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习作。。。。
本帖最后由 追夢人 于 2012-2-7 23:12 编辑目前书法学习的碑帖结合等问题:
当今碑帖融合的创作不很理想,就境界而言,不用说与古人比肩,就连和民国时期的几位大家也没法比。谈到碑帖融合、相互渗透的关键问题,我觉着最难解决的是“自然”二字。大家都知道,我们所说的碑主要指的是北碑,基本都是楷书,其形态古拙,奇崛朴厚,章法上字字独立;而帖则楷书、行书、草书都包括,其内容丰富多彩,其形态流畅清柔、灵动自然。所以,一刚一柔、一拙一灵,要想完美融合谈何容易。我的办法是:以帖的点画形态为主,适当加入碑之方雄凝重的笔势,但不可过分追求方折的外形,同时强调线条中段的起伏变化,使线条中间沉实。这只是个人在处理技法层面上的心得。而真正意义上的碑帖融合则是化刚为柔,脱尽外在的棱角,犹如急流中的卵石浑圆而沉实。碑帖融合是需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的。如果急功近利则必会牵强,欲速则不达,这恐怕也是制约当代人书法创作的主要因素。 碑帖融合的审美趣味我想应该是:既有帖圆润精妙的笔法,又有碑质朴古拙的风骨;既有帖体势的流畅,又有碑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意趣。就碑帖融合的创作现状而言,我觉得前景是可喜的,而且随着书法家对传统经典碑帖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会在当代出现碑帖融合的大家! 书法学习应像画家一样到自然中去感悟生命的状态。实际上我们的书法先哲们早就这样做了,不然,卫夫人怎么会在《笔阵图》中说:“竖如万岁之枯藤,点如高峰之坠石”呢?张旭为何会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出笔法,怀素观夏云变幻,听嘉陵江涛声而草书益佳呢?又为何观王羲之书法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观怀素大草有“惊蛇入草,飞鸟出林”之审美意象呢?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悟,我喜欢静坐在山坡上去欣赏太行山区如墨般浓黑盘礴的柿树,那不就是书法的线条吗?我还喜欢夜间仰望苍穹,去观察满天星斗,那或聚或散、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虚或实的群星,不就是书法的章法吗?关于感性和理性的问题,我强调书法创作要重“感性”而轻“理性”。怀素往往醉后作大草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在微醉状态下大脑处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这种状态是最能见真性的,因此钱起有“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之名句。 {:1_277:} “竖如万岁之枯藤,点如高峰之坠石” 妙哉! 夜间仰望苍穹,去观察满天星斗,那或聚或散、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虚或实的群星,不就是书法的章法吗? 楼主气度非凡!!!!!!{:1_27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