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法”与“度”
“法”是什么?“法”是通往艺术之“道”的门径。法可以有无数,但是要经过磨练和演示,成熟了以后才能用以得道。换句话说“法”谁都可以创造,但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在大多数人应用后,产生出优秀的艺术品。这种“法”才能称为法,才能衍传。传统书法的法就是这种法!一个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相当的完善,出现过成百上千的伟大的艺术品的“法”。
当然,我们就是在这个法中,被影响,被熏陶,被训练,被完善的。
在开放的当代,我们接受得广泛了,我们敢于创造了,我们希望创新了!
如果循着传统的法,我们要做长久的、类似应用书写一样的练习,当代人不容易做到了。但当代人却能够得到比古人多得多的信息,古代人的优势是持久,当代人的优势是广泛。到了个人,就要看这个人的优势在哪里了。
法度法度,有了法就要看度了。
当代人的“度”多建立在对效果的汲取上:
孙伯翔以魏碑的刀形设计自己的用笔,
“度”在因循原碑,来源于功力,是一种创造。但刀笔的不同,影响了连带和虚实,到了晚年,简约后的用笔又有所回归。像与不像时反而是一种升华。
鲍贤伦的简帛味隶书,“度”在遵循原味,而放大成大字的技法。来源于能力。在感知和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暗合古人,区别的是用大字法来抒发,当然字形上也赋予了大字的特点,区别于小字放大。这些创造与鲍对书法的理解,和对笔墨的掌握有关。是典型的古为今用。
王镛的砖刻味隶书,“度”在创造性的发挥了砖刻,令人感受到来源,又表现在书写。这种“度”取决与王在绘画和篆刻领域都有所建树的基础上,把握了模拟与挥发的度,在表现好的时候,作品足可以在时代留下印记。王以对艺术的感受来支配他的创作,以综合的艺术素养来支撑他的艺术理念,曲高,怕和者不广,但在当代却是一个方向!也就是说在实用书法缺失的今天,要把艺术性提升到主要的表现上来。要解决的是表现性和书写性的矛盾。这恐怕也是一个度的问题。
沃兴华的造像味魏书,“度”在深入表现随机刀刻的机理感受,沉醉在用笔墨、宣纸来表达这些感受的变化中。也就是说沉醉在笔画中。沃曾经在传统的临习上下过很大工夫,沃的临作和衍生出的意临作品令人称绝,有不少人不喜欢沃的创作,但都很激赏他的临作。那是因为沃到今天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笔画和成篇布局上了,没有自己的风格结体!满字都是有“味道”的笔“刀”,
满篇都是构图造型,最后把每个字搞得支离破碎,不成形体。更不要提内容。这种“度”的把握是把自己等同,或者说是模拟没有文化的工匠的水平!
我尊敬孜孜不倦的创造者们!他们的努力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也给了别人更多的借鉴。
先别想着破法,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是法。除非这个法已经不适合了,否则,改变的只是度。度的改变因人而异。
孙伯翔:读书,够用的就行了。读多了,用不上也白搭!
王镛的观念:广泛地了解艺术。
鲍贤伦是大学中文教师,没刻意谈读书,但周围尽是读书之人。
沃兴华:书法可与内容无关。
收藏之作-------尤其下面的话经典,堪称二十一世纪现代书法创作之名言佳句。
满篇都是构图造型,最后把每个字搞得支离破碎,不成形体。更不要提内容。这种“度”的把握是把自己等同,或者说是模拟没有文化的工匠的水平!em1 em1 em1 em1 em2 em2 em2 em2 em5 em5 em5 em5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4 em14 em14 em14 em14 一个字一个字的细细品读。 说得好!em1 face18 em14 em1face1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