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墨象】——大鹤堂杜武书法作品网络展
本帖最后由 廖晟杰 于 2010-7-9 10:56 编辑杜武 大鹤堂堂主白族 1969年11月生云南大理鹤庆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理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理师范学校书法高级讲师。书学以二王、米、赵、董一路行书为主,审美取向为寻找南贴与北碑的契合点;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书法展,艺术成就获第三、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书法奖。2008年入云南省首届书法提名展。2009年6月,十余件作品入选云南书法名家作品集萃——《水墨云岭》。作品散见于《中国书法》、《书画艺术》、《书法导报》等。 本帖最后由 廖晟杰 于 2010-7-10 09:59 编辑
大鹤堂自我介绍:
清兴忽来,诗能下酒,豪情一往,剑可赠人。
本帖最后由 廖晟杰 于 2010-7-8 13:49 编辑
大鹤堂心象:
品味诗书,静读山水
我总梦想自己乃一个智者,用智慧之思维来审视如是人间。犹如子在川上,曰时逝也;或如庄子遨游于天地之间,痴笑世人;又或如居于深山古寺之禅师,早已行游三界之外。但我总归是在做梦,梦总归是虚幻一场而已。故而,我只能活在现实中,做一些实际的事。因在孩提时代传承了些许之家学,我最终走向了求习书法的道路。书者,心之画也,但心之所系不知为何,故至今未达之,仅于笔势起伏之中,去感受先贤内心的丝丝律动。虽笔耕不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终是虚度三十载,未有慑我心魄之作,则更不必说慑人也。然则于南窗之下,感四时交替,看日升月落,品一杯清茶,书几行小字,亦是快事,未有丝毫之悔意也。愚以为,书法乃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至少能使人通过其去领受传统文化之魅力,从而获取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学书自然不能忘却古诗,诗乃书法之灵魂也。何以之谓?诗乃言志,乃志趣之所存,志趣则又取决于人之精神境界。当然,更多则是审美境界。是非善恶皆可以审美境界加以观照。再者,诗人大多为天才,是先天之禀赋所决定,如果勉强为之,则如隔靴抓痒,不着要害。但于心不甘,总要去亲近东坡,学其品读自然之情怀,学其山中静习之境界;或如五柳先生,携壶拂柯,东篱把盏,追寻心中的南山。在亲近自然山水的同时,相看两不厌。于是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咏我心志,陶冶我之情操,与自然天地相往来,寂寥一人,却自在无限。纵然没有绝妙的词章留待我作,又有何悔之?
诗文从来不分家。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韩柳欧苏,文人之最著,视其行迹,亦是治世奇才。望之,高山仰止。我既非天赋灵性,又乏囊萤映雪,习之虽久,未见其果,常于登山观海之末,憩书斋小隅偶发几句,聊以消遣而已。心有山水,即是静读山水,也便有山水之情怀。山水于心,或能放浪形骸,亦是清凉世界。
细思量之,诗书文乃一家三支,虽有别而血脉相关,既已学之,终不能辍,若融会贯通其精神,再加以观照自然,于天地间静观流水动观山,人生自然大自在。
二0一0年元月二日
本帖最后由 廖晟杰 于 2010-7-9 13:14 编辑
http://www.52uyn.com/attachments/month_0806/20080612150701476.jpg
咏清碧溪
清溪流过岩石头,
而今清溪心头留。
清溪不曾流岁月,
我为清溪岁月流。
清碧溪,又名翠盆水,大理人又亲切地称它为“德溪”。是点苍山18溪之一,在苍山马龙峰与圣应峰之间,溪水在山腰汇为上、中、下三潭,然后流下成溪,辗转注入洱海。自唐宋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纪录下了清碧溪之美景。明代状元杨慎在《游点苍山记》一文中记述说:“西南有一溪,叠愕承流,水色莹澈,其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宛如宝玉之丽,其名曰清碧溪。”明代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过清碧溪后,在游记中则称清碧溪:“其色纯绿,漾光浮黛,照耀崖谷,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荡,光怪得未曾有。”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大画家徐悲鸿出于一腔爱国热忱,从缅甸返回祖国。在云南保山县举办了“抗日劳军画展”之后,即启程来到他久已仰慕和向往的“文献名邦”——大理。在大理,徐悲鸿受到了居住在古城的老友赵诚伯先生的热情接待,住宿于当时的大理师管区驻地(即杜文秀的帅府)。徐悲鸿大师在大理友人的陪同下前往清碧溪游览观光,提笔写下了一副为后人所传诵的“乞食妙香国;消魂清碧溪。”
本帖最后由 廖晟杰 于 2010-7-8 13:57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