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3-16 11:46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0-3-16 18:53 编辑
【公社辩论会】
“兰亭论辩系列”之一:
曲庆伟获奖作品《楷书右军论书三则》
【评论员文章】
————————————————————————————
清简雅逸、闲适虚旷
——曲庆伟的楷书《右军论书三则》
文/ 侯勇
书法研究的深入和强化,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艺公社从本期开始,围绕历届兰亭获奖作品作一品评和辩论,旨在通过解读获奖作品,为我们的书法学习提供一些思路上的更新,达到开拓眼界,拓展思维的目的。我认为是一件好事情。只看作品,用作品说话,同时,亦欢迎所有书道同仁,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本期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三届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得主曲庆伟的获将作品。楷书《右军论书三则》。此件作品洋洋洒洒六百多个字,一丝不苟,刻画入微。直叫人如获而至宝之叹。
二王书法,在历史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政治人物的喜好固然是维护二王书法权威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二王书法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精确性,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成 为高峻、壮阔的艺术丰碑。
不难看出,此件作品由褚遂良,欧阳询的步伐,直追魏晋,得之于张黑女及诸北魏墓志细微之味道。通过其对笔性及诸体特性的理解而溶合,试图探寻一条准确表达自己情感风格的创作路线。整体清新,雅致,再配以右军之魏晋文风的论书文章,字数之巨,当属不易,是一件难得的成功作品,亦或可以代表作者此段时期的最高水平吧。
从整体上看,清新隽雅的笔墨线条配以右军论书文章,整体感强,全文六百多字一笔一画,一丝不苟。亦显示出作者本人深厚的笔墨技巧和控笔能力。然略显不足的是略显生涩。方硬、死角太多,有其字形而少其意。少了一丝圆融和贯通,此者,大抵应该是文与书之的契合吧。
适才以自己浅薄的认识解读其《右军论书三则》,以博众方家一哂。仅以此作抛砖引玉,期待各位书坛道友的高论,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同时希望我们的兰亭论辩能越辩越精彩。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3-16 11:49
【公社辩论会】
“兰亭论辩系列”之一:
曲庆伟获奖作品《楷书楷书右军论书三则》
【评论员文章】
————————————————————————————
单一形式下的精微
——曲庆伟获奖作品评析
文/贺进
在第二届兰亭奖中,五个一等奖名额中楷书作品占据三个,而在三个楷书作品中小楷作品占据两个名额,只有张维忠的一幅“碑体”楷书,在第二届兰亭奖的二、三等奖的楷书作品中,绝大部分却是“碑体”楷书,由此看来,“碑体”楷书在兰亭奖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从展览的审美规律来说,评委对于“碑体”楷书会产生一种视觉疲劳,果然在三届兰亭奖中我们发现这种书风少了很多,被行草书作品占据了上峰。正是在这种审美规律下曲庆伟的“碑体”楷书还是荣获一等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艺术价值还是令人有所钦佩的。
我们回头来看曲庆伟的这幅获奖作品,从书法作品的艺术形式来讲,这幅作品在形式的构成方面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因为他并没有在形式上多做文章,尽量将作品的重心压在“字”上面,将“单一”的艺术形式以单纯的审美眼光来分解,这是独具匠心的思路,与当下风靡全国的“做形式”的观念唱反调,将所谓的“广西现象”扔到一边,重归最原始的艺术审美。我们谈到这幅作品的“单一化”,但是在整体形式的“单一化”后面,却掩盖了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形式的把握,即使他将每个字框在了“方格”内,如果我们将“方格”去掉,能看到他采用了行草书形式的“避让”原则,字体大小布列,线条粗细对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应该说是有巧妙地变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体气息的把握。使得作品呈现出“平而不稳”的姿态,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种单一的创作形式,其实很难把握,曲庆伟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较为高超的。
在“碑派”书法体系中,我们又可以将其划分为“摩崖”和“碑体”书法,在最近几年的国展中,我们所见到的大字“碑体”书法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精准的小字“碑体”书法,如我们所熟知的张维忠、李啸、李有来等。在这种环境下,曲庆伟的楷书,以一种贯通北魏的整体书风打通“碑体”命脉,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在他的字里面似乎能看到《张猛龙》的结体,《张黑女》的习惯笔法,《爨龙颜》的稚拙处理,这在国展当中是受评委的喜欢的。这是曲庆伟之所以胜出的法宝,这也给以后的展览参赛者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单纯以一种碑帖来进行创作是有狭隘性的。
对于这幅作品当然还是有尚待推敲的地方,比如在字的处理方面,给观者一种混杂的感觉,主要可能是是因为他在运笔当中滞笔用的太多,没有流畅性,在每个字的首个笔画看起来起笔较为呆板,没有多少变化,重复太多。其次是在运笔过程中受《爨龙颜》影响较大,横画运笔表现有些夸张,以至于给人一种清代李瑞清书风的感觉。颤笔在碑体书法中可以参用,如果太多的颤笔出现则会有些过头。作者太多运用“按”的笔法,使得“提”起来的东西过少。总体来说,运笔的方法造成这幅作品缺少灵动性。
回归到作品的本身,无论从书风取法还是形式构成,这幅作品整体上不野逸,有书卷气,字里行间融入行书、隶书的一些元素,更将这幅作品提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本届兰亭奖中荣获一等奖还是当之无愧的。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0-3-16 11:51
【公社辩论会】
“兰亭论辩系列”之一:
曲庆伟获奖作品《楷书楷书右军论书三则》
欢迎各位网友针对曲庆伟的这幅获奖作品进行讨论,对其艺术风格、审美形式、获奖阐述等方面进行讨论。
侯勇
发表于 2010-3-16 12:50
本帖最后由 侯勇 于 2010-3-16 12:52 编辑
在第二届兰亭奖中,五个一等奖名额中楷书作品占据三个,而在三个楷书作品中小楷作品占据两个名额,只有张维忠的一幅“碑体”楷书,在第二届兰亭奖的二、三等奖的楷书作品中,绝大部分却是“碑体”楷书,由此看来,“碑体”楷书在兰亭奖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从展览的审美规律来说,评委对于“碑体”楷书会产生一种视觉疲劳,果然在三届兰亭奖中我们发现这种书风少了很多,被行草书作品占据了上峰。
一直以来,楷书都是作为初学入门的一个门径,往往在有一定基础之后都往行草上面去发展了,从二届的楷书获奖机会居多,到三届又少了。
是水平不够还是什么?
看来,评委的好恶占了上风吧。由此看来,揣摩评委心理获奖入展门径了,这样一来,其参展选手只有舍弃自己个性而迎合评委心态而费尽心思了。从审美角度,艺术风格,创作思路及发展方向上受了极大的限制,自然为创作出自己的满意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的作品增加了难度。
个人认为,这样的评审是否是阻碍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一个病态现象呢?
欢迎更多的网友能够从此件作品的品评而针对参展,创作心得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达到集思广益,共同促进,互相学习提高。
蜀人邓九龙
发表于 2010-3-16 13:13
回复 14# 侯勇
精辟,高,学习了
薛明辉
发表于 2010-3-16 15:54
本帖最后由 薛明辉 于 2010-3-17 09:57 编辑
既然贺进兄把我忝列为本期的主持,我也唠叨两句,对此作发表点看法。
首先我感觉此作写的比较经意,一丝不苟的,以字数的多来证明书家的功底,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制作。回眸第一届全国书展,当时的大师们都还在世,沙孟海、林散之等大师都参与了那届展览,我们通过当时的作品集可以看到,作品写四个字的人有,写两句诗的有,写一首五言“春眠不觉晓”或七言绝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大有人在,当然楷书里面不乏有写颜柳的。
书法发展了三十年,到了现在,大师们虽然都去了,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多了,中坚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充实。要想在国展中参展获奖,就必须要大制作,包括尺幅大、字数多,只能这样才能去和人家竞争。楷书作品,颜柳早已绝迹,唐楷中,能上的也就是褚遂良一路,再者就是魏碑了。
此作算是魏碑的范畴吧,以鄙人眼光看来,这是典型的现代魏碑,是展览催生的一种书体。可以从北魏墓志、造像、写经,一直看到清道人、孙伯翔,未曾有此类魏碑书体出现。若论此作的相通之处,以前似乎看到江苏李啸以往曾有此类书体,李啸书体在前,故此一提。
这类楷书的结体,应该还是唐以后的结体,结字宽松,点画交接处缝隙稍大,字形稍长,强调用笔的随意。仔细看去,已经不是单纯的楷书用笔,而是把行书的用笔也夹杂其中。
就曲庆伟这件楷书不足而言,感觉用笔刻意、造作,故而感觉字的气息不通,感觉呆板;横划的抖擞和竖划起笔的小勾,属于东施效颦,更显出字的寒伧之气。
楷书如何写,尤其是魏碑之类的楷书如何发展,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代书法家都需要关注的大事。
黔墨
发表于 2010-3-16 16:42
大家都来关注~~
{:1_193:}{:1_203:}
刘新泽
发表于 2010-3-16 17:14
回复 1# 网站编辑
这样思辩讨论很好em1 em1 em1
大运河上
发表于 2010-3-16 17:51
言之有物 好em1
侯勇
发表于 2010-3-16 18:40
期待各位踊跃参与。。。。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