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甬
发表于 2008-11-26 15:34
马小虎:
这个问题我也早就注意到了,但是没有细细思考。今天促使我胡乱想想。
1 从形式看,书法其实是可以写任何文字任何内容的。只要把毛笔、墨、纸等回归工具层面就行了。
2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我们可以说,理论上书法可以写简化字,当然新诗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谁能将书写者的心态中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审美习惯以及很多早已定型的东西去除呢?
3 我觉得但凡懂书法、爱书法、研究书法和对书法进行深入思考的人都做不到上面的要求。因为书法与古典传统文化是一块整钢,虽然研究者将其分成了若干方面和领域,但不等于书法和传统文化就是分别存在于不同的领域。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如同金属钠必须存在于煤油之中,一旦将其取出,便会发生氧化反应而不再是钠了,尽管还含有钠元素。研究钠必须连带煤油一起研究,而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4所以,这个问题似乎不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性,关键在于实践操作。
5楼上所举旭宇的字和新诗,其实与这个问题无关,因为旭宇不过仍然是在用毛笔抄录东西,并没有实现心态上的转变。可以推测说(也可说是臆测,错了请大家批评),旭宇根本没有做像本帖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思考,他不过是在抄录而已。他的做法对本问题的讨论不具有丝毫的积极意义。
6我的观点:以这个问题为契机,返回传统去,认真研究书法究竟是与传统文化如何交融,甚至我们应该反思,现在我们将书法条分缕析,把她搞的赤条条的来研究,究竟对不对?书法就是混沌,我们给她做七窍,是在害他。书法的发展,当然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但是顺其自然则更符合书法的本来价值。
以上说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虫甬
发表于 2008-11-26 15:35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1-26 15:3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马小虎:
这个问题我也早就注意到了,但是没有细细思考。今天促使我胡乱想想。
1 从形式看,书法其实是可以写任何文字任何内容的。只要把毛笔、墨、纸等回归工具层面就行了。
2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
所见略同哈!只是先生生的表述更清晰,层次更分明。
“书写者的心态中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审美习惯以及很多早已定型的东西”,确实很难去除,但我并不认为“书法与古典传统文化”仍是一块整钢,许多传统观念及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心中已经开始渐变。就比如书法,古人哪有“创作”的概念?只是今人处心积虑“创作”的无数书法作品在古人无意书写成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墨迹面前显得那么苍白与浅薄!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古人书法佳作所生成的机制,以及她与整个传统文化的有机牵连。
我在拙作《汉字的综合之美》一文中,曾将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存在相对分成以下几个层次:
一、以实用为目的的抄写活动而生成的书法作品。这一部分书法家作品占了古代书法作品的绝大多数;
二、书家为了显示自己的书写能力而生成的书法,如众多书家都写过的《千字文》;
三、以抒情为目的的书写活动而生成的书法作品,如传为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尔”);
四、文学、书法原创的典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它将作者其时的情绪、思考,甚至失误的痕迹都一一呈现在纸上,使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这两条相对独立运行的轨迹在此交汇,相得益彰。我想,这世界上也许还没有任何一种艺术作品能够做到这样,这也是书法最具独特魅力的地方。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站立着的大都是一尊尊以自身为素材而成就的精神形象,而书法是在古代没有影像存留的条件下,保存古人精神风貌、生命遗迹的最好形式之一,它也是包含精神个体生命信息容量最大的一个文本;
五、书法的偶像。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创作情境而言,她是书圣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暮春之初,于茂林修竹围绕之兰亭,和少长群贤进行曲水流觞活动之后,人已微醉了的情况下,乘兴创作出来的;就书法艺术性而言,此篇书法“遒媚劲健,点画富于变化,重字俱构别体”,是一篇在笔画、结字、章法等方面都极其精美的书法作品;就书法史上的地位而言,她是一篇脱尽古法,创立新体的代表性作品;就文学的原创性而言,《兰亭序》这篇文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晋人自在、洒脱精神风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再加上后来又受到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极力推崇;等等。如此众多的因素相叠加,遂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之神话——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一尊精神偶像,既使她的替代品,也让后人膜拜不已。像《兰亭序》这样的作品已经上升为天上的“月亮”,成为一种“精神参照”)。
各个层次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也可以较自由地相互转换。
当一个作者能够创作新诗,又习惯于用毛笔写新诗,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有可能留下文化内涵相对丰富的书法作品了。
所以,我认为举旭宇的字和新诗,还是聊胜于无的,哪怕是作为反例。
“甚至我们应该反思,现在我们将书法条分缕析,把她搞的赤条条的来研究,究竟对不对?书法就是混沌,我们给她做七窍”。
有同感!
但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哈。
如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古代,地广人稀之时,根本不需要考虑生态环境之类的问题,当然是最佳状态。但问题是人类造孽太多了,致使生态环境如此恶化,物种大规模地灭绝,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只好无奈地采取一些补救措施,连作出丁点的牺牲都要经过无休止地扯皮,奈何!
虫甬
发表于 2008-11-26 15:36
崔寒柏:
用毛笔起草:我近年来都用毛笔起文字稿,受益匪浅!
毛笔写今诗:今诗韵长,多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到了书写上,就容易淡而无味。古诗多以字、词为韵的单位。所以古诗的节律更接近书法的节律,字简意赅,韵随字转,写出来的味儿较浓。
虫甬
发表于 2008-11-26 15:36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1-26 15:3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崔寒柏:
用毛笔起草:我近年来都用毛笔起文字稿,受益匪浅!
毛笔写今诗:今诗韵长,多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到了书写上,就容易淡而无味。古诗多以字、词为韵的单位。所以古诗的节律更接近书 ...
感谢寒柏先生的光临!
先生的经验之谈给我颇多启发。
新旧诗构成最基本的单位之间区别(即先生所言的“今诗韵长,多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到了书写上,就容易淡而无味。古诗多以字、词为韵的单位”)的问题我也思考过,我曾用“筑辞跨度”这个概念来言说。
其实,在书写过程中(不仅是毛笔,硬笔也存在),正常的语言速度远远快于书写的速度,要使之同步,可以用上类似于古人常用的近乎失传诗词吟咏方式。在对诗词的吟咏过程中,其实已经对正常的语音、语调、语速进行了拉伸、变形等处理,字势(语音上)之间的承接等已与书法十分接近……
很想欣赏一下先生最潦草的文稿(不是类似展览作品的那种),以增加感性认识。不知是否方便粘贴哈?
虫甬
发表于 2008-11-26 15:37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1-26 15:3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崔寒柏:
用毛笔起草:我近年来都用毛笔起文字稿,受益匪浅!
毛笔写今诗:今诗韵长,多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到了书写上,就容易淡而无味。古诗多以字、词为韵的单位。所以古诗的节律更接近书 ...
看到先生能静得下心来用毛笔起草文稿,颇有几分羡慕!我辈已经习惯了用电脑写作,连硬笔都懒得拿,这毛病得改改了。
说到用毛笔起草文稿,让我想起陈新亚先生所提出的“书法生活化”的实践方式。记得我曾在网上下载了一些的相关资料,还特别认真地阅读过《都市“赝”隐者》一帖,也尝试着构思了一篇标题为《传统的躯壳》的文章。但终因没有直接接触过本人,对陈先生的之“隐”,到了什么程度,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还是一种“作伪”(这年头,有时假的比真的还像!)。我无法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只好撂笔,成为又一篇残稿。
也希望能了解一下先生的书法生活哈!
虫甬
发表于 2008-12-5 16:13
马小虎:
楼主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但是对“久而久之”和“自然而然”的判断,表示怀疑。
一个不会创作新诗,但习惯于用毛笔抄写新诗,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量的加大,自然而然地使作品的内涵丰富呢?
再想像一下,胡适和郭沫若他们写新诗的时候,最初的作品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有人有这样的资料的话,贴出来看看那该多好。
这些问题一时还真难以说清楚,慢慢想吧。。。。。
古代的书法作品,其书法的身份是我们这些人追加的。例如什么残纸,竹简之类的。
所以说,书法作品和书写作品的分野,恐怕当代人的划分与后代人的划分是不一样的。
我们想现在就说清楚这些问题的话,恐怕还要做出一些或者更多的前提条件。
至于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也值得探讨。。。。
虫甬
发表于 2008-12-5 16:17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13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马小虎:
楼主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但是对“久而久之”和“自然而然”的判断,表示怀疑。
一个不会创作新诗,但习惯于用毛笔抄写新诗,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量的加大,自然而然地使作品的内涵丰富呢? ...
“久而久之”和“自然而然”,就可能会产生文化内涵相对丰富的书法作品,当然很有理想的成分。
不妨先对古今的毛笔书写行为作一些粗浅的对比,二者在“临习”、“抄写”、“创作”、“制作”之间有哪些差异。 古今的书者通常都要经过大量的“临习”来掌握书技,在这一点上是大致相同的。只是他们的“临习”目的有所不同。 古人的绝大部分的临习行为都是为了实用(对写得“像”,有着近乎迷信的崇拜),如同经生的书写行为,概括起来就是“抄写”,要求美观、实用,重复到近乎机械。
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与今人相近的“创作”冲动,这部分人中的佼佼者成为书法史中标新立异的书法家,并得以留名(早期的连名都难留)。 这里的“创作”,我将它定义为“在特殊情境下的书写行为,通常是为了的书写广义的文学作品(如书信、诗歌等)中发生”。难度极高,可遇而不可求! 相信古人的书写行为曾经产生过一定数量的类似于《黄州诗帖》这样的佳作,但因未曾被发现及墨迹难留等种种原因而飘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今人的书写行为虽然通常说是“创作”,在我看来大多数能到“制作”的层面就不错了。绝少有情感参与,更没有进入迷狂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性书写行为,与工匠的制作没有本质上区别。
从“制作”通向“创作”,我认为需要引入一个“二度创作”的概念。就像聆听一首动人的歌曲。其中优美旋律的诞生,通常是由歌曲作者产生灵感后创作而成,再由歌手应用他的歌唱技巧进行演唱(二度创作),最后才是我们听到的效果。
书法也类似。千古绝唱的产生就像将作词曲和歌手的工作在某一特殊时空片段里一次性完成。所以极其难得。
可以将书写的“创作”状态设想成书法存在的金字塔中最高的部分,甚至将其“悬置”,成为每个书法实践者一生向往的终极目标,书法人的每一步向上攀爬的脚印都成为向目标接近一步的留痕。 古人从“临习”——“抄写”——“创作”; 今人从“临习”——“制作”——“创作”。
古今因为毛笔书写存在意义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最终在“创作”这个终极目的的设置而殊途同归!
图示如下:
虫甬
发表于 2008-12-5 16:18
Nehr:
当硬笔替代毛笔成为极大多数中国人的书写工具时,有人说,书法要完了;
当硬笔书法独树一帜时,有人说,胡来,书法要完了;
当电脑键盘手机按键成为人类的主要书写工具时,更有人说,书法要完了;
其实,当有人根据现实和举世读写定势尝试毛笔横写时,就有人说,书法要完了;
甚至,当有人改写宣纸为使用别类纸张时,还有人说,瞎搞,书法要完了;
所以,当你们谈“毛笔写新诗”,必有人说,书法要完了!
让他们说去吧,写你我的!
书法,中国书法,这一个无疑派生于书写的“东东”,
只要人类书写行为不完结,是完不了的吧?!
参考信息,呵呵
虫甬
发表于 2008-12-5 16:18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1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Nehr:
当硬笔替代毛笔成为极大多数中国人的书写工具时,有人说,书法要完了;
当硬笔书法独树一帜时,有人说,胡来,书法要完了;
当电脑键盘手机按键成为人类的主要书写工具时,更有人说,书法要完了;
...
对书法喊“狼来了”,已经很多次。
“当电脑键盘手机按键成为人类的主要书写工具时”,这一只“狼”最凶险哈!因为已经让书写的痕迹无处存身。
当然了,书法也不是吃素的,只要汉字存在,书写就很难灭绝哈!
虫甬
发表于 2008-12-5 16:19
华-岳色湘声:
这一领域的开发,可以期待产生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新诗的节奏会影响书家书写的节奏,从而使书家心理上生出种种微妙感应,进而从根本上丰富他的对节奏的的认知与把握能力。
二,时代前沿的清新与浪漫,从此可以直接方便地进入书家易被古典与传统时时封闭的心房。此点也许非常重要,可能对书家的创造力产生难以估量的激活作用。
三,书法创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此进入一个里程碑式的崭新时代,书法的抒情性更加淋漓尽致,惊世赅俗。
呵呵,大伙可不要骂我,多试试,看象不象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