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3-2-21 09:06
http://www.zmdnews.cn/upload/news/201202/20120217082151212178.jpg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3-2-21 16:13
书法大家的特殊“工程”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网络编辑:梁德明 发布时间:12年10月30日07:10:06 【放大 缩小 默认】
http://v.t.qq.com/share/images/s/b16.png 发送短信 zmd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徐则挺 近日,著名书法家张万庆托人带给我一幅书法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札,一阵沁人心脾的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一幅四尺对开的楹联:爬格岁月世上苦,舞笔生涯人间乐。是先生最喜欢用的“疙瘩颜”书体,笔法遒劲,仪态蕴藉,抒伊高雅情志,状我人生形态,辞恳意殷,字美文达,文坛前辈、艺术大家的温厚胸襟、灼灼目光跃然纸上。这让我想起与雷现超、孙国钧二位一起去郑州拜望先生的事。曾听先生说,他正在做一个“工程”——用书法楹联的方式,为他熟悉的驻马店籍朋友每人做一幅写意肖像。先生竟有这等创意,实在是一件美事、快事、 雅事。我们几个身为驻马店人,当然欢欣鼓舞。国钧当即表示,待先生的这个“工程”告一段落,一定要出个漂漂亮亮的集子,作为彰显先生桑梓情怀、胞波厚谊、书法奇彩的丰碑。自那次从先生家归来,我一直在翘首期盼。万庆先生1938年出生于豫南历史文化名城汝南,一生涉猎广泛,学养深厚,具有博大精深的“字外功夫”。先生治书法,追古风、宗魏(魏碑)颜(颜体),摹金石,精篆隶, 形成了含蓄敦厚、古朴苍劲、阳刚大器、超逸不群的鲜明风格。其书体活泼自如、汪洋恣肆、奇姿百出,看似信手拈来、一挥而就,实则备尝艰辛、臻于化境。万庆先生的书法艺术气象恢弘、形式多样,达到了前人未曾企及的高度。尤其是先生熔爨、篆、隶、魏于一炉,变化创新,新意迭出,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观。我深知,对于这样一位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又年逾古稀的书坛大师,能得到他一幅普通的书法作品已属不易, 而现在,一帧由先生绘制的“书法肖像”楹联就摆在案头,习习春风,溢满斗室;绵绵厚谊,暖我心扉, 怎不让我心生感慨、诗情盎然?遂作小诗一首,以谢先生美意。戊寅幸晤芝麻花,笔走龙蛇任挥洒。墨坛屈指夸巨臂,桑林交口颂乡达。书艺词彩联娇魅,才高德厚并超拔。倩倩柔情浴桃李,煌煌圣迹耀东华。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3-2-21 16:13
窑火深处炼道 开片声里悟禅
作者:苏建民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36 更新时间:2012-9-7 10:16:35
中国陶瓷书法第一人张万庆曾给苗见旭写了一副对联:“窑火深处炼道,开片声里悟禅”。见到这副对联是在苗锡锦老师家里,苗老说:“见旭是我的本家后生,炉钧烧得很好,他托我弄副对联,新建的展厅急用。对联是见旭自己拟的,当初我没太注意内容就径直给张老师发了短信过去,谁知张老师立即打电话过来说,烧钧瓷的能拟出如此对联很了不起,并给见旭写了这副对联。”苗锡锦老师说这话时,显得异常激动,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看得出来,他很赏识见旭。
我和见旭相识是在2004年的秋天,朋友介绍说,神垕镇有一个叫苗见旭的教师业余烧钧瓷很有特色,专烧钧瓷赏盘,并配诗出售。我心想,教师烧造钧瓷并写诗,肯定有文化底蕴。
在我的印象里,好像烧钧瓷的大都是些禹州钧瓷一厂、二厂和国营瓷厂的下岗职工,再有就是镇上的农民。一个当教师的怎么就玩上了火呢?见到苗见旭,我更是心生诧异。这个外表严肃、略显彪悍的青年怎么会写诗呢?做钧瓷吧似乎还说得过去,因为做钧瓷需要体力,写诗的好像都是些文静、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无论如何我是不敢把挥洒文字和眼前这个武松般的男人联系在一起的。苗见旭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我父亲是钧瓷一厂的老工人,烧了一辈子窑,对火有深刻的理解,没事就陪我烧窑、讲火,讲与窑火相关的人和事,渐渐地,我开始迷恋上了钧瓷,迷恋上了火。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我成功地烧制出了赏盘《香荷千年》,看到这个赏盘的那一刻,我思绪万千。修坯、施釉、装窑、烧火,56个盘子,就独独烧成了这么一个天之尤物,你说我能不高兴吗?兴奋出诗人。‘妙手栽得荷叶鲜,大珠小珠凝玉盘;不是炉火窑变出,何留清香一千年。’ 第一首写给钧瓷的诗就这样破茧了,那天中午我喝得飘飘欲仙,或者叫我欲乘风归去,这是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的陶醉,醉人的不光是酒,那是让心、眼都迷离的奇绝窑变呀!”苗见旭说到动情处,两眼充满泪水。这一刻我心里头的那个结终于散开了,就像眼前秋光里悠然回旋飘落的叶片。这是一个真正的具有诗人气质的钧瓷艺人,严格地说是钧瓷诗人,他用切肤的感悟,道出了万千钧瓷艺人想吐而吐不出,想说而说不圆的窑变釉画和釉画意境。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3-2-21 16:14
再访书法名家张万庆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网络编辑:杨珊珊 发布时间:12年08月14日08:08:12 【放大 缩小 默认】
http://v.t.qq.com/share/images/s/b16.png 发送短信 zmd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孙志强前不久,我与汝南天中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保庆、汝南县文化局局长杨民生一起,驱车前往郑州看望汝南籍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先生,这是我第二次到张万庆先生家拜访。记得第一次拜访张万庆先生已是1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和时任汝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学范等人,因筹备汝南首届梁祝文化节书画展一事请教张万庆先生。先生家奇石盈庭,翰墨飘香。见到家乡人,先生无拘无束,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对家乡举办梁祝文化节书画展提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中午在先生家附近的餐馆就餐,本应由我们埋单,先生执意不肯,他本人不喝酒,却从家中找出两瓶好酒让我们品尝。先生学识渊博,却如此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张万庆先生1938年生于汝南县,先后就读于汝南高中、河南大学,曾任河南省群艺馆馆长、中国钱币学会会员、河南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印社名誉社长,现为河南省中国画院院长、全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德艺双馨艺术家”。张万庆先生的书法,大家最熟悉的有两种字体,一是颜魏揉合的行书;另一种是犹如刀劈斧削的爨体。大家最喜爱的作品有三件:一是为中央电视台题写的“夕阳红”;二是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的篆书“家”;三是如诗如画的“和”。张万庆先生是文博战线上涌现的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他曾收集古代货币10多万枚,收藏奇石1000多块,自制金石400多方,自撰词作300余首。张万庆先生自1998年退休后10多年来,他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先后行程万余公里,花掉了自己积蓄的几十万元,潜心研究陶瓷书法。他深入全国10多个著名陶瓷产地,创作了5000多件陶瓷书法作品,提出了陶瓷书法的科学命题,被业界人士誉为“陶瓷书法第一人”。为了彰显先生的书法成就和敬业精神,国家文化部于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破例为他举办了“张万庆书法篆刻展”。张万庆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日本名古屋政府、中国华侨博物馆、宁夏博物馆举办过个人书法展览,不少领导都收藏有他的作品。但是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在热闹非凡的开幕式上、在灯红酒绿的宴会上和舞厅里,却很难见到他的身影。如果用网络语言形容他,那他就是一个十足的“宅男”,“请息交以绝游,门虽设而常关”。他在家里干什么?一不是修身养性;二不是莳花弄草;三不是坐禅念佛,而是读书写字。有时一幅作品他能写一个月,写不出新意决不罢休,达不到自己满意决不罢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拼搏精神,每隔一段时间,张万庆先生再出现时,往往会伴随着一大批令人瞠目结舌的作品,让大家赞叹不已。这次我们专程拜访张万庆先生是提前预约,想让先生为家乡的天中酒业文化园内的巨石题几个字。先生得知我们到来,早早地在门口迎接。我感到先生和10年前所见变化不大,依然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和蔼可亲。谈起家乡的酒厂,先生并不陌生。他说他的家就在汝南县城东关,离酒厂不太远。当魏保庆总经理向他简要汇报了这两年新班子上任以来,天中酒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后,先生显得非常高兴,并表示有空一定回去到酒厂看一看。随后,先生拿出早已写好的“醇厚天中”条幅,但见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凝重大气、浑厚质朴、一气呵成,实为上乘之作。先生不仅分文不收,还特意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幅书法小品,并用信封装好,写上姓名,同时将他新近出版的《龙文化书法集》赠送给我们作为纪念。从这些细微之处,足见先生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对家乡又是多么的一往情深。拜访结束时,我们提出想再请先生为公司的新产品“天中原浆”题字时,先生不但满口答应,而且还负责与他所熟悉的景德镇陶瓷厂联系新产品陶瓶制作事宜,让我们深受感动。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从张万庆先生的谈话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先生虽远离家乡,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依然未变,对故乡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同时,我们也从先生身上深深感受到了他那宽阔的胸襟、高尚的人品、执著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如果我们天中酒业的干部职工能像张万庆先生那样,朝着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求实苦干,精益求精,那么,天中酒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3-2-21 16:15
苍劲古拙见精神 陶瓷书法第一人
——访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先生
作者: 刘海永 文\图 2012-05-18 08:56:30 来源: 汴梁晚报 【 掌上看开封】
http://www.kf.cn/news/attachement/jpg/site2/20120518/00f04c8d8468111fe5c419.jpg
张万庆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神情飘逸,给人的印象是位心态平和、极具修养的饱学之士。他退休前在郑州工作,曾任河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河南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印社名誉社长,现为河南省中国书院院长,曾被授予全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他曾在郑州、北京、上海、广州、日本、韩国和泰国举办个展。他的书法作品被国内外专家、名人、学者和文博单位珍藏。张万庆虽说在汝南出生,却在开封工作了30年,他是从开封走出的艺术家。
难忘开封 艺术从这里起步
张万庆1938年生于汝南县一个普通百姓家庭,从小喜欢写字、画画,毛笔、粉笔,壁画、板报样样拿手。1955年,他考入河南大学英语系,上学期间考入开封市业余话剧团,在话剧《北京人》、《雷雨》等剧中担任舞台美工。毕业后到开封市展览馆任专业美工,当时的展览馆设在大相国寺内,张万庆参与了数十次大中型展览的筹办,并参加了开封市政协书画组,还担任金梁印社的社长。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搬迁到郑州后,开封组建博物馆,张万庆调到开封市博物馆工作。开封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着他,他结交了陈玉璋、宋向梅、蔡德全、靳仲云、庞白虹、牛光甫、桑凡和靳选等书画、篆刻、鉴赏名家。在博物馆工作,使他有机会对馆藏书法艺术品和社会上的书法艺术品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观察和研究。张万庆在馆的十多年间,参与举办了“古代书画展”、“明清书画展”、“中原工业美术展”、“古代钱币展”和“中国历代货币陈列”等30多次展览。但是,他难忘的还是整理碑帖和收集古钱币两件事。张万庆说,正是这两项工作,为他一生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当时河南省博物馆迁郑后,大量的古代碑刻没有转走,开封市博物馆又接收了开封市文化局转来的石碑拓片和部分碑刻。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对所收藏的碑碣、墓志一一进行拓片、登记、编目、入库。开封市博物馆的藏品极为丰富,非一般馆藏可比。其中碑刻收藏之多堪称中原之最。经过对从北齐到民国1000多块碑刻和拓片的整理,张万庆的直接感受是他的书法由业余开始走向专业了。这种工作使他对书法、篆刻的认识从自发阶段升华到了自觉阶段。
张万庆是河南省第一届钱币学会会员,在货币研究方面很有成就,在开封博物馆工作期间,经他之手在民间、市场、上海等地挑选、收购的古钱币有12万枚!令他感动的是,当年马基光的岳父、住在水车胡同的张老先生一次就捐献古币18000枚。12万枚古钱币,从上古至明清,应有尽有,无一不备。张万庆发现的“大齐通宝”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他挑选有代表的古钱币进行拓片,按年代编排顺序,编辑目录索引,整理成册。通过对这12万枚钱币的把弄,不仅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增强了他的文化素养,而且使他对古文字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撰写的《中国历代农民革命币》文章在《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长期在碑刻中漫游,与古钱币交流,经过熏染,他的书法、篆刻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张万庆的书法艺术初宗颜魏,继法篆隶,具有浓厚的笔墨意味与书卷之气,透示着庄重稳健的大度气派。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这3个字即是他的手笔。《家》是张万庆的代表作。一首优雅而温暖的小诗,围绕在篆书“家”的周围,12生肖朱印藏在“家”的怀抱,给人无限暖意。这件代表作自199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来,已先后被人以木雕、铜雕、石雕、月饼模和漏网印刷等形式制成了多种艺术品,在国内外广泛流传,于是有人称其为“几十年来传播到千家万户的、最受欢迎的书法作品之一”。他的篆书《和》,深挖了“和”的演化史,通过笔墨的变化与结构的夸张,将“和”字勾勒成了春光拂面、万物共荣的农家乐风光图。
1997年,国家文化部破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张万庆书法篆刻作品展””,展览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文化部的名义为健在的书法家举办个人展览,这还是第一次。”在此之前,文化部只为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家举办过个人作品展。
探索陶瓷书法 弘扬传统文化
1998年,张万庆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之后,彻底摆脱了事务性的干扰。当年就与木雕艺术大师合作,采用阴雕、阳雕、镂空与拼接等多种技法,创作了200多种木雕书法作品,在河南省博物院展出受到了好评。“为何只有紫砂陶上刻有少量文字,其他陶瓷却不见书法存在?”早在开封博物馆工作期间,他就有这样的念头,与书法界和陶瓷界的朋友探讨,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陶瓷与书法根本不搭界”。书法是用毛笔蘸着墨水在纸上游走,而陶瓷却要经过烧制,经过高温后墨会被蒸发。隋唐以后,瓷器代替陶瓷,釉色的使用使陶器上的文字迅速消失,从此陶瓷与书法互不搭界。这次,张万庆想挑战一下。
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往返于景德镇、佛山、邯郸、淄博、宜兴、跃州、禹州和汝州等13个陶瓷基地,以陶瓷为载体进行书法创作,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地创作出十大系列陶瓷书法作品4000余件,将陶瓷与书法这两种国粹融为一体,为书法艺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被誉为数百年来系统地进行探索“陶瓷书法第一人”。
2007年12月9日,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展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艺术展厅隆重开幕。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欧阳中石、李铎等书法大家和陶瓷大师苗锡锦等出席了开幕式。“从张万庆先生开始,书法与陶瓷真正开始融合在一起。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子。书法艺术有的不仅仅是笔墨,还有碑刻、简书等历史存留,张先生的作品本身即有精神,这是专业界所不能忽略的。”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的周俊杰的话道出了众多书法界、陶瓷界名家的观点。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原所长刘格天肯定了张万庆的成绩:“书法本是随心、随意飘洒挥毫而就,但陶瓷作为工艺美术作品,其对原材料性质的把握等工艺是不能回避的技法问题。”张万庆将汉字书法从陶瓷的实用性中摆脱出来,系统地走向一条审美性艺术的创新之路。他的陶瓷书法,刀笔融会,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了陶瓷书法潇洒风流尽变穷奇的审美活力。
张万庆说,正是在开封的艺术积累才成就了他今天的成果。经过试验,“北碑派”书法最适合在陶瓷上书写,而“北碑派”就是以开封为代表。他十分感念开封,他最难忘在开封的岁月,最美不过夕阳红,最醇还是开封情。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3-2-21 17:15
著名书法家张万庆“龙文字”书法长卷捐赠河南博物院
2月8日,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将一幅长16米的23幅屏《龙文字的起源与演化》无偿捐赠给河南博物院,这标志着为期26天的“张万庆龙文化书法展”画上了句号。
巨幅长卷《龙文字的起源与演化》通过“龙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中的龙字”、“篆书中的龙字”、“名人笔下的龙字”等四部分集中展示出龙的丰富内涵,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龙意识、龙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龙情结的根深蒂固。
张万庆表示,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已成为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自己的书法以龙为主,意在表现龙文化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个层面。
河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张万庆龙文化书法展”共接待观众3万多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巨幅长卷《龙文字的起源与演化》不仅是长篇巨制的书法作品,还反映了汉字发展的历史,具有极高的艺术及学术价值。
谦堂小雷
发表于 2013-2-21 18:30
{:1_277:}{:1_277:}
幻水梦天
发表于 2013-2-21 18:48
这就是吴冠中说的不下蛋的鸡的标准版,穿着皇帝的新衣很风光。
daya
发表于 2013-2-22 10:01
http://www.photohn.com/bbs/attachments/dvbbs/2008-8/20088611431661537.jpg
daya
发表于 2013-2-22 10:02
http://www.artokok.com/upfilephotos/2007-8/artokok.com_200781839598004.jpg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