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643|回复: 0

[转帖]薛夫彬作品展研讨会的发言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8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equote]时 间:二○○五年  地 点:中国美术馆七楼会议室  
主 持:张传凯(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 [/equote]
(以发言先后为序)
[equote]张传凯:
今天上午大家观看了薛夫彬同志的展览,展览很成功,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有新意,很有特色。夫彬今年六十岁了,从事书法创作、研究、教学数十年,成就很高,影响广泛,今天又成功举办这个展览,实在是功德圆满。希望大家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发表评论,为薛夫彬同志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equote]
[equote]蔡祥麟(中国书协外联部主任):
首先祝贺夫彬兄展览取得圆满成功,我今天是有事情,所以提前说几句吧。说句心里的话,在美术馆,在近两三个月内,连续有创作评审委员会的三位老委员举办个人展,我心里是非常兴奋,也非常振奋。孙伯翔先生、林鹏先生、今天是夫彬兄。他们都是当代书坛称得上是脊梁骨式的人物。
我和夫彬先生共事了十几年,应该说是比较了解。他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一个“全”。他比较全面,这一点很难得。他又能写碑、又能写帖、又能治印,文采也很美。开幕式办得很好,人气很旺。说明他平时做人很好,不管新老朋友,他都能交之以久。夫彬兄刚刚过花甲,人过花甲就是第二春呀。艺术方面要度好,身体方面也要度好,期待你有更好的作品提供给大家欣赏,祝愿展览圆满成功,祝夫彬兄身体健康。[/equote]
[equote]梅墨生(中国画研究院副研究员):
我觉得薛夫彬先生的书法作品里有一种豪放、豪迈的气势、气概像他这个人。他写的碑能在沉着中求灵动,他写的草书又能把碑的气息放在里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的作品了,今天的展览,我看到他的几幅草书很有进境。过去见他行草书小字作品多一些,这次看到几幅大的,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这是过去很少见的。过去人讲“人前显贵背后受累”,看来薛兄是真用功夫了。这个给我印象特别深。[/equote]
[equote]白煦(中国书协展览部主任):
我和薛兄都是同年受教于欧阳中石先生,一九八五年我们是第一期,在这之前他就是中国书协会员,很有造诣。现在很多朋友对他刻印非常陌生,其实他最早是印家。他的修养是多方面的。他的作品有魏碑的凝重、行草的洒脱、还有篆刻的金石味,我认为这与他多年来从事书法评审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操千曲而知音”,他看的多,眼界开阔。在全国性的书法评审工作中,他有独到的见解,坚持正确的评审方向,有些时候力排众议,所以也让我很佩服。
我也要略说一二不足,有一幅洒金纸的作品墨色发灰,为什么呢?这种洒金、洒银纸是半熟纸,它吃墨。如果浓墨就吃得住,如果淡就发灰。我看了就觉得这点不足,希望老兄以后注意。展览的成功就不用说了,谢谢![/equote]
[equote]熊伯齐(中国书协理事):
大薛搞这个展览我觉得是非常成功的,也很不容易。像他这样一个各体皆全的书家在当代还是很少见的,而且我知道他也是从刻印开始的,但是后来涉足书法以后慢慢的对印界离得比较远了。看到他的篆刻作品还是以汉印正统的路子为主,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很不简单的。我觉得你从事一门艺术,你一定要进到里头去,就像薛先生,他跟篆刻界接触得比较少、自己的东西就比较多,而所谓的在印界比较流行的作风比较少,这到底是好是坏我也很难做评价,反正自己从事自己的艺术、在自己的天地里徜徉,也是一种很惬意的事情。[/equote]
[equote]林岫(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我觉得大家已经把对大薛的书法篆刻的印象基本上已经说到了,我还想补充一点。一般来说我们看大薛的大草和篆刻作品是很少的,我真的对他有一些刮目相看的感觉。
从大薛取得的成就,我觉得一个人成材,地灵固然重要,关键更重要的还要“自树人杰”。他们这一批在北京的,如果没有他们的顽强,他们的艰苦付出,这批人成不了材,欧阳先生那个门出来的学生多了。在艺术上要有很好的环境,大家真诚相见、切磋书艺,这样很快就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这个环境就能使人成材。这里面也有竞争,但一定是良性的竞争,这个竞争能为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人他会感觉到很孤独。
我相信从他的这一百多幅作品当中一定能够看到大薛正在多方位的不断的完善自己,也看得出来他特别是近十年不断在变,一开始变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很理想,但这个变是艺术家的不断追求,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我提两点不足:一、淡墨写的几件大字不算很成功,为什么呢?我相信大薛以他的气魄和气质是能写好大字的,但是写大字采用写小字的方法来处理或者采用淡墨,就要谨慎,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适得其反。二、还有一点,我没有想到他的小楷写得这么好,淡雅之极,但小楷在他的心目中好像没那么重要,他完全可以把小楷作为自己的长项发展起来。[/equote]
[equote]张荣庆(原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
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我认为只有两个字“很好”!感触很深,平常和夫彬很熟,老朋友这都不用说了。去年搞了一个华宝雅集二十二人展。夫彬、志高和我是发起人,今年又举行了雅集,四十多位朋友都来了,这都说明了大薛的影响力、号召力。
大薛出道比较早,七十年代就已经在北京很有名气,很活跃了,那时候我还不会写、瞎划。后来到了中国书协都不敢参展,八九年全国展,后来的中青展,大薛是评委,我是作者,还真是不错,鼓励我(众笑)。要从功夫上说,我远远比不上,差多了。今天的展览我很有感触,平常大薛的字是行草,代表他面目的是行草,但是今天看了以后,他的篆书、隶书、楷书,特别是小楷,都感觉非常好!甚至我觉得他的篆隶楷比他现在的行草还要高。我是不行了,不光是我,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咱们多向薛夫彬先生学习,怎么把功夫下到刀刃上。
再一点,大薛的字很清爽,跟那些黑乎乎的、拖泥带水的那种形成很大的反差,他的那种内在的生命力能从书法和印里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大薛的行草个性比较强。这里我再提一点小小的意见。历史上个性非常强的东西,除非你弄得非常好,比如张瑞图、郑板桥,那站住了,一般都不行。我的意思是行草这一块,还得学习经典的,特别是二王一路,尽量往回拉一拉,大起大落的那些东西少一点,平稳一点,散淡一点,就像你表达自己胸襟的那首五绝:“浮生何散淡,毁誉两由之。常有会心处,却无得意时”,这个再琢磨琢磨。[/equote]
[equote]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
薛先生是我同门的先进,是我夙所尊重的长者,多年来对我也多有关照,我知道他是一个志道不倦的艺术家。看完展览,我感触很多,我把它具体化为四句话:
势雄而能雅;格壮而能秀;气豪而能精;功深而能巧。[/equote]
[equote]张荣生(原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
谈三点看法供参考。一、深厚的传统功力。他的每件作品都可以看出非常严谨,即有法又有度,对古人精品都有很深的理解,并不断揣摩、吸取,最早他以魏碑见长,但不以此满足,而博采众长,广泛涉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老成、沉静、有深厚、有秀逸、有书卷气,有一种感人的艺术魅力。二、薛夫彬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展厅里展出的作品只是一方面,实际上,他是集诗、书、印、文为一体,他的《余墨杂痕》里记录了他对书法、治印、诗词、文学的理念、审美情趣,记录了他的艺术追求、感慨。三、他对书法艺术教育的贡献。长期以来,主持北京教育学院书法教研工作以及社会上的书法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我这里特别提出他对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学工作的支持,他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面对面教学,批改作业,从不计较得失,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equote]
[equote]张旭光(中国书协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我个人的感觉他的大字非常好,正对着门口的几条屏,我估计薛先生自己也满意,非常精彩。这样的作品平时很少见,可见大薛的创作潜力很强。这样的作品让我很震惊。
平时接触比较多,他的为人也好,朋友也很多。我想讲的一点就是,他是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资深评委。我感觉他评审的眼力非常高,对作品比较熟悉,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能够容纳,我觉得作为评委来讲,评委的容纳问题非常难做到,非常难以避免靠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作品,这可以说都是非常难避免的。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大薛在评委的这种意识上,很有水平。这个反过来对于推动他自己的创作那确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还想再说一点就是,他在追求碑帖结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截止目前来讲,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我也很直白地讲,也还能感觉出来一种明显的痕迹在里面,明显地在做碑和帖的结合,这种感觉是有的。当然我想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个过程,追求碑帖的结合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的,磨合的时间会更长。
我感觉他的行书、行草,有一定的美术化倾向。在当前,特别是我们的书法在电脑普及的时代,书法不再发挥它写字应用功能的时候,它的纯艺术的素质要求就多了。我们至少要把它当作一种视觉艺术去看待,作为视觉艺术去看待的时候,就必然要增加美术化的思考,就必然要增加视觉和心理的体验的因素在里面,就必然要增加每一种线条、每一种造型和审美心理关系的理解。因此来说,当代书法越来越多地走向纯艺术的话,那么它的美术化倾向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美术化倾向在当代有它的合理性,有它值得思考的意义,但是如果打造不好,反而会影响作品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我同意张荣庆老师的意见,就是在个性风格方面的打造、磨合上,还应当动更多的脑筋。[/equote]
[equote]刘文华(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
有两个方面使我对过去的大薛刮目相看,一个是大字草书,大字草书很难做,写小的容易,写大的难。他这两件大字草书在展厅里面非常的突出、抢眼,而且字写得很鲜活,透着一种生命力,感觉年过花甲的大薛这种气力、心态在作品中显现得很充分,所以我感觉作品很动人。另外就是他的篆刻,过去见他的篆刻也很多,我现在用的印还有大薛刻的。过去我感觉他偏重机敏和趣味的东西多。这次看到他几方印,尤其是刻的汉代玉印,把汉代的那种博逸之气刻出来了。从这两方面来看,老兄还真得刮目相看了,确实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equote]
[equote]谷溪(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通过这个展览,我觉得大薛行草还是第一,隶书第二,篆刻我给它排在最后。在看展览之前,我们看了那四位大师的展览,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任伯年,人家不以书法说事,都够书法家,而且有的是大书法家。这就是说明人家的学养是多方面的。我赞成黄道周的一句话,“写字应当是读书人之末等事”,他认为起码书法还不是我们最主攻的,学养应当排在首位,因为你要完全把书法当成一种技能的话,这个很容易。有很多人他写个几年,他也能把小楷写成样,但是内涵的东西很少,给人看来或者是匠气,或者就是很一般。所以我认为大薛在这方面,提高得比较快,追求很正确。[/equote]
[equote]周志高(《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非常高兴,薛兄是老朋友,我跟他相识快三十年,是老评委了,都在一起。这次展览一看,改变了我原来的看法和想法,这和前面几位都差不多。给我的感觉就那么几个字:功夫很深,风格多样。这次来了可以讲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看了非常有收获,这是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是,你方方面面的功夫都有了,各种书体、诗文篆刻都有了,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基础,也是新的开始。今后的追求,我个人的看法是应该集中优势兵力,突出你的个性。你的楷行草三者结合,碑帖结合,方圆结合等等,很有特色,我看了很多展览,能够三者结合在一起的人不多。这是一个想法,可以考虑这个发展空间。我还有一个想法可能不一定妥当,看了你的作品,好像这个人不是那么魁梧、雄壮、豪爽,而是很秀丽、很灵动的。我的想法不一定妥当,就是你魏碑当中粗犷、雄壮的一面可以充分自然的挥发。这回我看了你的两个八尺、丈二的草书作品,我第一次看到,这很精彩。你这方面发展的潜能很大很大,狂草是最难的,我觉得这个路子你可以再发展。[/equote]
[equote]王世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大薛这个展览我以为是京城书界的盛事。我认为大薛是新时期书法大潮中最早涌现出来的京城新一代书家和书法活动组织者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他以自己对书法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社会公益的巨大热忱,为京华地区乃至对全国书法的复兴与繁荣,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他既不同于欧阳先生那样的老一辈书家,又不同于现在有高学历的新秀们,这一代书家不可小视,我觉得这一代书家从这一点来看是承上启下的,他们使中国的书脉不断延续。
关于他的不足我也说一点,我觉得有一点要注意,书法艺术的形成的根本规律在于变化和协调。不管你写什么字,关键在于变化与协调中焕彩,静态也罢,动态也罢,有轻有重。大薛的碑帖融合的这部分探索是好的,但是有些我觉得变化反差太大,不够协调。结合大薛的为人,我了解有调侃人生的内容在里面,我估计因为他见得多了,世事的诡异多变,人间的冷暖,对各种人生况味的感受,都一寓于书了。[/equote]
[equote]李有来(北京书协副主席):
我是多年前拜薛先生为师的。学生看了老师的展览很激动,看了展览以后,我感觉薛老师的展览面目多样,功力很深厚,因为各位老师都讲得很多,不细说了。薛老师为人很谦和,乐于提携后学。薛老师这个人虽然是名家,但是没有名家的架子,很谦和,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对待后学,特别是年轻的,他都经常主动地和学生们联系,经常主动地问问情况,有没有研究的项目,研究点什么东西,都有什么心得,很愿意帮人家看一看,指点指点,北京有很多在全国展上有一点出息的人,大都受过薛先生的指导。第三点就是,薛先生是中国书协的资深评委,也是北京书协最老的理事之一,他的眼界很高,多年的评审工作和他经常接触的教育界、学术界的新锐们,使他的观念很新颖。薛老师今年刚六十多岁,祝愿薛老师在艺术上更进一境。[/equote]
[equote]倪文东(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教授):
薛夫彬先生在北京地区的书法教育和普及方面出道较早,贡献很大,既长期在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教书法,又是中国书协的资深评委,所以在书法界有独特的意义:其一是他长期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工作,注重对传统书法的研究和临习,具有较高的学养和深厚的功力,在篆隶、魏碑、行草和篆刻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又长于诗词,喜欢写散文,既有书法篆刻作品集出版,又有散文集《余墨杂痕》出版。所以今天我们看他展览的作品,内容丰富,书体多样,形式感很强。他的作品既保持传统的经典本色,又有新意,功夫扎实,韵味醇厚,大气而不张扬,灵动而不飘浮,沉稳而不板滞,作品既具有视觉冲击,又隽永耐看;其二是他又紧密联系书坛,多年担任中国书协的理事和评委,这样一来,他的眼界十分开阔,能够较好地将书法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书坛的最新动态,创作自己的个性化作品,在当代书坛就具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带动和影响了京华乃至全国一大批青年书法爱好者,为中国书法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equote]
[equote]冯宝麟(中国书协会员):
在薛先生的篆刻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出那份从容、那份自信和创作过程中的那份轻松与自在。如作品集中收录的大量印作,都没有简单地满足于对古人作品的描摹、复制,能遗貌取神,借古人之“语言”抒自家之“情怀”,因此,薛先生的印在厚重之外又颇得灵动之趣,而属于篆刻艺术本体语言的刀法语言也得以充分的体现,这实质上说明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过程中自身价值体现的重视,即通过个性的刀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追求,来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体系,也让石面因为艺术家思想的倾注而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equote]
[equote]薛夫彬:
大家在这儿呆这么半天儿,受这个罪,仍然坚持到现在,我是非常感谢。一是可以看出大家对我的这份情,再一个我们这么多年的交往,也看出大家对书法的这种责任心。我六十多岁了,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干,没别的能耐就干了这个事,怎么也得留一个纪念。本来是自己给自己留纪念,出一本小册子,就算是有个交代。本来是自己给自己留纪念,但是毕竟人生六十年,还得与好朋友一块共享这个纪念,所以就有这个展览。
我在这里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和评价,而且我同时得到了很多很好的信息,就是其中的不足和其中的所谓有些经验性的东西,我都理解。我也会在今后的书法创作中和学习中不断调整。感谢我们林岫主席的发言,感谢传凯书记主持这个活动,也感谢诸位和今天到场的朋友,谢谢大家![/equot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