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斌 发表于 2012-2-29 12:38

还能冲动,表示你还对生活有激情,
-------------总是冲动,表示你还不懂生活 !
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
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女人之美,在于蠢得无怨无悔;男人之美,在于说谎说得白日见鬼!使你疲劳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且是你鞋里面的一粒砂子!!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40

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
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女人之美,在于蠢得无怨无悔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41

经典与非经典并非是凝定不变的。当审美主体在诠释两者时,不仅会从自身的立场赋予它们各自的意义,由此揭示价值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流动的根据。差异是一种不平衡,更是一种空间。经典的空间往往需要非经典的填充,经典由此出现新的生机;反之亦然,非经典的空间由于经典的填充而位移。而这种联系与位移正表现出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以及对自我创造精神的内在渴望。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44

经典与非经典的彼此否定,并非是一种消解,而是在寻求联系中,生长到对方中去,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成立,新的价值,审美的维度由此得以延展。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45

对于经典空间的发现是困难的,因为经典是一个被严密填满了的对象,而且过多地被赋完美的价值。我们往往在仿效经典的已存价值,而缺乏发现其空间的智慧和魅力。不是无视和遗忘已存价值去言说一个空间,而是在体恤和感悟已存价值中去浸润一片新的天地。这样或许是一种平缓的进展,这种平缓的变化亦非亲历其境其情的人所能轻易感受和道得。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47

清醒的自信——从容的起笔,平实而迅疾的挥运,无修饰的休止,舒展活泼的承接,由此延续出运动的节奏,而一切都在曼妙的规模中变化,却很少有生硬造作之感,对势的静蓄与动升的准确把握和率意发挥正看出了他的技法演进的深度。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49

量的积累表现在笔法的层层递进,而质的突变更是层层递进后的笔法被心所感动。前者是参,后者是悟,参的物质性时间最终需要以悟的精神性空间来容纳。当我们的心能感觉到毛颖的跃动,提按顿挫,翻转移化,笔与心在纸上相应相惜,相生相灭,不知笔是心抑或心是笔时,一切细腻的感觉都直抵灵府的震颤,我心化为了我书。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50

技法是显性的,一切鄙视技法的观念只能淘空精神性的落实。当没有基础性的技法而侈谈精神性的高贵,不啻是言酸葡萄者的一种可笑,也是朝菌夏虫的浅薄。正是对技法的虔诚,才感悟到技法深处的精神性存在。这个过程是无法求法,有法去法,法外生法,三重境界,步步相连,步步进逼,步步环生,循而无止。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52

没有“刻意”地去设计,只是在“非经典”的因素中得到了心随意至的物化,而这对“经典”来说却是一种空间的新填充。这种填充对“经典”来说只不过是一小步!

李科 发表于 2012-3-3 21:53

在今天,书法已经基本失去了实用的功能而成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同时,书法也早已不是文人士大夫的特有本领而成为大众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然而既然是艺术就必须有技巧蕴含其中,必须有个人才华和性情的表露;既然参与者众多,就必须有主流大势,必须有可供参照的同类。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养书《养真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