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堂
发表于 2010-8-3 21:50
作品精彩生动,尤其麻纸所书似古人为,视觉好。
草根
发表于 2010-8-3 22:05
em1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技法纯熟,希望 能 得到 先生 的指导 ,把一件作品切割几部分,把难点 分解了,也要学到这种方法 ,对于 草书个人 以为 ,作品能一直倾泄而下 ,会更宣示*** ,见功力,见笑了。
华利佳
发表于 2010-8-3 22:21
获奖作品没有看见!
白石立地
发表于 2010-8-3 22:29
读郑庆伟作品,清秀逸致,风姿卓绝,点画精到,书从碑出,厚重大气,有内在的张力,虚实相间,高古逸致,飘逸空灵,饶有情趣,实属难得。运笔如脱缰野马,虽说在法度之中,确也平添了许多时代风貌。精微传神,技能精深,游刃有余。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追踪到古代先贤书法美的姿影。愿在书艺道路越走越好,希望你能帮兄弟题“通台楼阁"号做一收藏!作品集学习传神!!!!!!!
湘仔
发表于 2010-8-4 06:03
本帖最后由 湘仔 于 2010-8-4 08:22 编辑
看了郑庆伟先生的网展,总体感觉是:雄浑、苍劲、清逸、隽美,让人怦然心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我手里刚好拥有张一冰【江苏、第三届“兰亭奖”二等奖、参与《中国书法家论坛》获赠,条幅】、郭延兴【河南、第三届“兰亭奖”获奖提名、参与《当代书法网》辩论获赠,横幅】二位先生的墨宝,可以有条件与网络展示的郑庆伟先生的书法进行比较研究,这样可以更客观、准确、全面分析郑庆伟先生的书法艺术。经比较研究得出如下感受:虽然他们分别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各自的学养、经历、专业素养不尽一致,但都精于行草。比如,一是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亮点、看点、卖点;二是都名副其实,并且都出自“二王”一脉,只是张一冰于米芾、王铎等宋明行草大家得韵致,而郑庆伟先生、郭延兴先生则走的是碑帖兼容的路子,略有南北差异。三是整体看来,郑庆伟先生的书法略胜一筹,这是国家级权威作出的评价。
具体到郑庆伟先生的书法:
以“二王”经典为根基,上溯魏晋,下探明清。尤其是先生的行草,碑帖兼容,取碑版之笔韵,得汉魏质朴、苍劲之风神,狭帖派之酣畅。书风凝重而不乏酣畅之笔;隽美而不失稳健之姿;质朴而不无险绝之态。有一种魏晋之古韵,唐宋之法度,今人之雅趣。确是,不拘陈法而古意犹存,不追时尚而新韵迭出。
先生行草笔法凝炼、精致、劲健、爽利。通篇观去,运笔放中有收,雄中寓秀,巧中藏拙;墨色枯、涩、浓、淡变化适宜;章法错落有致,揖让有序,穿插不乱,呼应自如。还独具匠心地融简牍笔意于行草的创作之中,通过绞转行笔、转折、翻动等连贯运笔,产生方圆相间,古拙灵动、率意简约之趣,尽显雄浑、质朴、苍劲之古韵,又蕴含二王经典之清逸、隽美、飘逸之雅逸,真是妙不可言!
总之,先生可谓熔古铸今、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后生可畏。
因而,我们有理由期待先生,看好未来。
若有缘、可能请赐题斋号【茶禅一味阁】,拜谢!
寿阳刀客
发表于 2010-8-4 07:25
笔墨形式都不错,唯部分结字有些忸怩作态。
罗禹
发表于 2010-8-4 07:54
em1em1em1
徐秀康
发表于 2010-8-4 08:28
祝贺!洋洋洒洒!大饱眼福!em13
瘞尘
发表于 2010-8-4 08:42
颇得生趣,拜读了!
瘞尘
发表于 2010-8-4 08:44
学书与汴,得见汴京诸位高手墨宝,然此作与汴风有异,实乃地域差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