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09:48

知白守黑——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


>张良勋书法作品欣赏<

28、楷书条幅    134cm×42cm
释文:秋水见滩底,浅沙交浪痕,白鱼跳处急,宿鸟下时昏。带月入涡尾,落帆防石根。清淮行未尽,明日又前村。
宋梅尧臣

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09:49

知白守黑——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


>张良勋书法作品欣赏<

29、楷书条幅立轴   134cm×49cm
释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然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
宋王安石

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09:50

知白守黑——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


>张良勋书法作品欣赏<

30、行书条幅   150cm×42cm
释文:脱尽凡枝叶,丛根鼓直条。周身封古雪,一气撼青霄。自有齐天力,何须问六朝。贞心归净土,留待谷风摇。
唐徐府诗

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10:04



张学群

安徽阜南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届展、“兰亭奖”展览等大型展览。论文获“全国第四届书法理论讨论会”三等奖、“书法三十年”征文论文优秀奖(最高奖)。
2006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学群书法作品展”,2007年5月在合肥安美艺术中心举办“张学群书法展”,2010年9月在北京饭店船艺术馆举办“张学群书法艺术展”,2010年12月在合肥举办“张学群行草条幅作品展”。
出版《张学群书法集》(199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张学群书法作品集》(2006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学群书法精品集》(201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与同道主编《书法新论》、《书法新探》。
《张学群书宋词行草条幅作品集》(200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获“宝地杯”《书法》风云榜“最优秀的书法作品集”。
被《书法》杂志评为2005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被书艺公社网评为2010中国书坛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十大书家,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10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被《书法报》评为2010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10:05

张学群艺事年表

1965年入小学,始描红,幼承庭训,临帖习字。
1974年下放农村,劳动之余习文练字,渐成爱好。
1980年考入安徽大学,课余攻书法,“不让一日闲过”。
1983年获安徽大学书画展览一等奖;
担任安徽大学学生书画协会会长。
1985年书法作品发表于5月10日《合肥晚报》;
         12月作品入选安徽省青年书法展览。
1986年书法作品发表于《青少年书法》;
         书法作品获安徽省直机关首届书画展览最高奖;
         篆刻作品入选安徽省第二届篆刻作品展览。
1987年任琅琊印社副社长;
         获首届“黄山杯”书画大赛书法一等奖。
1988年书法作品发表于3月11日《青少年书法报》;
         书法作品获全国隶体书法大奖赛一等奖;
         《谈书法家的哲学修养》入编《中青年书法家谈书法》。
1989年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
         4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5月任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1990年书法作品发表于1月24日《书法报》;
         5月3日《中国书画报》第一版作专题介绍;
7月《书法理论发展简论》入选全国第三届青年书学讨论会。
1991年获首届中日书法作品公开征集展三等奖;
         主编《书法新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入编中国书协主编的《中国书法界人名辞典》。
1992年入编《中国书画篆刻家辞典》;
         撰《为“流行书风”辨》发表于《书法艺术》第三期;
         12月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安徽司法系统五人书画展览”。
1993年在深圳大剧院画廊举办“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
         主编《书法新探》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书法理论发展简论》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并入编《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和《1993-1994中国书法篆刻年鉴》;
         10月被评定为国家二级美术师。
1994年9月获“徐悲鸿教育基金会首届美术奖”三等奖(书法最高奖);
         新华出版社出版《张学群书法集》;
         10月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
1995年参加第6次中日书法展览;
         4月获“中国西王母万碑林”金奖;
         7月获“潍坊国际艺术碑林”金奖。
1996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览;
         任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任安徽省直书画协会副会长。
1997年获首届中国律师书法美术展金奖;
      《现代书法》第4期专题介绍;
      《现代书法家报》8月20日专题介绍。
1998年参加“当代中国书画家十人联展”(中央电视台电视画廊);
         2月参加“第26回国际书道联盟展”。
1999年为“中国常德诗墙”专题创作作品;
         10月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作品展览;
         12月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
2000年作品入编中国书协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
         9月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扇面作品专题》;
         10月参加安徽书法晋京展。
2001年参加中国近现代书画展;
         1月任安徽省直书画家协会主席;
         5月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002年参加中日友好书画交流展;
         3月篆刻作品入编《安徽现代篆刻集》;
         撰《关于书法“传统”的思考》发表于10月9日《书法导报》。
2003年8月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敦煌杯”全国书法大展和“敦煌杯”全国书法小品展;
         《书法》杂志第11期封面专题介绍;
         12月在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展馆举办“张学群书法展”并举行“张学群书法研讨会”。
2004年入选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览;
             8月作品入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型书法展览;
         8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
2005年《书画艺术》专题介绍;
         《美术世界》第九期专题介绍;
          11月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张学群行草书法作品集》,并举办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
2006年被评为《书法》“2005年十大年度人物”;
            8月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学群书法作品集》;
            8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
2007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梦回逸格•行草十家展”;
             书法作品入选第二届“兰亭奖“书法展览;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
      当选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2008年《当代安徽书法发展轨迹分析》获“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优秀奖(最高奖);
          策划组织中国书协主办的“大禹颂•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人民画报》以“人民艺术家”为题作专题介绍并出专集
2009年4月在兰州举办“张学群•韦斯琴•李彬书法展”;
         增补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担任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活动评委。
2010年在北京船艺术馆举办“张学群书法艺术展”;
         举办“五子雅集——天目行”活动;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学群书法精品集》。
2011年担任清华美院“当代艺术创作高级研修班”授课专家;
            被《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分别评为“2010年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担任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委。
2012年在广州美术馆东莞分馆举办“纸上烟云•中国中青年书法名家八人展”;
         担任“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评委;
         举办“知白守黑•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

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10:06

论张学群

胡传海

当代中国书法经过三十年的积累和沉淀,逐渐开始浮现一批优秀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家将对当代书法史和今后的书法发展产生影响。这些书法家具有良好的艺术眼光和艺术趣味,所书写的作品具有很深的个人风格和印迹。同时,他们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正确的历史视野,具备长期的训练和书写所积累的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体会,有着自己的现代展示方式。因此,他们既有对当代书法把握的高度,又有对历史书法文化认识的宽度;既有书法创作方法论方面的广度,又有多层次多维度积累的厚度,他们对当代书法的进程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检视,张学群是进入我视野的一位独特的书法家。
近代中国书法发展的轨迹是重心东移,这是由海派书法的崛起开始的,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的书法可以说代表了中国书法的精华。即便是张海这样的中原书法家也是到苏州来拜师学艺的。在解放后直至七、八十年代,上海书法(所谓海派书法)是领全国风气之先的,全国优秀的书法家在三十年代后移民上海奠定了海派书法的基础。在八、九十年代,江苏、浙江书法开始超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本来在四位一体的江南书法场中,安徽书法是排名靠后的,但是,在书法发展的三十年后的今天,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皖派书法的崛起。你只要仔细看看当代书法的得奖名单,不少来自于安徽,可谓人才辈出。我认为,新皖派的说法如果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可以有这样的一些特征:强调书法的技巧性,注重笔墨的表现性,立足书写中的力量和取势,更为重视书法理论的研究,强调书法家的人文修养。如果安徽书法的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它的发展后劲是不可估量的。而张学群就是其中的一个标杆,对他的重视和关注就显得特别有意义。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张学群的书法创作的特点。
张学群书法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势”的把握和操控,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他在书写时挥运自如、顿挫有致、变化无端、满纸生风,充满着一种自信,作品效果具有极强的运动感和生命力。正像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说的那样:“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桓曰‘书势’,羲之曰‘笔势’……兵家重形势,拳家亦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以操胜券。”但是我们要理解张学群书法的势的生发,首先要明白他的执笔方法,张学群的执笔不是指紧掌竖型的那种,恰恰相反,他是采用指松掌垂的古法,运用肘臂的力量,将全身之力通过腕部、肘部将墨垂注于笔端,前人所谓“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的书写方式,就是张学群书法之势生发的执笔基础。其次,张学群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书势的上下承接。张学群书写时对势的掌控可以用郁锡璜《餐霞书话》中对布势的一段话来描述:你看蛇要吃人的时候必先弯其首,猫要捕鼠,必先俯伏其身,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为了蓄势,所以书法家在书写的时候,笔酣墨饱,鼓其腰、弯其背,以蓄其势。蓄势时不加思索,脑子里已经将通篇章法安排妥帖,然后握笔疾书,仿佛如三峡下水之舟,瞬息千里,若有神助也。这段场景的描述犹如再现了张学群书写时的风采。可以说承上引下之势是张学群书法布势的特征,也就是利用草法的写法,尽量将势往下带,形成一种势如滚珠的美感。所以,观看张学群书写是一种享受,那种轻重快慢相宜的书写节奏仿佛是一种奇妙的旋律,随势生发,一发不可收拾,一路写来一路风景,中国书法的魅力尽显于笔端。再次,张学群书法之势是伴随着力量而展开。尚力是安徽书坛的传统,从清代的邓石如到现代的李百忍都是对力量感追崇的典范。张学群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书法线条是源自于篆书的,圆融浑厚,力感内蕴,正如丰坊在《书诀》中所说的:“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健。”由于是篆书线条也更适合书写草书,那种婉转更显婀娜多姿的趣味。细观他作品的线条,两边都显现出毛边的质感,特别是他利用涨墨书写的时候,不但气势很开张和大气,其线条也有一种爽辣的趣味。看了之后仿佛是喝了一大口安徽“口子窖”,特别够劲。这就是黄宾虹在《论书》中所说:“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又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杀得出又稳得住,是张学群在书写时的特点。所以,他作品的线条特别有节奏的美感。如果我们看了他大量的临习之作,就应该明白,在艺术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它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后,才会给你回报。张学群书法的功力就是来源于他对书法无限的挚爱,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能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大气豪迈,同时又有一种风情万种的魅力。最后,形成张学群书势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一气呵成的书写所形成的浓淡墨色的自然变化,错落有致,恍如一幅优美的图画。这种自然变化的墨色不但增强了他作品的可看性,更让他的作品具备了鲜明的时代印迹。这一点华翼纶在《画说》中说过:“观古人用笔之妙,无有不干湿互用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说过:“该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当然,张学群书法的这种布势是建筑在对全篇章法的统筹之中的,他极其善于运用涨墨开笔,一路写来,了无滞碍,随着书写的深入,墨色由浓到淡自然变化,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曾经一个阶段,为了追求墨色的效果,他曾不断实验,即便到了墨色完全干枯,笔依然在纸上飞舞,可以说,对墨色的重视和研究直到林散之的时候才开始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如果说张学群现在的书法形态和以前的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其中一点就是对墨色变化的追求,墨色将书法的边界加以扩大,直至蔓延至水墨的边缘。
在他的作品中,章法之美也是一个构成要素,一篇有一篇之趣味。这种对书法整体构成的准确把握使得他的作品位列于时代的前列。张学群的书法章法有这样几种模式,其一,是源自于董其昌的章法气息,就是行与行、字与字之间开档比较大,整体性上显得比较明亮舒畅,书写的过程不疾不徐,有一种悠然的心致,心态很放松的感觉。其二,是四周密布中间透气的格式,这种格式对书写小品,特别是斗方之作是很有现代感的。张学群的小品有一种闲雅的趣味,用一二分笔写,显得格外精致耐看。其三,是左突右抢的章法布局,这种样式在他的长卷书法中较为常见,所有的书法形制,张学群几乎都有涉猎,而在这些形制中,他以竖幅、长卷和斗方写来最为娴熟。前两种形制最善于体现一种连绵不断的气势,而在他的书法里这是一个强项和亮点。斗方则可以表现对小品的精致度的把握,现在看来他无论是大还是小的作品都有独特的理解。
书写的轻松和对细节的重视可以说是张学群书法的又一个特点。我们在观看张学群书写时的那种轻松随意就可以看出他对用笔方法的娴熟的驾驭,顺势婉转而下,无不如意,无不随心。我们知道,草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轻松的书写,要有一种了无滞碍的心情,好的草书作品都具有这一种特质。张学群书写的速度不是那种快写的速度,应该比较接近黄庭坚的书写速度,还是属于慢写的范畴。慢写的草书作品一般对细节、对墨色、对承接都有一种比较好的处理效果。他往往注墨一笔书写,期间不乏提按顿挫的节奏变化。观之仿若山花烂漫,或浓或淡,或湿或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特别是当张学群书写一些小品时,笔尖的变化无穷,那种纯净和透明的笔法可以说很接近董其昌的书写技巧。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对细节的处理就这样说:“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然细处用力最难。如度曲遇低调低字,要婉转清澈,仍需有棱角,不可含糊过去。如画人物衣折之游丝,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可以作为张学群创作的注脚。
如果对张学群的书法作一个基本的概括的话,那就是以重视细节处理的高超笔法和具有一气呵成的书写气势,同时又不乏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墨色效果和用抑扬顿挫的书写速度来进行书法创作,是当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书法家。
中国书法进入了三十年的筛选过程,在这三十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以书法家协会形式来团聚书法家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也正是这样,各地的书法家协会的主席应该就是带有地域性的领军人物,安徽书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对全国书法发生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都是领风气之先。安徽人那种敢于探索,敏于思考,积极融入的精神在徽商时代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三十年变化后的书坛也是可以看到他们的雄心和策略。张学群年轻时就注重理论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着手主编《书法新论》,从而在那一代人中独占鳌头,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储备和深厚的学养不是空穴来风。他是一个有准备的有思想的有战略精神的书法家。刘熙载在《艺概》说过:“写字者,写志也。故张长史对颜鲁公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现在大家都知道,他是全国官员中书法写得最为专业和最好的。他直接承接了中国官员历代以来重书法、重文化、重修养的传统。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目前的一系列的出版物和举办的一系列展览中充分地展现了他的风采。从他对“行草十家展——书法兄弟连”连续十年的策划,从而彻底地改变了书法展览的时空概念,以连续十年推出的方式震撼了书坛,他的气魄和智慧显露无疑。从而使得“行草十家展——书法兄弟连”的展览成为当代书坛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品牌。从他策划的“邓石如书法大展”可以看出他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还有他敢于到北京办展,同时每年都推出自己的作品集,接受社会的检验。这正说明他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书法家。他现在正带领“书法皖军”抢占当代书坛的制高点。可以说张学群已经成为一种书法现象,一种书法文化精神,一种不断进取的符号,一种当代人坚韧不拔的象征。在他身上我们仿佛看到李鸿章的雄才大略,陈独秀的独特文化眼光,胡适之的深沉的人文关怀。张学群不仅仅是安徽书法界的骄傲,也是中国当代书坛的骄傲,可以预见,他在不远的将来,还将发挥其积极的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其书法作品还会日渐其新,我们期待着这个鼓舞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艺术和人生的精彩来自于他的历练、体验、思维、视野,张学群将把你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10:08

浓浓的书情,淡淡的书写
——关于张学群的书法

张瑞田

如果说经历了三十年发展变化的当代书法,印证了中国人在一个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可以理性、客观地看待书法、学习书法,并能够以书法修炼人格,以书法表达思想,那么,张学群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例证。
不谦虚地说,我是中国当代书法发展变化的目击者、见证人。作为一个艺术界别,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样式,它一方面失去了某种世俗的功能,一方面,又以强大的文化惯性,对我们构成了巨大的诱惑。这样的心理暗示,有可能就是我们不屈服、不悲伤的理由。
对于张学群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每每回溯那一段时光,我们都会激动不已。当然,那是我们骄傲的青春时代,是我们自由选择书法、自由奋斗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充满信心与活力的张学群把自己的精力投放给书法。于是,我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上,经常可以观赏到张学群的书法作品;在专业媒体上,也经常可以读到张学群关于书法的文章。就这样,成长于安徽的书法家张学群走向了全国。
九十年代的中后期,我的兴趣回到我的本行影视与文学。不知道与张学群是否有关系,我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在徽州歙县开机,剧情又是描写徽班进京的故事。歙县产墨、产砚台,身临其境,浓郁的书法情结自然化开。拍戏之余,逛老街,买砚台,便成了人生一乐。歙县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我想起书法,自然也想起安徽书法家张学群。本想途经合肥时前去拜访,惜时间匆忙,只好返京。
忙于杂务,不等于说放弃书法,在全国首届扇面展上,我与张学群的作品同时参展。对于书法,我仅仅是爱好。张学群不然,对书法的痴迷,对书法的思考,对书法的探索,全然是以书法学者和书法家的角度切入和开展。即使担任了领导职务,繁忙的工作之余,须臾没有离开书法。2004年,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学习,我才得以与这位江淮才子近距离接触,对其人其书,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和理解。
1957年10月,张学群生于安徽阜南县赵寨。提及书法启蒙,张学群在《叩问心灵》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我学习写字,第一位老师应该是我的父亲。我不像许多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有文化基因上的传承关系。听父亲讲,从他记事起,就没听说祖上出过读书人。到他这辈,还算幸运的,混个高小毕业。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对知识的虔诚、对文化的崇拜以及那种天生的对艺术的感悟力和‘望子成龙’的心情,却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我上小学起开始写字,那是父亲布置的‘功课’,为了鼓励我能自觉地写字,父亲常对我讲,‘字是文化的外表’,字写得好,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学养。所以,我刚刚开始的写字历程就是在父亲的这些唠叨中而展开的,这些‘唠叨’也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并成为后来奋进的动力。”
这段文字,用朴实无华的文学语言,说出了素朴的为人为书的道理。今天的张学群,与这样的叙述暗合着,不激不厉,坦率随和。
这样的文字打动了我。自己的学书经历,也是建立在这么一种价值观照的层面上,没有伟大的文化理想,没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宏阔视野,然而,我们独有的是充实,是欢乐,是憧憬。有时候,这样平民化的人生向往,更适应现代社会。
从2004年起,我突然感觉自己可以在书法批评上进行一些形而上的思考。纵观书法界,时常可见低级庸俗的观点,一些书法家为提升自己的“身份”,不惜编造谎言,吹嘘自己的出身,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称颂,滑天下之大稽。张学群没有这样肤浅的心理,他的哲学修养告诉自己了,生命同等重要,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本质的区别。站在这样的文化至高点,探求书法之堂奥,当然圆融,当然中庸。张学群对书法艺术的理解,符合艺术规律,因此,我们看到的张学群书法,透露着历史的气息,飞扬着生命的情思,予人以审美的愉悦。
流行日久的书法视觉冲击力之说,越来越时髦了。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直插云霄的长篇巨制,那种淋漓和张扬,是一种过度的夸张,显现着当代人的肤浅,极大背离了书法的文化意义。其实,书法就是平实的书写,心灵的袒露,文化的表达,除此之外的结构探索,笔法突破,仅有理论的意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当我为自己的观点感到“保守”或“不时髦”的时候,在张学群《自呓自语》一文里读到这样一段话:“经过十年的探索,自觉书风有了较大的变化。在用笔用墨上,更多地关注淡墨和洇墨,喜欢模糊和简单,有时甚至淡化了笔法,只是一味地写来。淡化笔法,或许在无意有意中作了强化;在结字上更多地关注欹正、长扁、方圆之辩证,在辩证之中寻找新的统一;在章法上,更崇尚率意、自然,随心所欲,不计工拙;在总体风格上,则趋向于追求那种静寂、老到、超迈、淡远、萧散的东西”。“书法艺术最高境界应该是平淡、自然。这种平淡自然不是平常和简单,而是那种烂漫之极的复归。通过探索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又通过不断地尝试增加新的成分以补充和削弱以前形成的个性化语言,使自己的艺术风格处于一种中和、中庸,具有较大包容性的动态平衡。这是至关重要的,艺术生命也正在于此。”
张学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写的。张学群这样说,使我受到了鼓舞。再看他的写,更印证了我对书法的一种理解。书法是高贵的,也是深奥的。试图以某种理论样式介入书法审美,是极其艰难的。然而,我所期盼的书法表现和我所推崇的书法审美,幸运地落实到张学群的书法建构之中了。张学群强调书法的“写”,而不是“作”。“写”,凸显书法家主体的生命趣味,它把艺术创作转化成与生命共振的自然表述,强化着生命的文化记忆。与之相反的“作”,将笔墨完全外化,在粗陋的呐喊声中,仅存的视觉冲击力,淹没了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自然对完整的书法审美构成了破坏。另外,张学群时刻把握传统的重心,温润的书写,质感的线条,优美的墨韵,准确的结字,即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当代书法家精彩的作品,也使我们领略到传统书法艺术的风采与韵藉。在限制中,张学群默默地适应;在探索中,张学群又是小心谨慎。这样的情境,这样的背景,张学群努力前行。他走的很好,也会走的很远••••••••

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10:11

知白守黑——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


>张学群书法作品欣赏<

1、古人梅花诗
应将清净结心期,静待梅花读楚词。不与蕙兰争素艳,直叫(教)霜雪定坚姿。澄鲜只共邻僧惜,风韵宁教俗子知。向晚十分看更好,一轮塞魄坠南枝。
草书横幅
2012年3月1日作
60x33cm

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10:13

知白守黑——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
>张学群书法作品欣赏<

2、古人梅花诗
玉树萧然物外身,丹青难写是精神。苍松翠竹为三友,明月清风作四邻。冷淡自能吹俗客,板翻剩欲寄情亲。只求落后春无味,桃李如何作后尘。
草书横幅
2012年3月1日作
60x33cm

贺进 发表于 2012-5-13 10:15

知白守黑——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
>张学群书法作品欣赏<

3、方孝儒 画梅诗
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
行书横幅
2012年3月1日作
46x31cm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现场】“知白守黑——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览”亮相安徽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