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斌
发表于 2010-12-29 10:13
当下社会的确进入了一个评奖大潮空前汹涌的时代,本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之下,随着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我们已经焦虑不安,大有无所适从之感。面对现实,可我们又被各种名目的评奖撩拨得更加浮躁,也更不容易自信了。个人要想在此狂潮中站稳是在具有很大的难度。我觉得,在此实质上有一个误会,那就是获奖的目的无非也是让我们既“富”且“贵”,而在古人那里,却有“何必富贵”的自信,那我们也不妨来个“何必获奖”这岂不也是一种潇洒?!做了事非得别人或社会来承认,要让人家给你贴个“标签”才算快乐,岂不是大俗?这一是自己对自己所作之事的意义与价值缺乏充分的自信,二是没有享受到自己所做之事的快乐。因此才需要由他人和社会来为你按一下“确认”健,此处显然有着极大的感觉误区。我们并不是在这里鼓吹大家什么奖都不要争取,而是觉得如果所有的奖我们都要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才有问题。
评奖活动的趋于泛滥,说明我们已经太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包装。事实上,因为深爱书法,所以我们平时学习书法犹如吃家常便饭,尽管很平淡,但足以使我们生活得很健康。而评奖,犹如饭菜里面的调料和偶尔去吃的大餐,虽说是一种需要,但是却不可以调料代替饭菜,也不宜将大餐取代家常便饭。事实上,自己亲手在家里做的饭菜可能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相对而言比较卫生安全。
毛相斌
发表于 2010-12-29 10:14
再比如时下社会人们热衷于追求的文凭,按理说,文凭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的一个证明,也可能是一种能力和身份的象征,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有很多是我们感到哭笑不得事情。很多拥有高学历的人在实际当中却往往不比那些没什么学历的人更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曾经有一个北大的毕业生为此写过一本叫《北大毕业等于零》的书,还畅销了几年。作者在这本书里讲了这么一层意思,他说当自己从大学走上社会之后,才发现在大学里面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很大的错位。特别是在大学生自由择业的当下,在社会大批量“生产”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下,高学历的含金量大大减弱了。从大学的校园兴致冲冲地手捧一纸文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却需要从头开始审视自己。我们以前很注重获奖,那是因为当初的奖项相对而言更具有含金量,当评奖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演变为一种“产业”时,我们手里的奖项也不幸成为了一个轻飘飘的东西,不再具备什么权威性和说服力。
很多企业的办公室里,各种耀眼的奖状和荣誉称号可谓琳琅满目,什么“重合同,守信用”、“质量信得过”“全国多少强”等等,可是,他们建的桥梁未使用几年就垮塌了,修建的教学楼倒塌了,生产的食品吃出人命了……曾经的先进和模范与后来的不负责任草菅人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头戴各种桂冠的德艺双馨的风云人物一夜之间成为了千夫所指的贪污腐败分子,即使是正面意义的荣誉和头衔也被人为地推向了尴尬之境。
所以,我们还是看重一种比奖项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东西,那就是口碑。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大家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人们的夸奖”,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荣誉和头衔本身并无可厚非,人们采用授予单位和个人以种种荣誉和头衔的形式无非是一种鼓励和肯定。但这必须要有实际的内容作为前提,获得者要自觉维护既得荣誉的纯洁性,授予者要竭力捍卫奖项的公信度和权威性。这样的授予与获得才具有实际意义。
书法界的各种奖项目前除了中国书协颁发的尚具有一定的公信度,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它代表一定程度的官方形质和学术的高端形质,它尽管在评奖当中也不一定能够达到人们苛求的那种公正公平和公开,但他的主流是好的。很多人就是通过获奖来得到社会的认可然后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并不意味着任何爱好书法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一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
毛相斌
发表于 2010-12-29 10:14
从事艺术是为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和优雅,创新生活是为了过好的生活,但创新的目的却不一定是要抵达温柔富贵之乡。能富贵当然好了但它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藉此解决我们人生的主要问题,富贵并非法力无边,无所不能。何况富贵还不是人生唯一的快乐。所以“登山临水,邈矣忘归;谈虚语玄,忽焉终夜。惟以烟霞自适,非复簪缨是求。”这说的正是古人帷天席地之际,友月交风之时,一种无需“簪缨”(富贵)便自足其乐的“自适”生活境界。不应忘记,在“世俗的成功”之外,毕竟还有其它的“幸福模式”:“把臂入林,挂巾垂枝;携酒登巇,舒席平山。道素志,论旧款,访丹法,语玄书,斯亦乐矣,何必富贵乎?”(北祖鸿勋《与阳林之书》)
斯亦乐矣,何必富贵!可谓人生破的之言!“年忘大小,傲天地于平生;志混荣枯,得林泉之意气(《唐王勃秋日宴洛阳序》)要是能够在得失荣辱之间做到“难得糊涂”,不必把这些分得太过清楚,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三国时魏国诗人嵇康说:“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也就是说,人世间有一种“贵”不需“荣华”,有一种“富”不必等待“积敛”,“芳酒满、绿水春,朗月悬,素琴荐。梧桐生雾,杨柳摇风,眺望而林泉有余,奔走而烟霞足用。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
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过世俗性富贵的日子,也并非所有的人都“需要”过只以物质为中心的富贵日子。如果认定人生非要富贵,非得直奔富贵这个主题,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偏执呢?当无暇晨看旅雁,昏望牵牛时,“富”而且“贵”是真实的吗?
毛相斌
发表于 2010-12-29 10:15
《世说新语。赏誉篇》有一则故事说的是那些具有“魏晋风度”的人们以超越高尚的精神性存在为人生的“富贵”:“以洪笔为鉏耒,以纸扎为良田。以玄默为稼穑,以义理为丰年。以谈笑为英华,以忠恕为珍宝。著文章为锦绣,蕴五经为缯帛。坐谦虚为席荐,张义让为帷幕。行仁义为室宇,修道德为广宅。”这才是最真实的富贵所应有的内涵。懂得了“何必富贵”,就会把我们从对“富贵”的偏执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更广阔、更丰富的生命或生活的可能。我们并不提倡过苦行僧式的日子,而是主张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即无论今生有钱没钱,钱多钱少,无论生在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能借助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来选择一种优雅、从容、平和、勇敢、大气的生活,可以恬然自适。那种认为只要有钱就能过好日子的想法是天真的、幼稚的;那种只有钱才能过好日子的作派也不见得就是一种真本事、真能耐。那种既追求者富贵又淡泊于富贵的人生才是最潇洒最自由的状态。“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庄子。让王》)一个人一生最大的修养,就在于追求这种“得道”的修养。
毛相斌
发表于 2010-12-31 16:06
我们从孩子开始,一直到人生的终点。是一个不断深入、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化、整个身心修炼的过程。中国的艺术,有时我们盖棺定论的时候,常常形容字如其人,常常是什么样的人格成就什么样的字,其实中国的艺术还有一种陶冶。“陶”的功夫其实是陶冶行为,好的艺术其实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会成就你一个完善的人格,就像造化一样,阳光雨露。所以艺术,是教会人怎么成为人,使人成为真正像人一样,有品位、有格调。
毛相斌
发表于 2011-1-5 13:40
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苏莹
发表于 2011-1-10 22:32
言归正传-----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多积累、多看、多想。这些我都看作是美丽的贝克或者碎片,一旦有一天我们积攒的贝克够了,又发现了一点线索或者思路,我们就能把这些碎片穿起来,成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项链。
苏莹
发表于 2011-1-10 22:36
王羲之当时在民间名气还不是特别的大,起码没有启功名气大(本来想举现任主席的例子,没敢。)要不就是老太太不认识王羲之,想想也是,现在卖扇子的有几个认识咱张主席啊?一个道理。
这个线索告诉我们,书法家不仅要名气大,还要多露面,让老百姓不仅认识你的字,还要认识你的这张脸,这很重要。比如,老百姓都认识范曾先生。所以,建议书法家多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上露露面,多做做网络展,多放几张你个人的照片。比如,原来我真不知道陈冠希长啥样,后来我牢牢的记住了。。。
苏莹
发表于 2011-1-10 22:54
紫金砚是我国历史名砚之一,原产地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其石料主要源于八公山,有六种色彩,20余种石品,质地优良,天然色彩丰富,为历代文人所赏识。
八公山,古称“紫金山”,此山蕴藏着大量独特的天然石种——紫金石,石色赤紫而质润泽。开掘紫金石制砚,始于汉,盛于唐。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北宋宰相杜衍之孙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砚,特轻薄,皆远古物也”。《中国美术辞典》,“文房四宝”栏载:“紫金石砚产于安徽寿春紫金山,亦称寿春石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借得米芾所藏紫金砚,嘱其子入棺随葬”。大书法家米芾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紫金帖》中曰:“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用此石矣!”“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此外,米芾的《宝晋英光集》卷八还载有杂志一则记此事:“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题丁有煜砚铭》曰:“南唐宝石,为我良田,缜密以粟,清润而坚,麋丸起雾,麦光浮烟,万言日试,倚马待焉,降尔遐福,受禄于天,如山之寿,于万斯年”。
苏莹
发表于 2011-1-10 22:56
为了继承、弘扬紫金石制砚这一传统工艺,寿县紫金石艺研究所戚良伯、柏玉麟积极开发研究紫金石砚产品,大胆进行创新,开发出紫金砚精品,受到书画家、专家、学者和收藏家的好评和青睐。二〇〇四年一月“寿县紫金石砚研究与开发”通过六安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得安徽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四月二十三日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暨展销会,荣获金奖。九月十五日在中国豆腐文化节海峡两岸(中国·淮南)书画工艺精品展中荣获精品奖。二〇〇四年十月荣获安徽省六安市政府颁发的科学进步三等奖,二00五年六月获得“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中央电视台网络电视旅游频道、《书法报》、《安徽日报》、“旅游博览”、《皖西日报》、寿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做过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