,从他一向默默看护打扫洞窟的行为看,应是本分的善人;但自从发现十七号窟藏经洞后他又是一个混蛋。他没经得住银两的诱惑,据考证经他手损失掉的藏品有数万件之多。……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还有日本人都来了,来骗,来偷,来抢。……可悲还可悲在一场侵略于中国军人眼皮底下明火执仗的发生了,河西走廊的重重关卡竟一次也未能阻挡住,眼巴巴看着载有几十、几百奇珍异宝的驼队扬长而去。……幸亏千佛洞无法搬动,幸亏敦煌不在海边,否则你能保证它是不是还在中国?”(祁建青《敦煌》1996年第12期《人民文学》)
也许这一段统计更为触目: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在发现藏经洞到斯坦因第一次掠走经卷的七年间,王道士先后找过两任敦煌县令严泽、汪宗翰,肃州(酒泉)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还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秘报信都未引起重视,我们还能怎么样来责怪他呢?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
石璋如和劳干1942年曾到敦煌考察,在写给傅斯年的信中有如下表述“千佛洞自游人不断取携,现已寸帛片纸无存。闻从先县长郭曙南曾命绅士所藏经卷归县保存,交卸以后竟无踪迹。又二十五年英人巴慎思盗壁画十箱被截留,交县保存,现在亦不知下落。又闻下寺主持李道士云,残余番经尚有一捆,为前县长王会文要去,现已不知下落。”(邢义田《地不爱宝》 中华书局2011版 P370)劳干先生所述也不过是冰山之一角罢了。
“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先生这句话被人们反复引用以述说近代敦煌所经历的浩劫。这句话出自陈寅恪先生《陈垣敦煌劫余录序》,先生借或曰之口一则表明敦煌所受劫难实为学术伤心史也,再则勉励国人有志于学术者不可低声哀叹、妄自菲薄,当充分研读劫余之八千卷,“国人获兹凭藉,宜益能取用材料以研求问题,勉作敦煌学之预流。庶几内可以不负此历劫仅存之国宝,外有以襄进世界之学术于将来”。(详见《金明馆丛稿二编》 三联书店2001年七月版 P267—268)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要在中国。
先去十六、十七号窟,著名藏经洞就在那,再到经卷展厅,再就是不同时期的石窟不同的佛,看到站立的佛、打坐的佛、苦修的佛、证果的佛、沉思的佛、说法的佛、涅槃的佛,其实都是一尊佛。
往后看的洞窟越来越多,头脑中的印象却越来越模糊,魏晋清褐浑厚的色流、隋朝华丽的色流、唐代喷涌的色流、五代精细瑰丽的色流、宋代拘谨暗淡的色流、明元僵硬阴沉的色流……
这里是故事、是历史、是艺术、是文化……
这里来的有学者、艺术家、探险者、崇拜者、庸众……
从石窟出来到夕阳西下,恰似一千七百年前乐僔和尚来到敦煌的下午,在我们晕眩的刹那,一只金色的乌鸦正在向西飞去。
晚饭后去鸣沙山、月牙泉。一进大门,眼前的一片金黄灿灿,雄伟壮观的沙山矗立在眼前,这么多针尖大的沙子挤在一起,连绵起伏,脱掉鞋子踩在柔软的细沙上好象踩在棉花堆里,软绵绵的使不上劲,深一脚浅一脚的,有时双脚深深的陷入沙坑,摩揉着脚丫,悉悉沙沙。
攀上鸣沙山顶月牙泉便出现在眼前,在这神奇的沙海中偎依着一泓清泉,四周沙丘包围,恰似一位少女旁若无人的睡着,她那神奇的月牙形,实在玲珑可爱。也许正因为此,沙漠止住了其蛮横的脚步。月牙泉,没有任何的人工修饰,如同一弯明月,不在天上,却映在沙漠中,像是月光噘着她的嘴。
一切言说都显得笨拙而多余。
贺进
发表于 2012-8-6 22:38
简牍之旅——大型学术公益活动2012年5月18日 参观敦煌博物馆、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
贺进
发表于 2012-8-6 22:38
简牍之旅——大型学术公益活动2012年5月18日 参观敦煌博物馆、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
贺进
发表于 2012-8-6 22:38
简牍之旅——大型学术公益活动2012年5月18日 参观敦煌博物馆、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
贺进
发表于 2012-8-6 22:38
简牍之旅——大型学术公益活动2012年5月18日 参观敦煌博物馆、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
贺进
发表于 2012-8-6 22:39
简牍之旅——大型学术公益活动2012年5月18日 参观敦煌博物馆、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
贺进
发表于 2012-8-6 22:39
简牍之旅——大型学术公益活动2012年5月18日 参观敦煌博物馆、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