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6:52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刘一闻《《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6:53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刘一闻《《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6:53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刘一闻《《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6:54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刘一闻《《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6:54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刘一闻《《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6:57

本帖最后由 原斋李平 于 2011-11-14 17:09 编辑



【学术支持】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研究室
【主  办】 
中国篆刻网(www.shufa.org)
【媒体支持】 
《中国书法》杂志、《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中国书法网【提名委员】 
李刚田 陈身道 陆 康 陈大中 冯宝麟 谷松章 鞠稚儒 李 平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舒文扬《《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7:11

我說我印
——舒文揚


  我初學篆刻,是從趙之謙作品入手的。那是70年代初期的事。吳頤人師囑我逐一臨刻《趙撝叔印譜》,由此逐漸領悟篆刻的刀法意趣和分朱布白之妙,興致也越來越濃。稍後見到吳熙載、黃士陵、吳昌碩諸家印譜,視野大大開闊。吳熙載的酣暢流轉,黃士陵的生辣挺銳,吳昌碩的蒼茫渾樸俱見佳境。明以來篆刻家崇尚師法秦漢,取法高古,但當時我卻認為近現代名家印讀來尤為親切有味。也許是因為我們與近現代名家相去不遠,百餘年間他們藝術源流的來龍去脈並不陌生,他們存世的書畫、信劄、著述乃至傳聞逸事足以佐證他們的印作。這些因素,縮短了讀者與他們的心理距離,為理解他們的作品提供了便利。讀他們的作品,如置身江南名園,此中丘壑泉石之美,令人目不暇接,徜徉其中,不會有迷途忘返之憂。  我後來開始接觸秦漢璽印時則有撲朔迷離之惑,“誰解其中味”、“欲辨已忘言”是稍後產生的感受。有時似乎平淡單純,不可名狀,卻又欲罷不能;有時似乎有所感悟,卻又稍縱即逝。取法名家印,風格標誌明顯,頗能入調,所刻至少可歸入某派;學秦漢則少了依傍,“看似尋常最奇崛”,所刻往往徒存皮相,神情意趣全無,難免令人喪氣。  我逐漸悟出讀秦漢璽印,如置身塞北大漠,未必處處精彩,卻少了經心和刻意。特有的神秘和生疏,開闊了思接千載的空間感。秦漢的時代高度,篆書通行的地位,使先民的稚拙和粗率都化為爛漫天真的質樸和散淡,在隨意和不事邊幅中透露出的是變化法度的魄力和大氣。秦漢人也有精妙入微、字字珠璣的經意之作,但這種經意,仿佛輕鬆自如地隨手拈來,含蓄而有回味。這些認識,其實是伴隨著自己學印實踐的步步深入而獲得的。  解讀是有創造追求的藝術家對傳統積澱所作的篩選和提煉。這是藝術家形成自我風格的必經之途。諸如吳昌碩對《石鼓文》的解讀,黃士陵對秦漢金文的解讀,趙之謙對北碑和秦漢金石文字的解讀,金農和伊秉綬對漢碑的解讀……毋庸置疑,優秀篆刻家,都有著對秦漢璽印傳統的獨立解讀,並完成與自我意趣的交融匯合再加以強化,其間也集中體現出作者藝術創造的智慧和膽識。  藝術家對傳統的慧眼獨具,與自身的個性學養有關,也與師承、時代風尚有關。因此他們在秦漢璽印的峰巒面前,往往“橫看成嶺側成峰”,呈現同源異流,殊途同歸,千岩競秀、百舸爭流的奇景。憑藉對傳統藝術語言的深刻把握,在他們的作品中,師法秦漢已成為自身抒情達意的載體,從而達到“書為心跡,印為心鑄”的創作意境。  師其心不蹈其跡,是藝術創作上的至理名言。但在自樹一幟的近現代大家面前,作為學習傳統的過程和手段,“蹈其跡”不僅必要,而且會持續一個不短的時間。但是我們確實應該學習他們用自身的慧眼來解讀傳統,尋求自我對藝術傳統的獨特感悟,以及適合自身抒情達意的最佳方式。  從讀印開始,而創作實踐又回過頭來提高讀印的能力,如此螺旋式迴圈中逐漸地產生了自己解讀傳統後吐露出的內心體驗的物化形態。近年來,我的這些篆刻乃至於書法作品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的。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7:13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舒文扬《《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7:13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舒文扬《《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4 17:15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舒文扬《《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年度鉅獻】┃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