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2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12-26 17:12 编辑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
(2010.12)


刘宗超
山东泰安人。艺术学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师从著名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中国文联特约评论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刻字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五届、第八届刻字艺术展评委,全国第三届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评委,中国书法刻字艺术官方网执行总编。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展于中国美术馆及亚欧主要国家,多被收藏。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全国第七届、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中国书协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近年出版学术专著《中国书法现代史》、《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新中国书法60年》、《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画像石艺术——砖石精神》等多部。


刘宗超近年出版主要专著
1.《中国书法现代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6
2.《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1 (获十七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铜奖)
3.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史卷》(二人合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9(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4. 《新中国书法60年》(二人合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9
5.《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人民出版社2006.1
6. 《画像石艺术——砖石精神》,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7. 《书法鉴赏》,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4
8. 《刘宗超书法作品集》,华夏翰林出版社2010.11

刘宗超发表于专业期刊的主要论文:
1. 《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简史》,由《书与画》杂志自2000年第1期起开始连载发表,共连载14期。
2.《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研究与编纂刍议》刊于《书法研究》杂志,2001年第5期。
3.《现代美学家书法美学研究述评》刊于《书法研究》杂志,2002年第1期。
4. 《近二十年书法创作思路的清理》刊于《书法研究》杂志,2002年第6期。后被《造型艺术》杂志(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
5. 《汉字形变:书法现代创变的焦点》载《美术观察》2003年第12期。
6.《当今书法创变的问题情境》刊于《中国书法》2005年第6期。
7.《书法批评的三种类型》刊于《美术与设计》2005年第3期。
8.《汉代书法的风格体系》载《书法研究》,2006年第3期.
9.《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中的核心观念》载《书法研究》,2006年第5期
10.《试析当代书法创变模式(上)(下)》刊于《书法》杂志2006年第8期、第9期。
11.《网络传播对书法艺术的影响》载《中国书法》2006年第10期。
12. 《书法当代标准的“质”和“量”》载《美术观察》2007年第10期。
13.《汉代图像艺术的“四个世界”》载《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2期
14.《书法创变的“现代性”》刊于《中国书法》2008年第1期。
15.《汉代书法风格发展的阶段性》载《书法研究》,2008年第2期.
16.《走出平原 创作经典》刊于《中国书法》2008年第12期。
17. 《由“狂飙突进”到“重温经典”——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书法回顾与思考》刊于《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文集》2009年,《书法导报》分两期转载。
18. 《“碑学”“帖学”辨析——兼及新帖学》刊于《书法》杂志2009年11期。
19. 《现代书法:未来不是梦》载《美术观察》2010年第2期。
20. 《书法协会的不同教育模式试析》刊于《书法》杂志2010年第3期。
21.《书法教育的类型与期待》载《美术观察》2010年第7期
22.《“当代”研究与“问题”意识》刊于《中国书法》2010年第5期
23.《理性推进—2009年书法状态述评》刊于《书法》2010年第4期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3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
(2010.12)

儒 雅 洒 脱 清 风 生   
——刘宗超的书法艺术
王志安
刘宗超的书法擅长行草书和楷书,来自优秀书法传统而又师心自用,儒雅而又洒脱,别有底蕴与风格,是当代书法界备受关注的书法家之一。
刘宗超的书法创作从传统法帖入手,通过广泛临摹取法而追求渐变。刘宗超在行草书创作上用功最勤,其学书主要取法“二王”和宋、明书法,尤其对米芾、黄庭坚、王铎诸人的书法颇多领悟,临池不辍,加上他有早年魏碑书法的底子,这些元素的兼收并蓄使他的书法已经初具风貌。细加探究可见,他的行草书带有魏碑笔意和宋明意趣,追求沉着而又痛快之风,扎实而不失灵活。宗超的书法在行书体势中和谐地运用草书字形,增加了作品的流动感,结构竣拔,有奇逸之气。他善于使用软毫长锋作行草书,笔法以中锋为主兼用侧切,笔力劲实。纵观刘宗超的书法,作品形态洒脱,字与字之间讲究和谐相安,具有昂扬俊逸的韵致,整体洋溢着一种洒脱灵动的文气。
刘宗超的楷书尤其是小楷别具风貌,这与他沉迷魏碑书法有关,他少时曾下苦功夫临习《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北魏法书。在学习魏碑的同时,又临习汉代的隶书名作,有意识把隶书的笔意和体势溶化在魏碑书法之中,这使其楷书颇多隶书笔意。他近来的小楷作品,对敦煌遗墨又有取法和领悟,笔力遒厚,字体开阖有度,得竣拔爽利之风。
刘宗超的书法颇有文气,这得益于他的学术修养和文化支撑。他现为河北省唯一一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为河北省高校首位艺术学专业博士。他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师从我国著名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博士论文是对汉代画像石和汉代书法的专门研究,其学术专著《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砖石精神——画像石解读》,见解独特,已经受到该领域的广泛关注。在书法领域,刘宗超是现当代书法史研究的专家,多年来沉浸其中,对百年书史烂熟于心,他的个人学术专著《中国书法现代史》、《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直面当下书法发展现状,见解独特,资料详实,备受关注。近年来他与李一先生合著的《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在共和国六十周年大庆之际推出,反响强烈。作为大学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刘宗超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美术观察》等国家艺术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转载,他曾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首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指导奖等多个奖项。
2008年下半年,宗超在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书道学科任客座教授,与日本书法界的优秀人士交流技艺,并应邀于东京成功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他的作品还在东南亚、欧洲的多个国家展出。近年来,他入选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拜师于德高望重的书法大家沈鹏先生,刘宗超努力从艺术性、学术性、思想性的角度不断提升自己书法创作的“原创性”。
对艺术创作来说,优秀作品的出现不是单纯地靠技巧的完善所能解决的,而要依赖多方面的内容和艺术家的丰富修养。古人讲“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其实都是强调的要不断地加强修养的问题。刘熙载说:“坚质浩气,高韵深情,缺一不可为书。”这“坚质浩气,高韵深情”,只能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中得到。“读万卷书”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学识,“行万里路”则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对人生的更多感悟,同时也是把自己的学识融入生活中的一个过程,从而达到“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的目的。从从艺经历与修养上说,刘宗超无疑具有了创变的无尽动力。祝愿宗超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5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
(2010.12)


刘宗超谈 当代书法“问题”

一、书法发展的“现代性”问题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书法的现代发展无疑从属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整体上说,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应该说是一个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冲击和影响,至二十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处于激变状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高潮。书法创变的“现代性”是指当代书法发展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它表现在书法发展的进步论、个性的张扬、崇“新”心理、专业化的追求、形式化特色等几个方面。
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现代性”进程逐渐被削弱,其表现为:由书法发展的进步论走向多元化,由对个性的张扬走向对典雅美的回归,由崇新心理走向对传统(及经典)的追溯,由专业化走向非专业化生存方式,由形式化走向对主题和意义的追求。这些转向使中国书法的“现代性”远未完成。
现代性的否定阶段是后现代阶段,中国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目前仍处于现代性的建设阶段,当然谈不上后现代,但是与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中国,出现了后现代思潮并且对现代性造成了一种阻碍与削减,却是事实。
目前,中国书法创变的“现代性”处于不彻底的状态,在人们欲进又止心态的作用下,创作心态是“进亦忧,退亦忧”,处于一种困惑状态。这种未完成的“现代性”,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未必是好事。因为没有充分的现代性建设阶段,中国书法就不能实现对书法传统的超越和发展,只能退回传统之中陶醉不已。
当前,书法创变的确显得有些举步维艰。传统派创作进入“精细”发展状态,创变的格局愈显得细琐与单调乏味,进展缓慢。现代派在传统派的“鄙视”下,生存的空间日益萎缩,早已失去了20年前的创变激情。现代的书法创变陷入了一个过于平稳的发展状态,有些疲沓了。在创作上,现在的展览、比赛中的作品,功利、技法考究,形式是在千般设计与推敲下形成的。在反复的重复制作过程中,创作的激情早已消失殆尽,作品仿佛在走“模特步”,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和深厚的意味。究竟应该如何推进?
关键还是“现代性”问题。中国书法只有在坚持多元发展的状态下走好“现代性”之路,才会有可靠的明天。如果试图跳越“现代性”,书法不是重新回到传统模式,就是盲目的跟风后现代,而这两种趋势都会偏离书法发展的正常航道。只有再次以创变的激情和责任感努力构建中国书法的“现代性”,乘风破浪,将未完成的“现代性”进行到底,书法创变的未来才有坚实的希望!

二、重建当代书法艺术的“标准”问题
现代社会的转型使书法创变面临新的问题和困惑,必然导致书法传统标准的消解与当代标准的重建。换句话说,传统的标准在当代不断被消解,但书法的当代标准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是书法界产生诸多困惑的根源。
当代书法标准的建构,大致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探讨就是探讨当代书法本身的判断标准,解决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量”的方面就是试图建立起区分当代书法作品高下的标准。“质”的标准,也就是说书法之所以为书法,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本质规定性,这个“质”的标准使书法的传统相沿不断。从这个方面来说,“书法”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它有几个根本规定:写得必须是具有实用因素的“汉字”,字形本身又具有复杂的形式美,创作的行为必须是“写”而不是“画”,用的工具是毛笔(“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只要你想从事书法必须遵循这些规定,否则就不是书法。书法标准“量”的方面是说,并不是所有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及传统功力上达到一定层次的书法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

三、当代书法创变要强化“问题”意识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文化随之不断嬗变,文化嬗变给书法创变不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书法发展来说既是考验,又是动力。艺术家所确定的艺术目标和采用的创作手段,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来自一些具体的“问题”。我曾将书法在当代遭遇的时代“问题”概括为下面八个方面:
1、艺术观念(书法何为):书法是写字?是文化?抑或只是艺术?
2、书写内容:书法书写文言文?白话文?还是自作诗文?字数多寡?
3、审美标准:书法是审美的(壮美或优美)?还是审丑的?
4、生存空间:主要选择“生活化”生存方式?还是“展厅式”生存方式?
5、传播方式:书法传播如何使用原物、印刷媒介(书籍报刊)、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6、教育方式:书家进修是选择院校式(美院式、师院式、综合性院校)?画院培训式?协会培训式?
7、取法源泉:是本身传统(碑、帖、经、新碑、新帖)?绘画?日韩书法?欧美当代艺术?
8、组织方式:个人如何选择群体生存?是投入全国书协?还是投身群体化机构(画院、美术馆、研究院、高校、雅集等)?
当代的书法创变,无论传统取向还是现代探索,都面临着一系列艺术“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便决定了不同的创作走向和历史价值。一切优秀书法家,一切有价值的创变模式,正是因为有意或无意地挑战时代“问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才有意义。拙著《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一书,把当代书法创变归纳为四大类创变理路:(一)“写字式”的创变方式,遵照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走和谐渐变的路子;(二)挑战“美观书写”的观念,以丑拙书风建立新的审美范式;(三)美术观念的介入方式,多以对书法本体的置问为前提,层层剥离着汉字的实用因素。(四)观念式的方式,试图使中国的传统书法与当下国际艺术潮流接轨,从而观念先行。四类创变理路中,第一类“写字式”的创变方式,是书法创变的主流方式,参与人员众多,是当代书法发展的重点所在。
艺术创作是感性的,而创作路径的选择与设计是理性的。一个现代型书法家,只有强化“问题”意识,勤于实践,涵养心性,书法创变才能直面当下,承载时代精神。

四、当今书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书法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研究对象的厚“古”薄“今”,研究范围的崇小抑大,研究方法的重考证轻阐释,研究结果的以“唯一”代“多元”,是当今学术研究应该引以为戒的几种不良倾向,是不良治学传统的表现。
回顾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不难看出,两千多年来的学术论争,往往都是在激烈的批判中进行的。从战国到明清,每前进一步,莫不如此。所谓“曲士偏执,党同排异”,对立的两方似乎批不倒对方就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反观近年来书法界的一些争论也有这种倾向。然而,世间的任何事物有同就有异,有个性就有共性。对立存在的双方中的每一方莫不与对方相比较而存在,坦诚的承认对方的优点与长处,才会真正有利于共同事业的发展。“党同排异”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于大事无益。“一个盒子六个面,如果只强调每个面的不同,永远是六个不同的面;一旦六个面结合起来,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容体。我们应该积极地塑造这个容体,不仅使它更完备,更美好,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道一先生语)我们的学术研究理应有这样一种开阔的方法和博大的胸怀。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6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
(2010.12)


“当代”研究与“问题”意识
刘宗超

不知不觉已是人到中年。我自步入书法界起,就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同呼吸共发展。关注现当代,反思当下,思考未来,是我理论研究的兴奋点。盘点刚刚走过的历史,觉得亲切,欲罢不能。回望近30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潮起潮落,人头攒动,五彩缤纷。常常翻阅报刊上这30年的资料,对其中书法活动的图片,感觉是那么亲近,恍如昨日一般,只是那图片上的人物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对朋友“隔代修史”的提醒,我常常以“盛世修史”作答。难道真的一定需要“隔代”才能修史吗?在中国封建社会,修史往往是政府行为,当政者为避尊者讳,为虚美自身,顾忌颇多,对当朝所经历的历史很难秉笔直书,因此才有“隔代修史,当代修志”的做法。司马迁忍辱负重,所写《史记》方成千古绝唱。而身处当今盛世,各个艺术门类书写各自的当代史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及时整理、记录、研究、反思刚刚经过的历史,是当代信息交流迅捷、科学与民主不断深化的结果。因此,研究与撰写我们刚刚经过的历史,熟知这段历史,从而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是时代的进步,是当代人的优势所在。
当代书坛,信息快捷,材料繁杂,研究上重在博收约取,去芜存菁,发现内在的创变理路。人生常常以十年为段,在最近的著述中,我把近30年书法发展历程分为三个十年,依次概括为“狂飙突进”、“回归传统”、“重温经典”三个渐进的发展阶段。这30年,是人们对书法传统不断深入,对自身发展不断理性化的历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找到这些“问题”时,其中的发展理路也就愈发清晰起来。

从整体上说,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史,无疑从属于中国社会的总体进程。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文化随之不断嬗变,文化嬗变给书法创变不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书法发展来说既是考验,又是动力。艺术家所确定的艺术目标和采用的创作手段,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来自一些具体的“问题”。我曾将书法在当代遭遇的时代“问题”概括为下面八个方面:

1、艺术观念(书法何为):书法是写字?是文化?抑或只是艺术?
2、书写内容:书法书写文言文?白话文?还是自作诗文?字数多寡?
3、审美标准:书法是审美的(壮美或优美)?还是审丑的?
4、生存空间:主要选择“生活化”生存方式?还是“展厅式”生存方式?
5、传播方式:书法传播如何使用原物、印刷媒介(书籍报刊)、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6、教育方式:书家进修是选择院校式(美院式、师院式、综合性院校)?画院培训式?协会培训式?
7、取法源泉:是本身传统(碑、帖、经、新碑、新帖)?绘画?日韩书法?欧美当代艺术?
8、组织方式:个人如何选择群体生存?是投入全国书协?还是投身群体化机构(画院、美术馆、研究院、高校、雅集等)?

当代的书法创变,无论传统取向还是现代探索,都面临着一系列艺术“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便决定了不同的创作走向和历史价值。

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艺术创作上急功近利,挖空心思走捷径,就会使艺术创作变成了一种短期行为。如,为了入展,专门迎合评委的口味进行创作,书风朝令夕改,早已迷失了艺术自我;有的避开深厚的法帖传统,专找冷僻体式,以扭捏作态为时尚,以致坠入“野狐禅”的境地;有的盲目从众,书风俗不可耐;有的则从艺术高度的“标竿”下窜过,晃人眼目;……凡此种种,均属缺乏创变的“问题”意识,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

艺术创作是感性的,而创作路径的选择与设计是理性的。一个现代型书法家,只有强化“问题”意识,勤于实践,涵养心性,书法创变才能直面当下,承载时代精神。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9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9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9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9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9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12-26 15:49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刘宗超书法近作展(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