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 发表于 2012-2-7 23:17

沃兴华作品导读
————————————————————

水盈盈

文/沃兴华

最初的汉字是象形字,“随体诘诎,画成其物”,全如作绘,以后发展为形声字,一半是表义的形旁,一半是表音的声旁,但是,无论声旁还是形旁,都是原始象形字的省略变形,都或多或少地残留了象形的意味。汉字的象形意味使它具有极强的造形表现力,因此,唐代张怀瓘将书法艺术定义为“书者,法象也”。孙过庭主张书法造形要“同自然之妙有”,《书谱》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少字书“水盈盈”是一件强调“法象”的作品,幅式狭长,高与宽对比悬殊,感觉上纵向的两边有一种向里的挤压力。在这种幅式上写字,根据“以他平他”的形式法则,应当强调横势,点画结体尽量往横向开张,与纵向幅式造成形的对比和势的对抗,否则就不会有形式感。幅式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点画与结体的造形特征。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过宋迪画山水的方法:“先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我写字也有凝视白纸的习惯,挂在墙上,想着 “水盈盈”三字,马上觉得它就像一道白练飞泻直下,联想到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决定第一笔用顶头出边的形式来写。
大致的结体造形和第一笔的写法想好之后,“胸中勃勃”,马上进入创作。许多人主张创作之前要有完整的构思,一点一画怎么写,一字一形怎么安排,甚至一行一篇怎么协调都要预先有个大致的考虑。我不是这样,前识意图一旦形成,立即拿起笔,后面的字怎么写,听从形式法则的支配,随机应变,因势生发,写到哪里,想到哪里,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不断发现,不断解决,直至篇终,整个创作始终处在前识意图与形式法则相互博弈的过程之中。
第一个“水”字取篆书的象形写法,《说文解字》称篆书为“引书”,具有绵长之意,最能表现水势的浩淼。书写时在用笔上,一方面强调中锋,凝重涩进,好像流水的深沉;另一方面加以震颤,使笔锋的辅毫逸出,线条两边起伏跌宕,如翻滚的波浪闪烁不定。在结体上夸张弯曲的线条和倾斜的造形,使它具有奔流的感觉。
前面两画写得不错,形势俱佳,到第三画时,运笔有意上抬,处理成横式,这是形式法则的要求,同样的笔画尽量不要重复出现。米芾说:“‘三’字三画异”,为避免雷同,古人采用的方法有长和短、方和圆、粗和细、仰和覆等各种变化,这里采取的是仰覆变化。
根据前识意图,水的奔流应取斜势,根据形势法则,三笔不能都取同一种斜势,当前识意图与形式法则发生冲突时,应当以形式法则为主,因为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创作规律和审美标准,是绝对的;而前识意图则是个人的,可以变通的。
变通的方法是:“盈”字第一笔果断地落在水字第三画的转折处。并且狠狠地往右下拽去,恢复了斜画的流动感。同时根据形式法则,因为前面三画都是圆笔,接下去不能再圆,需要尖锐和方折,所以果断地以露锋落笔,并且上仰翻折。这一笔不仅通过斜势的接续,将不相关联的上下两字连贯起来,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在造型上有藏锋和露锋、圆转与方折、浓墨与枯笔的对比,相反相成,相映成辉,这一笔很好地解决了前识意图与形式法则的矛盾,是整幅作品中最亮丽的地方。
紧接着“盈”字的第一横,下面的折竖中锋运笔,顶着纸面逆行,手不期颤而颤,点画特别苍厚。然后是一个连绵的叉形,环转的运笔与前面笔画的方折形成对比。这几笔都是根据形式法则来造形的,因为上面笔画都是右斜的,所以全部向左斜,因为上面笔画都是以横势为主的,所以全部取纵势,并且加以强调和夸张,结果写得像中流砥柱,兀然挺立,特别精神,以至于使上面“水”字第三画的抬起平写,也好像是流水被岩石阻挡所致,显现出反抗的喧腾。
“盈”字的下半部分“皿”,按照书写节奏变化的要求,逐渐加快速度。在多字作品中,这种快慢变化表现为上下字之间的逐渐过渡,在少字作品中,因为造形单位量的减少,不得不在一个字的上下左右部分之间来完成。“皿”的用笔速度加快,以使转为主,流畅的线条加上进一步左斜的造形,又回到上面“水”字的感觉,再加上墨色逐渐干枯,丝丝缕缕的边廓线如同粼粼波光,特别是中间两短竖的连写,回环盘绕,好像是激荡澎湃在岩石(乃)下的旋流。最后一横跌宕舒展,横贯纸幅,右端翘起,绕过岩石(乃),与上面的水流连接,造成“荡荡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的景象。
写到这里,作品的意象传达非常好,盯着看,会有天旋地转的晕眩。但是还有毛病,从形上看左边大右边小,构图不完整;从势上看,从上到下只有一个弯,没有对比,节奏感不强。因此,写好盈字的最后一笔,说时迟,那时快,马上提起笔,顺势在右边打了两个斜点,其作用不仅在构图上平衡了左右两边的分量感,而且使通篇章法走出一个反写“S”的形状,上大下小,增加了势的节奏感。同时还产生出两种表现力,一种是因为连续书写,化凝聚的点为流动的线,感觉像水势打了个漩涡,往右下角流出,增加了动感,强化了前识意图,另一种是将收笔的势态回复到起笔的势态,表现为一种贞下起元式的圆满。
最后,觉得“水盈”两字交接处的左边过于空疏,便题上落款,既协调了通篇的虚实关系,又丰富了笔墨造型的对比关系。
这是一件“法象”的作品,所谓的“象”是指意象,意象是物象经过情感的选择、变形和重组之后留在心上的印象,本质上是情感的表象,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件作品的“法象”,其实也是表达了我对水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感受。三十年前去郑州,站在黄河岸边,极目眺望,河水挟沙裹泥,滔滔汩汩,看不到骇浪,听不到涛声,只有一道道涟沦泛着幽光,苍苍茫茫的推宕,浩浩荡荡的摛展,深邃、沉郁、坚定,那种旋转天地的力量,浮载乾坤的气概,让人震撼。三十年来潜藏在心中的对水的情感,在这件作品的“法象”中得到了澄明,我很感动。

贺进 发表于 2012-2-7 23:18

沃兴华部分展览作品

贺进 发表于 2012-2-7 23:20

沃兴华部分展览作品

贺进 发表于 2012-2-7 23:21

沃兴华部分展览作品

贺进 发表于 2012-2-7 23:21

沃兴华部分展览作品

祁振霆 发表于 2012-2-8 08:30

{:1_277:}

楚鲁墨人 发表于 2012-2-8 08:30

祝贺祝贺!

李立山 发表于 2012-2-8 08:57

2012年新春书法界最值得期待的展览即将登陆上海滩。
祝贺两位先生展览圆满成功。

费墨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4:22

{:1_277:}

费墨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4:22

{:1_277:}{:1_277:}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现场】“情感·形式”胡抗美、沃兴华书法展新闻媒体见面会举办(27日沸腾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