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201|回复: 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4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冯印强在 2005/12/25 09:52am 第 3 次编辑]

关于《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的答辩
    今年十一月份的时候,在下以于明诠先生的《经典临摹与明间采风》一文为导引,在网上发了题为《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的一篇小文,以期抛砖引玉,得到书界同人的关注,进而把在下的论题引向讨论阶层。
    我只所以撰写以上小文,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我自己在书法的学习思考中,觉得中国书法传统作为概念与客观存在,在它自身的发展延续过程中存在的悖论实在太多了。仅就“与古为徒”为例来说吧,我在文中提到的一些批评者“只是把古人的东西视为传统”,由此使我们对传统的属性产生了疑问,难道传统真的就是古人的专利吗?如果这样的话,时人的书法作品放上几百年就会成为传统,天底下有这样的逻辑吗?。。。。。如果我们稍微有一些包容的心态的话,就应该把现在的、甚至将来的书法实践、书法理论,以及影响产生这些书法实践、书法理论的文化背景包含在我们的“书法传统”之内的。但是,从目前有关阐述书法传统的理论文章中,我还没有看到有这些包容内容的论述出现,这难道不是“与古为徒”吗?我也经常想,“与古为徒”真的就这么理直气壮吗?产生“与古为徒”的社会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改变凝固在我们头脑里的这些思维定试?能不能跳出传统的书法传统认识观的窠臼,如果能,又怎么改变?
    其二,于明诠先生的《经典临摹与明间采风》一文的发表,展开了关于书法传统认识与继承方法论的大讨论。通过浏览一年来发表的这些大文,我感到非常的失望。
    于明诠先生的《经典临摹与明间采风》应该属于书法传统认识与继承方法论的经典文章。该文论述了书法学习与创新的一种方法,尽管属于一家之言,但仍不失其新鲜性。说实话,于氏在他自己的文章里,只是阐述了在历史留下的书法标本中取法和认识借鉴的方法,也既在过去的历史中传统的经典与民间取法方法,同样没有逃脱“与古为徒”的窠臼。试想,古人民间的随意性书写可以作为取法与借鉴的对象,从而创造出新的经典书风。难道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随意性书写,例如自己五岁儿子的天真幼稚书写,“此处禁止大小便”、“***与我联系”等的随意书写就不能成为我们的取法对象,从而创造出新的书风吗?说到底,这些书写痕迹凭什么不能成为我们的取法借鉴的对象?凭什么不能成为我们的书法传统呢?
    另人失望的是,那么多的长篇大论,不是你争我吵,看似个性论述实则重复古人。就是在“与古为徒”的窠臼中逗圈子。这样下去,中国书法能有什么样的飞跃和突破呢?我们的书法理论又如何指导我们的书法创作,从而在新世纪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呢?
    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不这样,我们的书法创作永远就不会有飞跃和突破;不这样,我们就永远逃脱不了“与古为徒”的认识误区;不这样,我们就不能担当起书法发展的延续性本身给我们带来的神圣使命;   
    我认为,如果转变以上观念,必须脱胎换骨。以抛弃旧有的书法传统的认识观,重新建立新的书法传统认识体系为前提。而建立新的书法传统认识体系,则应该有敢于否定或抛弃传统的书法传统认识观的胆量,有敢于向书法传统说“不”的勇气,有指导书法创作在新世纪实现突破性发展的能力,有把任何书写痕迹作为传统关照的眼光。
    缘此,在下才斗胆撰写《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的小文。
    我的大概意思是:一、我认为书法传统作为概念与客观存在,它既存在于整个书法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也存在于我们对整个书法史与书法本体的认识之中,换句话说,书法传统的概念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书法传统而给出的;二、书法传统作为客观存在,对它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既不能把我们所理解的书法传统代表书法传统本身,也不能用书法传统本身来框定我们对书法传统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书法传统的认识从观念上加以调整和转换,抛弃原有对书法传统的理解,既把书法传统理解为整个书法史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所有状况或总体状况,也既书法传统是什么的旧的认识观。转换为从整个书法史的文化视野与书法本体的认识中去解读书法传统,既什么是书法传统的新的认识观;三、尝试建立新的书法传统认识体系,而我认为建立这种新的书法传统认识观,则应该有敢于否定或抛弃传统的书法传统认识观的胆量,有敢于向书法传统说“不”的勇气,有指导书法创作在新世纪实现突破性发展的能力,有把任何书写痕迹作为传统关照的眼光。不这样,我们的书法永远不能有突破性发展;四、从把自己五岁儿子的天真幼稚书写,“此处禁止大小便”、“***与我联系”等的随意书写作为书法传统的取法标本这一立场,引出“与古为徒”的传统视角讨论。认为现在的民间随意性书写从理论上讲应该和古人一种随意性书写而遗留下来的残帛烂纸一样是具有可供借鉴和取法的资源,如果我们关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随意性书写所留下书法资源,则真的应该重新建立新的书法书法传统认识理论支点。
    孰料,小文刚帖上去,就遭到众多的狂轰滥炸,我感到非常的痛心和失望。痛心的是,至今还有那么多所谓的“书法家”对书法传统的认识还是那样的肤浅,甚至有些书友暂时还没有弄清楚书法传统到底是怎么回事;失望的是,众多的所谓书法理论家不但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问题,甚至自己本身就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性,理论上同样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悖论,不能对当今的书法创作实践加以指导,使当今的书法发展存在着明显变缓的事实。
    当然,本人不是悲观论者,也有一些书道朋友对我的论题表示支持与关注。观点不同没有关系,问题是面对一个新问题,我们怎样把它澄清,或者是引向深入。
    在下才疏学浅,无能力为此作出精辟的论述,只好再投几块砖头,作为《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的答辩。一块投向客观存在的书法传统本身,作为对客观存在的书法传统的追问,你在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究竟为我们后学对你的认识设置了哪些障碍?;一块投向书法传统概念本身,作为对书法传统概念的重新反思与梳理,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所要理解的书法传统?古代的残帛烂纸、穷乡儿女造像可以堂而黄之的成为书法传统,成为我们的取法对象,凭什么我自己儿子的潦草作业、农村半文盲的随意性书写不能成为我们的取法借鉴对象,成为我们新的书法传统呢?一块投向书法本体,作为对书法本体的追问,书法到底是什么?书法是创作主体精神手稿吗?古代的狂张颠素喝多后的书写痕迹就可以属于书法精品,凭什么我喝多后的糊涂乱抹没有资格成为“书法”成为“CALLIGRAPHY”呢?最后一块投向芸芸的书法人,你到底对书法本体、书法传统知之多少?你创作书法到底为了什么?在创作主体、欣赏者之间,我们到底倾向于哪里才属于真正的书法创作呢?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它至少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未完待续)

                                        冯印强      2005年12月23日夜于悟玄斋
发表于 2005-12-24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的答辩

古代人有很多人喝醉了乱画,为什么几百年过去,只剩狂张颠素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的答辩

我支持你的观点
不过你的文章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围攻
和你的标题有关
许多人甚至就没有看你的文章
单单就标题发表了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6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的答辩

也正是你文章的标题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得也标题,失也标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6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的答辩

传统是一条河,从古至今,不会断流。
这一口奶,在我们提笔之时就已经吃下了。
说“不”已经晚了。
汲古创新,是我们的宗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6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是该向书法传统说“不”的时候了》的答辩

看的累啊!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