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0
本帖最后由 naifan 于 2011-4-22 17:27 编辑
张万庆 1938年生,河南大学毕业,先后任开封市博物馆馆长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河南大象书画院院长。
中国首届百杰书法家,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题写者,文化部《书坛五杰》,文化部为健在的书法家举办展览的第一人,陶瓷书法第一人。
序
许恩惠 张维
张万庆先生是华夏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们相识多载的忘年之友,我们从内心里敬重他、仰慕他。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朴实、凝重、独树一帜。他采用魏碑的结体与颜字的笔意,将魏碑与颜体这两种较为厚重的书体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不求小巧,拙中求巧;不弃小拙,巧中更拙。加之行书泼墨之老辣、隶书行笔之圆润、金石运刀之节奏。使其书法作品既有传统的功力,又具有独有的个性,是北魏派书法营垒中最为耀眼的代表作之一。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之所以含蓄、大气,原因是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于1958年大学毕业后,相继在展览馆和博物馆工作14年,长年累月地在文物博物书画碑帖和古代钱币中摸爬滚打,曾是博物馆系统颇有名气的古币鉴赏专家。七十年代以来,他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合著出版了诸如《孙子兵法》、《柳宗元诗文集》、《李斯子》、《李贺诗集》等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独自著述出版了文学集子《河东文选》、《古词选读》和韵文集子《说东道西》,还出版了金石篆刻集子《愚尘印痕》,《张万庆书法作品集》《张万庆书法艺术》《张万庆书法和陶瓷书法》。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了他传统文化之丰厚和书法艺术字外功之雄奇。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之所以朴茂,甘醇,是他长期实践与磨练的结果,他八九岁时即跟私塾先生学写字,中学时曾在石印社里写页子(石印稿)。在博物馆工作时,就住在碑林的旁边,亲自参加数千件古碑的清点、拓片、编目、修整等研究工作,诸如《王尚恭墓誌》《刘根造像》等著名碑帖,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他曾担任过博物馆长、文化局长、宣传部长、艺术馆长、画院院长,然而不论工作有多忙,他的主要精力都尽可能花在书法的学习与钻研上。
他曾在郑州、北京、上海、广州、日本、韩国、泰国举办个展。他参与举办的各类展览不下一百多次,其中《全国竞选国花书画展》、《中国佛教书画展》和《当代中国工笔画展》等全国性书画重大活动的作品评委主任就是他。
为了表彰他在书法研究与书画组织方面的成绩,国家文化部破例于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张万庆书法篆刻作品展”,展览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文化部的名义为健在的书法家举办个人展览,这还是第一次”。
张万庆先生在书法创作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他认为临帖与读帖应当是书家永无休止的“充电”进程,一遍有一遍的心得,一遍有一遍的升华,而且要读多种帖,只有多读才有比较与识别;他主张写小篆的人要多领悟大篆的笔意,写唐隶的人要多吸取汉隶的韵律,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媚艳色,增添书帖味;他提倡书法要力求写出古人的规格、时代的风格和自己的性格;他呼吁对现代书法不要排斥、而要借鉴,因为凡优秀的现代书法作品都必然具备传统的功力,金石的构图和国画的韵味,而这些往往是书家的软肋与不足。
张万庆先生是一位不断探索与创新的书法家。1998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之后,彻底摆脱了事务性的干扰,用他的话说:“好像得到了二次解放”,全身心的投入到多载体的书法艺术探索中。当年与木雕艺术大师合作,采用阴雕、阳塑、镂空与拼接等多种技法,创作了两百来种木雕书法作品,这种浮雕与半浮雕式的木雕书法,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的往返于景德镇、佛山、邯郸、淄博、宜兴、跃州、禹州、汝州、洛阳与德化十大陶都,以陶瓷为载体进行书法创作,历时五年多,行程两万里,克服困难,经受艰辛,终于成功地创作出十大系列陶瓷书法作品1300余件,将陶瓷与书法这两种国粹溶为一体,为书法艺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被大家誉为数百年来系统地进行探索的“陶瓷书法第一人”。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作品,被视为墨宝,广为国内外专家、名人、学者和单位珍藏。江泽民 李鹏 李先念 李瑞环 万里 谷牧 张万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张学良、陈立夫、费孝通和李准等社会名流,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 华侨博物馆、中南海 毛主席纪念堂和叶剑英纪念馆等文博部门都有他的作品收藏。1991年为中央电视台题写的“夕阳红”三字采用至今;1994年创作的篆书“家”及其配文,以极其优美的语言将家庭写得分外温馨,其内容美与形式美都为人们所喜爱。几年来,已以木雕、石雕、月饼模和丝网印刷等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成为众多仿造者仿制最多的书法作品。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1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l.gif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r.gif
http://auctionimg.kongfz.com/20090925/1367799/1367799PRiqSP_b.JPG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1
本帖最后由 立地成佛 于 2011-3-11 16:03 编辑
http://www.ha.chinanews.com.cn/lanmu/photo/1001/img125359362795.jpg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3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l.gif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r.gif
http://www.ha.xinhuanet.com/yincang/2007-07/16/xin_2207042215236872211461.jpg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5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l.gif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r.gif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12/12/xinsrc_4221204121420296107213.jpg
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先生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5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l.gif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r.gif
http://www.gmw.cn/images/2005-03/20/xin_51030220091421844184.jpg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6
http://files.mainone.com/product/ProductImages/2010_07/02/02183949283.jpg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7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l.gifhttp://www.shufa.org/bbs/images/536453/top_r.gif
http://www.ha.xinhuanet.com/yincang/2007-07/16/xin_5207041618018282244229.jpg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8
在陶瓷上写书法
河南籍大师让两大国粹联袂生辉
来源: 大河报
“家”是张万庆的代表作。一首优雅而温暖的小诗,围绕在篆书“家”的周围,12生肖朱印藏在“家”的怀抱,张万庆的“家”作品,给人无限的暖意。“每个人都有一个家,12生肖代表家庭成员。”
张老先生的这件传世之作,自199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来,已先后被人以木雕、铜雕、石雕、月饼模和漏网印刷等形式制成了多种艺术品,在国内外广泛流传,于是有人称其为“几十年来传播到千家万户的、最受欢迎的书法作品之一”。
陶瓷与书法,二者的结合是张万庆的一个成功创举,在创作陶瓷书法的过程中,张万庆接触到许多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个领域,陶瓷业的现状、现代书法在学术界有无价值的争论,对作品和生活,张万庆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晚报记者 张华 张柳 见习记者 汪永森/文 晚报记者 白 韬/图
陶瓷书法不联手?
1998年,张万庆展示创作的木雕书法作品,这些颇具创意的作品,让参观者眼前一亮。木雕上能有书法,其他物品上也能行吗?
长年与古文物打交道,细心的张万庆发现,精美的陶瓷作品只有彩头釉色的胎质,却不见书法的踪影。“为何只有紫砂陶上刻有少量文字,其他陶瓷却不见书法存在?”张万庆很困惑,与书法界和陶瓷界的朋友探讨,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陶瓷与书法根本不搭界”。
书法是用毛笔蘸着墨水在纸上游走,而陶瓷却要经过烧制,陶的烧制温度在800摄氏度左右,烧瓷的温度高达1400摄氏度,经过如此高的温度,墨早就被蒸发,隋唐以后,瓷器代替陶瓷,釉色的使用使文字迅速消失,陶瓷与书法“互不搭界”成了潜规则。对这个规则,张万庆想挑战一下。
陶瓷书法新鲜出炉
1999年春天,江西景德镇举办书法、陶瓷活动,张万庆受邀参加,却无意中开始了自己另一种艺术创作。
张老先生介绍,他在景德镇考察了部分陶瓷厂,书法保存难题茅塞顿开,“就在陶瓷上作书法。”参观完毕后,61岁的张万庆再次来到景德镇,隐姓埋名,到各个陶瓷厂家拜师学艺。两个月后,他亲自设计、制胎、写字、烧制100多件形态各异的瓷器,最终烧成40件。
“陶瓷大师们一致肯定这次创作,作品全被当地陶瓷博物馆收藏了。”说到这次成功,张万庆欣慰地笑了,介绍自己的作品刚出炉,景德镇市长、陶瓷所所长和30多位陶瓷大师前来参观,市长还专门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会上,张万庆首次提出“陶瓷书法”的新概念:即以书法为主题,以陶瓷艺术为载体,采用陶瓷生产的工艺与流程而创作出来的书法艺术品。“两大国粹一结合,陶瓷更典雅、书法更遒劲,相得益彰。”
在景德镇青花瓷上取得的成功,给张万庆老人更多的勇气,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始了新的跋涉和探索。
禹州、汝州、佛山、淄博、邯郸……都留下张万庆匆忙、执著的身影。
陶瓷书法弥补千年断层文化
张万庆介绍,陶器与文字相结合的历史很漫长,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红陶、黑陶和彩陶,陶器上留下的花纹与符号就是最早的文字印记。夏商周三代之后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使用陶模浇注而成的。到了两汉,尤其是隋唐以后,瓷器逐渐取代了陶器。由于釉色的使用,致使瓷器上的文字很快消失,特别是宋代以来宫廷认定的五大官窑,全部都没有文字,千余年间,文字与陶瓷相结合的历史开始断层了。
历经8年半时间,张万庆先生终于取得艺术创作的成功,在陶瓷文化与书法艺术上,开拓了新境界,尤其在河南的禹州和洛阳,在古老的钧瓷和三彩上的试验,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他的陶瓷书法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好评。
中国陶瓷业需要开放交流
8年陶瓷书法的探索,张万庆到全国各大陶瓷产地潜心研习,对各地的陶瓷工艺有一定的了解,各个陶瓷的产地,都有独特的技法和工具,但让张万庆感到遗憾的是,各著名陶瓷厂根本不会制作工艺,更不用说经验交流,“师傅教徒弟都会留一手”。
张万庆说,陶瓷界的这种封闭状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独特性,但是互相保守,不利于创新,“一个瓷器模子能制作千年”。要繁荣陶瓷艺术,就要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其他产地的技术方法。
另外,目前制作陶瓷,一般都是靠经验,“也说靠火吃饭,经验和运气所占比重比较大”。张万庆说,现在一般烧陶还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方法,虽然有科学,但是没有系统的研究,更不易于传承,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对土质、温度等进行分析,便于后人学习。
河南陶瓷业需要政府支持
在张万庆的家中,有件土褐色的陶器,纹理细腻光滑,通体散发着雍容的光泽,另一陶板上,竹子、字画也都细腻优美,颜色和纹理也与陶器材质相同,与周围其他陶器相比,更显精致。
“这是咱们的黄河泥烧的,很少见。”说到黄河泥,不得不提河南陶瓷的发展,张万庆有些沉默,在历史上有汝、钧、官、哥、定五大陶瓷,其中,汝、钧、官产地都在河南,时过境迁,现在全国几大瓷都竟然没有河南一个。以汝瓷为例,近年来一直有两大陶瓷厂,一家走传统路线,艺术质量很高,价格贵,也没营销手段,所以名声在内,经济效益却不好;而另一家,不追求质量,追求价格便宜,经济效益却很好。在经济利益与艺术追求上,两家争论不休。
河南陶瓷怎样才能恢复往日锋芒?张万庆很担忧,提出政府应该将陶瓷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对陶瓷业举行交流、展示会,让外界认识河南陶瓷,同时,展示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但现在,陶瓷业一直处于自发行业,希望政府有所引导和支持。
现代派书法需要包容
张万庆是陶瓷书法家,对书法界的一些争论也有自己的看法。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2-2-6 14:58
http://www.jdzjy.com/UploadFiles/2010127172917467.jpg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