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专家黄君全面回应《砥柱铭》赝品质疑
黄庭坚专家黄君全面回应《砥柱铭》赝品质疑2010-08-02 10:22:24 燕赵都市网 www.yzdsb.com.cn本报驻京记者 栗占勇 实习记者 苑雅婧
编者按:一个月前,宋代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的书法长卷《砥柱铭》拍出4.368亿元的天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这一带有爆炸性的新闻传出之后,另一种夺人眼球的新闻出现在媒体,作为中国目前身价最高的艺术拍品,《砥柱铭》的真伪遭到质疑,有人提出作品存在八大疑团,或者九大漏洞,各网络媒介以及《中国文化报》、《艺术参考》《深圳商报》、《书法报》等纷纷刊载文章,有人称《砥柱铭》是明清人的伪作,也有人提出此作是北宋人随意临写,更有人不知所自,却硬说它是赝品。
面对不断出现的质疑声浪,有关方面虽有些回应,但质疑之声至今未止。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黄庭坚专家,也是《砥柱铭卷》拍卖中两位特约考证研究专家之一黄君先生。黄先生全面梳理了质疑者观点后,对其中14个质疑点一一进行解剖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质疑者的思想背景和主客观原因。对《砥柱铭》的真实性再一次给予完全的肯定。
黄君,号鉴斋、豫章山人,别署漕源蛰居,1961年生于江西修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北京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2005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之一,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研讨会及书法展览评审委员、学术观察员等。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多种大型展览,并在北京、上海、南宁、常德等地举办个展,为诸多风景名胜和文博单位刻石和收藏。已出版字帖和相关著作《禅宗宗派源流》(合)、《中国书法批评史》(合)、《黄君书法集》、《东方思维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发展史》(合)、《鉴斋手札十种》、《癸未小集》、《鉴斋韵语小集》、《鉴斋诗词墨迹》、《甲申小集》、《山谷书法钩沉录》、《乙酉小集》、《丙戌小集》、《鉴斋诗词选》、《智者的思路--禅门公案精解百则》、《书法创作引论》、《王羲之十七帖研究》、《鉴斋丛帖初编(六种)》等。
黄君先生近照。
2010年6月3日晚,在北京的保利夜场专拍上,北宋黄庭坚书法长卷《砥柱铭》以总价4.36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随后,这幅长期存于民间,不太为人们所熟悉的《砥柱铭》吸引了媒体和大众的目光,她千年流转的曲折身世、扑朔迷离的真伪之疑、成为天价拍品的台前幕后,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砥柱铭》是一幅长达8.24米的书法长卷,包括魏征“砥柱铭”文辞和黄庭坚的跋。后面还有宋元明清26个题跋,外加卷首的黄庭坚像,总长约15米。“砥柱铭”文辞是唐代名臣魏征为唐太宗巡猎时奉命之作,取“中流砥柱”之意。(如图1,《砥柱铭》长卷图)
图1,《砥柱铭》全貌。
黄庭坚是北宋大书法家、文学家,在书法上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的行楷书、草书开一代风气,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流传到现在的存世作品有《花气薰人帖》(42岁时作)、《李白忆旧游诗卷》(约50岁时作)、《寒山子庞居士诗卷》(约55岁时作)、《廉破蔺相如列传》(约55岁时作)、《经伏波神祠卷》(约57岁时作)、《黄州寒食诗帖跋》(约60岁时作)等。
据报道,在拍卖现场,《砥柱铭》从8000万元起价,马上受到多位藏家的追捧。到2.2亿元时,场内还不断有买家加入。最后的角逐在两位电话委托者之间展开,他们500万、500万地飚价,现场的紧张气氛一度达到了顶点。最后,一位竞拍者以3.9亿元(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额高达4.368亿元)拍得《砥柱铭》。
一声槌落,《砥柱铭》成为中国目前身价最高的艺术拍品。此前,世界上最贵的中国艺术拍品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此拍品于2005年在英国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1568.8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
由于长期流传在民间,《砥柱铭》的真实性曾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台湾傅申研究黄庭坚有几十年时间,存世的黄庭坚真迹他大多看过,有些伪作他看一眼就识破,可是鉴定到《砥柱铭》,他却曾经犹豫。直到今年,傅申才明确下结论,认为这是黄庭坚的真迹,并写出《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砥柱铭卷〉研究》的文章。
一个多月来,《砥柱铭》的真伪之争再度引起媒体关注。有杂志刊发报道《4.3亿〈砥柱铭〉是赝品?》,有媒体刊发文章《天价拍品引发质疑四起,〈砥柱铭〉有九大漏洞》,有人称,“天价《砥柱铭》应是明清仿品”等等不一而足。
面对不断出现的质疑声浪,黄君先生接受了本报驻京记者的独家专访。黄先生是黄庭坚研究的著名专家,发表过几十万字的黄庭坚研究文章,出版过专著《山谷书法钩沉录》,主编《黄庭坚研究论文选》,2005年曾成功组织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大型学术研讨会。此次他作为保利公司特约专家,已写出3万字的考证、鉴定文章《魏征之铭·山谷之书·稀世之宝——黄庭坚大字行楷书〈砥柱铭卷〉真迹专论》。对于各方面对《砥柱铭》的质疑,黄先生胸有成竹,认为是正常现象,他不仅全面关注所有质疑的声音,而且梳理出如“书法风格问题”、“错字问题”、“玄字不避讳问题”等14个疑点,面对记者一一进行了解疑。 1、书法风格问题
据黄先生介绍,有关《砥柱铭卷》书法风格受到的质疑最多,也最激烈,几乎所有怀疑《砥柱铭卷》真实性的人,都首先从书法风格着眼。如裴光辉针对《砥柱铭》书法风格和用笔,提出3个疑点。其中称“在书法风格方法,此手卷点画稚嫩,线条偏锋为主,扁薄峭利,锋芒毕露,缺乏含蓄凝重之致,且点画单一,缺乏变化,不耐品味;结体一味纵任,虚张声势,气势吓人,实则内蕴不足,缺乏黄书应有之书卷气”。
为何这件作品与黄庭坚其他作品风格不一样?黄君先生说,最重要的原因,这件作品是黄庭坚书法晚年变法初期的作品。这一点非常关键。锁定这一点,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许多书法家都有晚年变法问题,黄庭坚在52岁后出现了晚年变法,当时他贬官到黔州(今四川彭水县),这一时期的作品带有实验的性质,创作时带有尝试性的心理。在此前后的一两年时间,他写的字可能多有这个风格。《砥柱铭》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
很多人说,这件作品写得不够漂亮,写得比较飘,不够沉稳,不够老到。其实,黄君先生考证:黄庭坚自己多次谈到,此时期的作品 水准不高,“意到笔不到”。如他在《书右军文赋后》中说:“余在黔南未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黄庭坚1098年五月之后去了这里),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着痛快语,但难为知音尔。”又在《论黔州时字》中说:“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十三日,……烛下试宣城诸葛方散卓(一种毛笔名),觉笔意与黔州时书李太白《白头吟》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后百年有别书者,乃解余语耳。”《跋旧书诗卷》中说“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二月。观此诗卷,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亦自喜中年来书字稍进尔。”尤其典型的是《跋唐道人编余草稿》中说:
“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黄君先生说:黄庭坚写《砥柱铭》时正在黔州,时间为绍圣3年(1096)到绍圣5年(1098),此时黄庭坚在52岁至54岁之间。锁定时间、地点后,许多相关的事情都可以解决。黄庭坚晚年变法从这个时候开始,之后他的书法变化特别大,笔法不断完善。上面所引黄庭坚原话,已说得很明白,他在黔州时的字“绵弱”、“可憎”、未能领悟“古人沉着痛快语”,“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砥柱铭》中许多书法问题均可从黄庭坚自己的言论中得到解释。这正是《砥柱铭》书法特殊性所在,一切对《砥柱铭》风格提出质疑的人,问题就出在不了解这段历史事实。
(图2与图3,《砥柱铭》与黄庭坚晚年变法成熟期作品《松风阁》比较)
图2,《砥柱铭》局部。
图3,《松风阁》局部 2、所谓错字问题
《砥柱铭》书法长卷中,“礼(繁体字)、祝”二字的“示”部写成“衣”部(多了一点)。有人称,遍查黄庭坚传世书迹,没有一例是这样写法,由于重复出现两次这样的“笔误”,此可视为作伪者将自己这个顽固的错写习惯,在不经意中带到伪品中的“泄露天机”。(如图4)
图4,“示”部写成“衣”部。
黄君先生称,真正的大书法家没有错别字,黄庭坚属于大书法家,就算他哪个字错了,也不要计较这些问题。何况礼、祝都有所来历,不是瞎写。晋代王羲之写过“祉”字、元代杨维桢写过“祝”字,其中示字旁都是两点,为什么黄庭坚不能这样写呢?还有一种原因是,黄庭坚在变法初期,有尝试的心理。他尝试写一些异体字,别出心裁地写些东西,这种心理是存在的。之后,他可能觉得这样写不合适,所以后来的作品里没有这样写。千万不要因出现这 “两点”,就轻易把作品否定。反过来想,如果这件作品真是后人伪造,伪造者明明知道衣字旁、示字旁只有一点,干嘛要写错自露马脚呢。
3、无年款的问题
有人说,《砥柱铭》无年款,究竟系何时、何地所作,是一个难解的谜。有的人甚至称:这副作品没有年款,因此是假的。
黄君先生认为,这是不能成立的,第一,古人不写年款的作品有许多;第二,既使黄庭坚最初写有年款,丢掉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何况还有另外的原因,黄庭坚在黔州属于贬官,他的作品被烧、被毁的情况都存在,所以尾跋被人另外藏匿以至遗失,或者当时没有写,这种可能性都存在。这不足以否定作品的真实性。
4、两个跋的问题
《砥柱铭》长卷中,紧接铭文之后,有一段198字的黄庭坚跋语,文词比较简约,其中有“或者谓,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而《黄庭坚全集》中另外载有一篇《题魏郑公砥柱铭后》,与长卷中的跋文内容差不多,行文更完整规范,其中上一句直接称,“刘禹锡云,世道极倾颓,吾心如砥柱”,而且多出有年款“建中靖国元年”的三十余字。
为何会出现两个跋?有人因此认为今墨迹本是后人伪造,原本今已不传。黄君先生称,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黄庭坚先后曾多次书写《砥柱铭》,至今有文献可查的就有5件之多,上述两跋分别属于两件作品,一前一后,相隔三到五年。《砥柱铭卷》写作时可能比较仓促,条件不太好,作品的跋应该是即兴所作,后来自觉有所未周,所以在建中靖国元年(1100年)即将离开四川时重写了相同内容的作品。重写的作品曾经刻过石,可惜现已找不到痕迹。有关黄庭坚重写作品的原因,黄先生在长篇论文中已详细说明。
5、题跋文字规范问题
在《砥柱铭》长卷上黄庭坚的自书跋里,有这么一段话,“魏公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杨明叔…..可告以郑公之事业者也……”。黄庭坚一会儿说“魏公”,一会儿说“郑公”,而魏征完整地称呼是魏郑公。有人说,这是伪作的证据之一。
黄君称,这也是一个误解。称魏公也好,郑公也好,只是少了一个前题,而这个前提则是长卷原来有个题目。“这件作品应该是丢了一个头(题目),头里肯定包括魏郑公这三个字。我猜测可能是‘魏郑公砥柱山铭’几个字,”黄君分析认为,“我通过看原作的接口,发现作品是用八张纸写出来的。后面7张一样长,每张纸都有十行字或十一行字,惟独前面第一张短了一截,只有七行字,由此可以判断,前面必定丢掉了两三行字一小段;另一方面,黄庭坚作品先写题目,然后正文,有时候加跋,这是他的一个模式。存世作品中如《松风阁帖》、《经伏波神神祠》等共有六七件作品属于这种情况。”(如图1)这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秘密,解开这个秘密,就能理解黄庭坚省略称呼魏公或郑公的原因了。 6、首则题跋的窜位问题
《砥柱铭》有20多个后人题跋,依现在的顺序,排在第一位置者是宋代以后人所写(有人认为是元代人写的),排在第二位置的题跋则是宋人写的。有人称,首则题跋窜位是伪作的一个证据,卷上的5则南宋人题跋,应为元代以后之伪托。
黄君研究得出结论,现在排在第二位置的题跋应是真正的首则题跋,它与书作之间是一段空白的绫子,这是书法装裱的规矩。然而,一个宋以后不知何姓名的人却在此位置做了一跋,成为现在的首则题跋。从文字到书法来看,此人水平不高,有点胆大妄为,“前面不是有位置吗,我就往前写”。这个人题跋内容荒诞不经,也不留姓名,不懂规矩,写错了位置。
现在排在第二位置的题跋是真正的首则题跋,其作者“曲肱寮”,本叫魏衍,他是黄庭坚的再传弟子,著名诗人陈师道的学生。后面的题跋都是一个一个来的,时间的先后顺序都能看出来。所以,首则题跋的窜位问题不足为怪。
7,“玄”字避讳问题
据报道,“独立书法鉴定人、书法家” 王乃栋认为,“玄”字不避讳是《砥柱铭》的致命漏洞。他从保利公司出版的《砥柱铭》图册上,看出“玄”字最后一点“有明显被刮去的痕迹”。赵宋的祖先叫赵玄郎,宋真宗以后,两宋人都要避讳“玄”字,或将“玄”改为“元”,或者写“玄”字时故意省却一点。在黄庭坚的作品中,所有“玄”字都是不带点的。王先生以此为据,说《砥柱铭卷》是伪作。
黄君先生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并没有看过原作。看到原作,事情就会很清楚。事实上,长卷上的“玄”字原本就是严格按避讳制度所书写,根本不是挖去了什么东西,仅仅是那个地方出现一点点污迹。作品其他地方也有污迹。黄庭坚写字时没有写那一点,挖改之说根本是向壁虚构、子虚乌有。“倒是要感谢王乃栋先生找出黄庭坚其它几件作品中玄字的写法:与长卷中写法完全一致。这恰恰是《砥柱铭卷》真实可信的又一实证。”黄君先生补充说。(如图6。图7,图8)。
图6,《砥柱铭》中“玄”字。
图7,黄庭坚其他作品中“玄”字均无最后一点。
图8,《松风阁》中“玄”字无最后一点。
8、张丑《真迹目录》文献记录问题
明代张丑著《真迹目录》卷四最早记录《砥柱铭卷》,非常珍贵。其中说到“徐晋逸所收黄山谷行书魏征《砥柱铭》,后有公自跋极详,纸墨精好,笔法纵横。详其结构,盖早年书也。” 王乃栋说:“张丑的说法很有技巧”,“详其结构,盖早年书”,“但黄之早年作品并未存此目录”。张丑还写道:“我明天顺间,为公裔孙询所购,一时题识者九人,而其名盖不甚著。北卷旧藏项子京家。其品尚在《经伏波神祠卷》真迹之下。”“由此可见,张丑时代的《砥柱铭》,还没有王厚之、贾似道等人的题跋钤印,这可从另一方面印证其很可能为明人伪作”。
黄君先生认为,王乃栋对文献解读不准确,张丑没有明说王厚之、贾似道,不等于两人收藏的事实不存在。张丑所谓 “早年书”的判断本身是错误的,而且也不是张丑最早提出来的。南宋汪应辰最早提出了这个观点,一直左右了元明清各代,张丑观点即因此而来。《砥柱铭》是黄庭坚在黔州写给其学生杨明叔者,早年黄庭坚没有到过黔州,也不认识杨明叔。所以王乃栋在此处文献上的质疑毫无价值。
9、印章问题
《砥柱铭》卷上盖有近300方藏家印章,包括南宋大收藏家王厚之和宰相贾似道以及明代鉴藏大家项子京的印章,它们被视为此卷为真迹的重要佐证。但裴光辉、王乃栋等人出面说印章有假,甚至煞有介事的说:“宋代的印章主要是铜印、玉印、象牙印等,而明代石印才开始流行。《砥柱铭》卷中王厚之、贾似道的印章显得粗糙,显然是石印,应是明人所为”。
黄君先生认为,说王厚之的印是石头印,是没有根据的,“你凭什么说是石头印”。王厚之是南宋时的大收藏家,他有一方16字印章“临川王厚之顺伯复斋集古金石刻永宝”和一方9字印“临川王厚之顺伯父印”很标准地盖在长卷尾部左下角。十六字印还分别盖在原作七个接缝处。这个16字印是最能说明收藏价值的。按照钤印的规矩,最靠下脚的印章是最早的印章。然后依次往上盖,最早的人有资格盖到这个地方。两方印章都是王厚之的,一点也不假。接口处的印章现在只露出一部分,那是因为被后人装裱时切割了。据南京孙向群先生考证,王厚之两方印另见于苏东坡的《古木怪石图》卷上,盖印方法如出一辙。孙先生是专门研究图章的专家。
黄君还称,书作上有贾似道的“丘壑图书”章,与其他地方的同一印章核对,没有问题。“项元汴在上面盖了60多个章,谁有能力伪造这么多章?过去印章可不像现在可以电脑复制”。另外,有人说印章盖的位置不对,南宋印章盖在了明代项元汴之后,这是没有根据的。骑缝上的印章可高可低,位置不太重要,不一定盖在最下面,也可能盖在中间。最关键的是左下脚印章,没有问题。还有人说项元汴印章至少有20枚不符,是后人伪造,其余则无法确定其真伪。黄先生指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故意混淆是非,实不应该。 10、鉴定方法问题
有人提出,没有用仪器进行炭色素测定,以此来怀疑《砥柱铭》的真实性。黄君的观点是,这个问题愿意测可以测去。根据他的考证,作品的创作年代锁定在1096至1098三年之内,不可能再往前或再往后。有哪个仪器可以检测到这么具体的年代?黄君还引用香港黄君实先生的观点,黄君实看过原作,称《砥柱铭》百分之百是宋代的东西,这个纸就是宋代的原物。
11、专家问题
王乃栋认为现在很多鉴定专家并不神秘,不要迷信他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他说,现在全世界真正的鉴定家只是极少数几位,老一代鉴定家水平也有局限,否则现在博物馆不会有那么多赝品。
黄君先生反驳说,“我想问一下王乃栋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你属于什么身份呢。你算不算极少数专家中的一个?如果不算,你的话白说了。那么虚无,把全世界的专家都否定了。我看这不是一个应有的态度”,“就《砥柱铭》这件作品来讲,出面写文章的是我和傅申两人,但我和傅申的结论绝对不是向壁虚构,或如有人说是被金钱所收买,我们几十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前人的很多成果都被我们吸纳。而且我写文章的前前后后征求过好多人的意见,尤其是重要的黄庭坚专家的意见。比如上海水赉佑先生,香港黄君实先生。当今能为黄庭坚说话的肯定不是我一个人。至于傅申先生称几十年前持怀疑态度,现在确信无疑,这是学术研究取得的进展,可喜可贺。”
12、有邻馆鉴定问题
有人称,《砥柱铭》上世纪初从广东流入上海,不久流入日本,被私人博物馆——有邻馆收藏。有邻馆从来不出手公认的真迹,只有对那些真伪还没有定论的作品才会出手。而《砥柱铭》能从有邻馆流出,就足以证明日本同行对此卷的真伪还没有定论。王乃栋说,“如果我们把日本人抛弃的不可靠的东西当作宝贝,将受到日本人的耻笑,被视为偌大的神州无人”。
黄君先生告诉记者,“我的观点是,中国书画的鉴定,中国人自己最清楚。外国人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经验而成为专家,但是总体上,鉴定方面的话语权是咱们中国人的”。“你总不能把我们的一件国宝,就因为日本人曾经怀疑过,就简单把他否定掉。这不是数典忘祖吗?你把日本人的观点就当作如来佛啦?相反,如果一件国宝因为外人曾经怀疑,就轻率地抛弃,这是我们作为子孙的一种不肖呀。自己老祖宗的真东西就因为外国人说有问题,你就给抛了,这不仅会为外国人耻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犯下千古罪过。而且,日本人也没有说他是假东西。”
13、未见烬后痕迹
《砥柱铭》在明代的时候曾为黄氏后人所收藏,这家有一次失火,把家里的东西都烧了,但是这件作品由当事人拼着生命抢了出来,所以这件作品完整地保留下来。有质疑者说,这个作品找不到一点烧的痕迹,所以它是伪作。
黄君先生称,“这不是莫名其妙吗?明明说冒着危险抢出来了嘛。如果当真烧着了,还会有今天的拍卖和讨论吗?”
14、收藏出现空白期问题
有人称,通过《砥柱铭》后面的题跋,发现该长卷有180多年里没有人题跋,这很可疑。
黄君先生称,《砥柱铭》在将近1000年的流传历史上,有100多年没有人做跋,这算什么事呀。收藏者密不示人,这种情况经常存在。家藏书画传几辈,就是不给他人看,这很正常,同时恰恰说明这件东西的宝贵。跋文出现年代断层,也是常事。 黄君先生在一一剖析各种质疑之后,进一步总结了质疑者对《砥柱铭卷》所持的三类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砥柱铭卷》是当时人的临写本。吉林大学张金梁教授认为,文献记录有完整跋的那件是原件,只有一件。原作品被刻上石头了,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就有人临摹它。现在看到的跋为何与文献记录不一样呢?张教授认为是临写者背临,凭印象来临的结果。
黄君先生说,这是所有质疑者里最具学术价值的一个观点。但是这个观点不能成立。哪有人水平这么高,背临这么好,《砥柱铭》的正文能够背临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后面的跋文却漏掉那么多字呢?另外,这个本子气息完整,精神贯注,怎么会可能是他人临的呢,字体与黄庭坚书法那么一致,行文完整,8米多的长卷从头到尾气息一致。
第二类观点认为是明代以后人的伪作。有人说,黄庭坚存世作品几十件大都是假的,可靠的只有《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等可数的几件。
黄君先生称,“我要给一个基本的答案,黄庭坚存世的真迹墨迹有41件,刻本作品有七八十件。我有目录在手里,而且现在正在编撰《黄庭坚书法全集》,我对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我做了二十多年的黄庭坚研究。对于挂有黄庭坚名字的作品,我都会非常重视。我的基本原则是:不允许把一件假作品弄成真的,也不允许把一件真正的作品说成假的。黄庭坚作品不是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这是一种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种观点,仅说这是赝品,但说不出是什么时候或什么人作伪。
最后,黄君先生对有关《砥柱铭卷》提出质疑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指出质疑产生的客观与主观原因。
黄君先生称,这件作品被人质疑,客观原因是这件作品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其一,《砥柱铭》卷的书法风格与黄庭坚其他传世的作品风格的确不太一样。“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黄庭坚自己看了都感到“可憎”。其二,作品没头又没尾,而且多出一个文献记录的跋。两个跋放到一起让人茫然不知所措,谜团顿生。其三,作品一直流传在民间,没有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正规的国家文献鲜有记录,上个世纪初又流传到日本,所以国内的展览、出版难觅他的踪迹。这样,大众对《砥柱铭》知道得特别少,关于这件作品的相关信息许多人不知道。其四,很多质疑者没有见过真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条件所限,没有见过真迹,仅凭看印刷品的印象来下结论,比如王乃栋说“玄”字是挖改的,主要原因恐怕是他没有看过原作,如果他看过,他就不会这么说话了。明明没有挖改,怎么说是挖改呢。
主观方面原因也有五个。其一,质疑者对黄庭坚书法研究了解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有些人往往只是简单地类比,模式化地认为黄庭坚的书法必定是《松风阁》那么样子,必定完美无缺,殊不知黄庭坚晚年书风变革,不同时期所作不仅风格不尽相同,而且优劣也会有区别。《砥柱铭卷》是一件重要代表作,但其书法艺术水准不是很高。也有人不理解黄庭坚书法风格晚年变法的事实;对于书法家用笔的规律和书法创作的规律,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以至造成不理解而否定作品的真实性。其二,有些人对历史文物持简单怀疑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不加认真分析,随便否定。这显然是不可取,必须力戒者。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字画文物纷繁而复杂。我们对待文物,既需要专业的眼光,也需要一个平常心,要实事求是。自古到今,书画造假的确很多,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一切,怀疑一切。其三,崇洋媚外心理和文化自信心不足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其四,别有用心,哗众取宠,借机出风头。“比如,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说是买家悬赏200万元求驳裴八疑,还留下一个不存在的联系方式”,黄君先生说,这是炒作的一种方法。此外,个别学者可能碍于面子,未能面对现实,而是坚持过去的不正确的观点。
黄君先生最后总结说:《砥柱铭卷》成功拍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步走向规范的标志。有关此作真伪的质疑和论辩,也是文化艺术走向开放、自由与繁荣的表现。事不辩不明,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讨论,相信大家对此作以及中国书法艺术一定会加深了解。当然,毕竟《砥柱铭卷》千真万确是黄庭坚亲笔原作,有关此作真伪的讨论到今天应该有个基本结论。
em1em1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em1听高人释疑,茅塞顿开。 em1e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