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55

一方面学习传统,以古为师,一方面因时而变,力求把自己的实践和追求融汇到时代潮流中,通过与同道的交流切磋,使自己的创作不断获得新的启发来源。事实证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友天下士,对一个书家的成功裨益良多。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56

前人的成名立身,靠的是著书立说,据德游艺。当下社会人世纷杂,书者们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着自我,都以各种各样的“实力”来诠释着人生。这种“实力”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创作精品,二是据理言论。怎样去判定优劣,似乎准绳越来越模糊,界限越来越难辨,这种现象不仅是艺术的遗憾,也是当代人的困惑。那么,我们如何去梳理其中得与失?惟有深入的去探究传统,以勤补拙。前人说的字如其人,也就是说人之本性的流露可决定笔下的风神,善读书养其性,勤实践立其格。李可染老人曾经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传统),再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任何具备历史责任感的从艺者都不会一味的沉浸在故纸堆中,而是努力的蜕变成形,迹化成道。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2:03

               人世间真有许多奇怪事,往往不能从表面去判断其结果。印象是端凝持重,言辞慎审,包括衣着都是有板有眼,就连附和式的说笑都会准确地把握尺度,别说,还真有点儿体制下的官僚气质。当你驻足作品前时,那种夺人心目的气势,狂放不羁的态度,谁会想到出自貌相平和的他之手,这其中饱含对艺术创作的灵感,时刻体现着洒脱和无碍,而在表象的背后,又无处不体现他的步步为营,无处不折射出对经典的领悟、功夫的展示、艺术的本质。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2:05

为人治艺崇尚“和”生“雅”,欣赏过好作品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追求在笔下有集中的体现,理想时现字里行间。对于一个书者而言,又是难能的“全面手”,所谓全面就是工四体。“工”谈何容易,而实践已经告诉了我们的成功探索。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2:07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和谐是事物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和谐者,和合、和睦、顺和、和衷、和平、和美也,也可引申为均衡、合作、平等、浑穆、协调等等。和之贵为了“生”,生衍才有生命,事物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2:10

中国哲学思想本源之一的易学很早就建立了“天地人”三才系统的理论架构。《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善用“中庸”态度应世,道家惯用“无为”态度避世,释家则采取“修性”方法渡世,儒、道、释思想的相互抗争又兼容并存,又是中国和谐文化关系的一大奇迹。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2:13

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圆融关照,辩证施治,这是中医贻人以慧的重要法宝;刚柔相济,奇正相生,虚实互现,也是人生通艺理的和谐写照。艺术进程如同自然法则的演化,或成矛盾的运动过程,但和谐为度,调剂宇宙万物归于平衡。综观千年书法进展,坎坷不平,快慢不一,有进有退,都与“和”与“不和”大有关系。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2:15

寻着流星方向 可不可以找到幸福
越害怕 越孤单 谁的付出多一点
越躲藏 越相爱 越怕输
越长大 越怀念 少年时有多勇敢
骑单车 摔多痛也笑着哭
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
努力的 深爱过 就不苦
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
大雨中 期待着有彩虹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2:18

你说起那条回家的路
路上有开满鲜花的树
秋天里风吹花儿轻舞
阳光会碎落成一面湖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2:21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养书《养真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